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阿里巴巴组织升级的底层逻辑:客户第一

2019/12/30 15:53:00


12月,阿里巴巴在张勇“我们回家了”的感慨中香港敲锣,近4万亿的市值超越腾讯登顶港股头把交椅。12月19日,阿里巴巴进行了3年来第19次组织架构升级。

阿里巴巴双十一之后变阵、“阳光灿烂的时候修屋顶”已是惯例。今年底张勇主导进行了又一次组织升级,以对应全球化、内需、大数据和云计算的三大战略。张勇再次强调:“在实施战略、兑现使命的过程中,业务战略、文化战略和组织战略三位一体,缺一不可”。BAT纵横中国互联网20年,组织与业务结合的路子,近几年来才成为共识。,百度提速到1年3次的架构调整,仍在摸索商业模式的自我革命;腾讯完成了20年来的第3次架构调整,形成了9大事业群的新体系。

这次调整的核心是技术、金融、业务三条管理线的平行交叉。

程立接任阿里集团的CTO,他的任务是阿里数字经济体内各业务的全面技术打通,夯实阿里数字经济体的技术基础;少壮派蒋凡在淘宝天猫之外又掌管了阿里妈妈事业群,确保用户产品和商业产品的协同创新,为其他场景输送能量;戴珊的2B业务则要负责打通盒马、村淘、智慧农业等业务,赵颖担任蚂蚁金服国际事业群总裁兼任飞猪总裁。

管理线的梳理与阿里对数字经济体的未来观察有关。

目前的形势喜忧参半。

一方面,阿里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今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可能超过美国,虽然美国的人均消费金额接近2万美元,仍是中国的5倍,经济学家普遍估计至迟到2021年,中国就会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消费市场。

另一方面,《2019中国电商年度发展报告》显示网络零售增长首次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特别是服务类电商增长缓慢,显示中国企业和产业链已不再是单纯的流量和营收饥渴,需要前端互联网平台的反向赋能,推动有质量的增长。

在今年初的杭州ONE商业大会上,阿里发布了阿里巴巴商业操作系统,涵盖“品牌、商品、销售、营销、渠道、制造、服务、金融、物流供应链、组织、信息技术”等11个最重要的商业要素。过去20年里,阿里积累了购物、数字文化娱乐、本地生活服务等场景的数字化服务能力,用张勇的话说,这种能力是到了系统性服务全球零售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时候。

阿里提出的“新商业文明”也是倡导要从关注流量、交易量到关注客户和消费者,归根到底指向的还是一句话:“客户第一”。

三大战略中的全球化首先依赖体系化能力的支撑。

全球化的本质是买全球和卖全球,阿里有丰富的产品和运营经验,也有跨境电商的积累,同时也要建立支付、物流等基础能力,出游也是一个能结合支付、购物的新场景。

张勇曾经强调阿里的战略并非从中国卖向全世界,而是从世界卖向世界。阿里的全球布局已逐渐展开,从早期的阿里巴巴国际站、1688跨境专供,但淘宝海外版、2010年4月上线的“速卖通”,海外的电商平台Lazada、Daraz等,都在阿里平台内扮演着不同角色。从去年到今年,海外业务占据阿里集团营收的比例快速增长。随着产品走向全球的是金融和技术等基础设施。支付宝今年7月的数据是覆盖国家和地区超过55个,处理货币交易27种,接入商户近10万家。

云服务的全球化同样迅速。据Gartner数据,2018年阿里云在份额排名第一,份额是亚马逊和微软总和。中国电商从最初的跨境代购发展到帮助海内外商家拓展生意,满足消费者的全面需求,正从人们印象中的交易平台进化为数字经济体。

内需主要反映了消费场景和消费模式的剧变。

有分析预计2021年全球电商销售额将占到总零售额的17.5%,线上和线下界限正变得模糊,大约73%的用户青睐全渠道消费,这主要是需求决定的。

消费入口也变得多元。在海外,Instagram、Twitter、Pinterest、Facebook和YouTube等平台都增加了“buy”按钮,通过捕捉用户行为信息促成针对性消费,这不仅是社交平台也是很多有鲜明特色公司的营销手段。

2020年中国有望成为全球第一大消费市场,内需想象力巨大,这不仅包含了人口规模的红利,还有消费结构性升级的红利。阿里巴巴可能比其他很多公司都更早意识到,发掘内需的潜力远不止于一个“流量的生意”。在新消费时代,供给的改变价值更大。以前是商家认为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现在则是消费者需要什么,商家按需提供什么。

盒马、村淘、智慧农业等业务打通,就是指向农产品、尤其是生鲜农产品的供给要做通做顺。一方面是把农产品品质化、品牌化,丰富消费者的选择,同时也能推动第一产业的数字化。

阿里也提前为下沉市场的爆发做好了准备。

2014年就关注农村市场的阿里之前就有一个“千县万村”计划,今天的策略则是分三步走:在平台层面,阿里重启聚划算,成立大聚划算事业部,聚划算、淘抢购、天天特卖三大版块在淘宝APP拥有一级入口。

在产品层面,阿里坚信下沉市场的用户并不天生喜欢便宜劣质的产品,所以帮助企业孵化针对下沉市场的品牌,用优质产品服务市场。

在后端层面,阿里把技术能力向供应链倾斜,通过部署传感器等方式推动企业强化柔性制造和智能生产,引导过剩产能的C2M改造。

阿里把大数据和云计算提升到战略层面反映了对产业链的独特观察。

首先,大数据向云端迁移已成趋势。

企业上云已经成为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方式,工信部出台了《推动企业上云实施指南(2018―2020年)》,上云不仅提升业务敏捷性,也能够控制成本。

其次,来自上游产业链的数据飞速增长,物联传感器深入原材料、生产、物流等终端环节是趋势,阿里就通过聚划算在广东、江浙一带找到了试点企业。

同时,大数据与云服务的结合可以在消费和应用端推动完全不同的体验。

下沉流量时代,社交关系链、网红主播带货、口碑安利等模式正在改变电商形态,但真正做出效率依赖技术手段的辅助。

云计算是阿里助力实体经济的另一个引擎。

前不久的阿里云栖大会吸引了4万人参加,张建锋也表示,在数字经济时代,大数据是新经济要素,云计算是基础设施,二者不可或缺。

云服务的盈利能力相当可观,AWS贡献了亚马逊25%的利润,支撑了万亿市值的一半,电商平台渗透到本地生活、金融、物流、新零售等领域后,云计算与大数据协同可以更好的支持to B生意。

AWS坚持公有云,阿里考虑到企业的实际需要,推出了混合云,对外开放API,支持第三方集成,这解决了很多公司管理和运维的具体问题,今年阿里云全球份额仅次于亚马逊和微软,增速处于绝对优势,正成为未来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

如果把阿里的三大战略简单概括,全球化和内需是给客户寻找新市场增量,大数据和云计算代表了用新技术提质增效。所以,阿里的组织,架构升级,体现的还是“客户第一”。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