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曾供职英伟达、壁仞科技又一高管出走!GPU独角兽人才难留?

2024/1/26 11:53:00


本以为,壁仞科技联合创始人焦国方的离职是罕见的小概率事件,没想到,才过去不到一年时间,壁仞科技第二位联合创始人兼总裁徐凌杰也出走了,被外界普遍看好的国产GPU独角兽,为何人才难留?

1,AI大牛为何频出走?

2023年3月,焦国方离职,2024年1月22日前后,徐凌杰离职的消息不胫而走,两位同为壁仞科技的联合创始人,却在不到一年时间,先后离职,这背后的原因,不免耐人寻思。

据公开资料查询,焦国方是一位实战派研发大牛,拥有超25年的GPU产品架构和研发经验,加入壁仞前,曾在高通履职达11年之久,后来担任华为Futurewei部门GPU技术首席科学家,负责鸿蒙OS图形图像处理和UI系统框架的搭建;

徐凌杰也是一位精英大拿,上交大电子工程系本科毕业,先后攻下了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计算机工程学硕士学位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MBA学位,加入壁仞前,曾在英伟达、AMD和三星担任过高级管理、GPU架构师等职位,还担任过阿里云智能事业群总监,负责阿里云的AI&GPU研发;

焦国方当初离职时,坊间不乏其与壁仞科技创始人兼CEO张文在公司发展方向与控制权上存在矛盾一说,当然,传闻只是传闻,最终会被时间所淹没,就在大家早已不关心焦国方离职真相时,壁仞第二位联合创始人又走了。

徐凌杰在公司内部信上感谢了张文感谢了其余联合创始人以及相关的团队成员,然后还提了一嘴,称自己虽然不造芯了,但仍然会坚守在AGI(通用人工智能)赛道,至于他离职的真正原因,也只能任评说了。

在具备较高准入门槛的GPU公司,大老板是纯文科背景的还是比较罕见的,拿壁仞对标的英伟达来说,黄仁勋是标准的技术狂人,他在斩获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硕士学位后,就开始在AMD和LSI Logic等著名科技公司担任芯片工程师,而他最引以为傲的成就就是主导开发了英伟达PC显卡,发明了GPU技术。

辟仞的创始人张文可以说是一个另类,他是纯纯的文科生,当然,哈佛的法学博士履历,也足以证明他的聪明才智,其创立壁仞前,任职背景基本是律师和私募基金总经理,还曾任职过商汤科技的总裁一职,也就是说,张文技术上是外行,但管理上按说也是一把高手。

只不过高层接二连三出走,或多或少会引发外界对壁仞的担忧,融资顺畅,估值超220亿的壁仞,人才难留的锅,真的该让文科生老板张文背?

2,风口上的猪?

前有AIGC的风暴席卷全球,后有老美对英伟达等先进AI芯片的出口限制,在这史无前例的历史大机遇下,一堆国产GPU种子选手可始冒头,这其中,壁仞科技无疑是佼佼者,在国产GPU行业,壁仞科技的研发实力和产品力一直是可圈可点的。

除了前文提到的已离职的2位大牛,壁仞还将原AMD全球VP和中国研发中心总经理李新荣、原华为海思GPU首席架构师及英伟达GPU资深架构师洪洲、原英特尔软件研发负责人及AMD软件工程负责人梁刚、原AMD GPU芯片研发负责人陈文中、原AMD GPU SoC负责人张凌岗等技术大咖悉数收入囊中。

商业公司最终得靠产品说话,壁仞成立5年内,有哪些拿得出的拳头产品呢?

2022年8月,壁仞正式发布GPU芯片BR100,该款产品一经亮相就引发了业内巨大反响,基于台积电7nm工艺打造,16位浮点算力成功突破1000T,8位定点算力超过2000T,单芯片峰值算力已臻PFLOPS级,在性能上基本能与英伟达2022年发布的H100相近。


在融资方面,壁仞的表现也比较稳健,2020年6月完成总额达11亿元的A轮融资,2020年8月,完成额近9亿元的Pre-B轮融资,2021年3月,完成总额超30亿元的B轮融资,2023年12月,完成了新一轮规模20亿元的融资。

要人才有人才,要钱,也不缺钱(烧),是否意味着壁仞就能高枕无忧了?

卡脖子如同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老美限制英伟达的高端AI芯片的出口,虽然客观上能刺激国产加速研发替代,是好事,但不要忘了,老美同时还限制了生产设备,也即壁仞将无法使用海外晶圆代工厂的先进工艺进行芯片的代工,当英伟达都在3nm、2nm金字塔尖了,如果你还在7nm的原点,那差距该如何填?

另一方面,国内一窝蜂在GPU赛道布局,一时间,群雄逐鹿,壁仞真正的现实对手,并不是英伟达,而是摩尔线程、景嘉微和芯动科技等国产友商们,智能手机行业演进了这么多年,放眼全国,才勉强让TOP 5活得滋润,而other里的,要么转型要么被淘汰出局了。

AI江湖风高浪急,想要立于不败之地,背后需要十年如一日的苦心孤诣,不仅仅是芯片技术本身,还需要前沿的理论科学水平作支撑,这里面,英伟达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1999年,黄仁勋就研发了GPU,直到2009年,GPU却走向全球,2023年,英伟达成为唯一超万亿市值的AI巨无霸……

厚积才能薄发,辟仞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