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梅西事件升级,极兔危机公关不上不下

2024/2/21 11:54:00

年后的第一个热点,非梅西莫属!


近段时间,梅西称伤缺席香港行却参与日本表演赛等行为引起网友广泛不满。


这一行为,直接在社媒上掀起轩然大波。


央视体育频道《天下足球》删去了梅西镜头,另一边,央视一套天气预报节目再次补刀,宁愿不要广告费也要将梅西代言的广告撤下。



梅西广告代言被撤下


而这里的品牌方就是赤水河酒...


其实可以很清晰地看见整个梅西事件引发的巨大争议。


梅西缺席香港赛又在日本赛登场,这个做法无疑是激怒了中国球迷。


事件发生后,最先被声讨的赤水河酒已经悄悄暂时将产品从京东平台下架。


在微博上,赤水河酒官博的相关内容也都清理一空,可以说是反应迅速。


然而,极兔似乎就没有那么幸运......


梅西在中国代言的品牌不少,诸如中国白酒赤水河酒、蒙牛、极兔速递等。


有网友在社媒上表示,“极兔不换梅西,我就换极兔。”


而这一短视频平台昵称为“极兔速递”的账号,针对网友要求换掉代言人梅西的留言,回应称“极兔不缺资源”。


这一波属实激化了品牌与用户之间的矛盾。


闻风而来的极兔官方账号“兔兔快递员”澄清表示:“信息发布者并非企业官方账号,不代表公司立场,公司会继续努力,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虽然极兔做了澄清,但这实际上并没有解决到问题,或者说品牌并未摸清用户在意的点是什么。


且不说这账号是否是官方的,还是极兔和自己内部公司有矛盾。


就单单这种做法,本质上就是把提出问题的人解决,而不对自己的问题发表解决方法。


大众在意的点其实是:极兔是否停止用梅西代言。


但品牌却暂无这方面的确切举措。自然被卷入了广告的舆论旋涡中。


在评论区内,也引发了不少网友的愤慨:


“回应就跟没回应一样,梅西的事情,极兔官方还是避而不谈。”


“你换不换代言人我没权利,我换你还是有权利的”


当然,也有网友提出了另一个新颖角度:


“一个外人惹事,自己人先内斗起来了”


“一家快递公司,为什么要请霉西代言呢?难道霉西很熟悉快递业务”


成也流量,败也流量


体育明星本身就拥有极大的商业价值,尤其是对于梅西这类人而言,世界杯面相的群体是全球,这种赛事下,实力派选手受到的关注自然也就更多。


请梅西代言的品牌并不少,中国白酒赤水河酒、蒙牛、极兔速递,在世界杯那段时间,蒙牛可以说是斩获了大量曝光度,借代言人营销,让品牌活跃在世界的舞台上。


就连平起平坐的伊利在世界杯那会都显得黯淡无光,毕竟蒙牛实打实地砸了一波钱。


明星与品牌始终是分不开的商业搭档,谁也离不开谁。


但在当下大环境中,大多数品牌找明星代言,看重的是流量,以流量思维思考明星代言,是南辕北辙,流量之外,更重要的是用户沟通与社会议题。


这种明星塌房,从而影响到品牌的案例并不少见,最为经典的当属Prada。


品牌代言人是营销中的一个“古老”手段,却效果显著。代言人所带来的热度和粉丝量能够让品牌短时间内快速积攒声量,更方便、快捷地打开知名度。


然而,流量意味着双刃剑。


之前蔡徐坤面临塌方危机,产生连锁反应,其恶劣影响直接作用到品牌,一时Prada成为全网热嘲的对象。


如果只是这样其实并不新奇,关键在于Prada这个品牌就如同娱乐圈纪检委一样,请谁倒谁,先后经历了五位品牌代言人的翻车,陷入“代言人”魔咒。


但比较好的现象是,Prada基本都在第一时间解约,这其实也是品牌面临危机公关的正确做法。


而极兔的问题就在于模糊的视线,或者说是避重就轻,大众在意的并非账号归属是谁,而是在意极兔的立场——是否停止用梅西代言。


与用户背道而驰

最终损害的是品牌口碑


所谓代言,就是代言人作为品牌的一个代表,代言人的形象及其在大众心目中的印象,也就代表品牌的形象气质,当代言人的品行出了污点,引起社会不满时,品牌自然会受到牵连,代言人塌房让品牌名誉、经济受损的案例屡见不鲜。


所以,品牌在对代言人美誉度、品行方面的背调需要十分谨慎,囫囵吞枣、掩耳盗铃式的审查往往会埋下隐患,同样也需要摒弃赌徒心理——试图依靠代言人背后的资本期盼掩盖其劣迹,一旦出现问题及时撇开关系即是最佳的危机处理方式。


梅西很大的一个商业价值就在于流量,对于梅西而言,这件事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毕竟本身有那么大的体量,但是对于请梅西做代言人的品牌就不一样了。


对于品牌而言,花大价钱请了这么一个巨星,想要解绑、想要撇清关系并非易事,就梅西那受众群、流量,都能给品牌整眼红了。


但倘若品牌只关注流量、不关注品性,那么无异于饮鸩止渴。代言人塌房之下,看似品牌赚到了反向营销的热度,但长此以往,损伤的还是品牌自身的调性和逼格,甚至与用户“决裂”。


有了流量,但没有用户忠诚度,除非是无可替代的品牌,否则用户找寻平替只是时间问题,而品牌也将一直带着“黑点”,持续消耗品牌口碑。


作者 | 萧玉华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