互联网

互联网跨界背后的技术赋能

最近“不务正业”的互联网行业公司有点多,小米推“朕惊视频”进军短视频,字节跳动多次入股游戏公司,今日头条孵化K12网校业务,华为欲通过穿戴设备及连接入局医疗器械行业……原本专注于垂直领域的企业或平台一旦规模以上,其业务领域就会向不同领域横向扩张,这几乎已经成为所有大型互联网公司的发展路径。

互联网平台的业务扩张

互联网公司的横向扩张首先是基于流量成本的现实压力。随着互联网渗透率的增加,用户红利不断减少,流量成本越来越高,单一业务变现能力有限,买流量的粗糙打法逐渐失效,如何精细化运营,把流量变成用户,提供多种服务,增强变现能力成为关键。从“用户-免费会员-付费会员”的演化就是这其中的一种表现。

另一方面,互联网公司业务扩张更是基于盈利需求。从用户体验出发,更好的客户体验将带来更多、更稳定的流量(用户),从平台商品/业务出发,更多的流量和业务同时带来更多卖家,进而上架更多商品/业务。反之,对客户来说更多选择也意味着更好的客户体验。随着平台、业务、流量(用户)三者正反馈循环的开启,各个业务模块产生“1+1>2”的价值,平台能力也在此过程中不断增强,这也在固定资产、服务投资等方面摊薄了平台成本,降低了独立客户的运维成本。

同时,互联网公司的成本投入集中于技术研发与运营推广,而技术与运营能力可以被用于相近业务领域,这样的复制使用将大幅节约投入成本,因此当互联网企业(平台)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情况下,新业务的拓展不论在迫切性,还是技术可行性上都已具备,这也是诸多互联网巨头不断扩张业务领域的原因所在。

在工信部发布2018年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经济运行数据中,全行业研发投入490亿元,比上年增长19%。人工智能、云计算、数据可视化、边缘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互联网企业关注的重点技术领域,阿里云、百度AI开放平台,都已在通过对外输出技术能力,改变不同行业的发展现状。

互联网+的跨界赋能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跨界能力也日渐提升。通过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使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它代表了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六大关键词构成了互联网+的的赋能要素。在实际应用中,工业、金融、智慧城市、农业、医疗健康、教育等传统产业正迎来新一轮的变革。

以互联网金融为例,随着第三方支付的崛起,使投资与支付的界线、金融产品与货币的界线被打通,同时,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能力提升了解决信息和风险不对称问题的效率,技术的革新提高了互联网处理信息、资源匹配的效率。新一代信息技术工具促进传统金融行业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传统金融业务的开展,特别是对于金融理财带来的直接冲击,为传统金融理财开拓创新发展方向。互联网金融不断推动金融理财行业向更注重客户体验和以客户为中心转变,并逐步弱化传统网点的经营模式、加速金融脱媒,逐渐改变传统金融理财业的传统边界和竞争格局。

如,近日腾讯云与微众银行合作成立“金融科技创新实验室”,从基础架构、金融应用、体验创新三个层面展开联合探索研究和技术创新。其中的“开放银行”项目将利用开放的API技术实现银行与第三方之间数据共享,从而提升客户体验的平台合作模式,要求产品投放敏捷、运维成本低且支持高并发交易量,银行将不再是一个个网点,而是一种无处不在的金融服务。

技术革新将在三个方面推动互联网金融创新。

首先是基础设施与交易技术层面。发掘数据的价值,在数据搜集、储存、处理、分析的过程,通过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和算法训练等技术,减少金融发展中信息不对称。BATJ 与四大国有银行合作,其优势在于围绕电商交易数据、社交数据催生的大数据风控、精准营销、客户管理等应用。

其次是交易结构层面。借助新型的交易技术,形成多样化的交易结构(例如 P2P、P2C、C2C、B2C2C 等),丰富金融产品的供给类型和渠道,在此基础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个体数据的挖掘,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海量、零散、个性化的金融需求。

最后是金融体系层面。此前传统的金融服务体系是基于工业社会时代形成的,将变迁为基于数据时代架构下的金融服务体系。如,交易影响因素、金融决策因素都将变化。与此同时,金融与技术的融合将更进一步,未来将实现准入精准化、审批自动化及风控模型化,更多线上自助融资产品将上线。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在互联网行业的爆发让人们看到了技术的能量,在未来的发展中,这些技术带来的变革仍将发生在日常生活中……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