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2分钟一集的网络短剧,注定过把瘾就死

2023/11/22 17:45:00

先来看一个段子:

  “当美国的创业者们大搞不知所云的GPT、SpaceX、AI芯片时,国内的科技创业者们开展了更加务实的电商低价、网络贷款、2分钟短剧。

  当美国的创业者被董事会解雇、火箭升空爆炸的时候,中国的创业者们,尤其是短剧赛道的相关企业已经赚得盆满钵满,有些团队已经拿到好几轮融资了。

  中美创业者熟优熟劣,一看便知。”

  今年什么创业风口最火?是元宇宙?是大模型?是新能源? 都不是,答案是短剧!

  相比元宇宙、大模型这两个高门槛的风口,短剧这种“新”形态的视频展现模式人人可追,今年以来呈现爆发增长态势。据企查查数据,经过这段时间的快速增长,我国现存短剧相关企业7.62万家,其中仅仅广东就有1.74万家。这个数据,远超我国开展AI大模型的企业。

  这里说的短剧,就是那种《开局物价贬值百万倍》《穿越回古代当家丁》《豪门赘婿》之类的每集1到2分钟的短剧,经常刷短视频的朋友,应该对此不陌生。


  当专业人士以“夸张、离奇、狗血的剧情吸引观众眼球,缺乏深度和内涵”等眼光批判这些短剧的时候,相关企业不但在中国的抖音、快手等平台大杀四方,甚至迅速走出国门,在大洋彼岸拥有了大量受众。

  这段时间,中文在线旗下短剧App Reelshort力压Tik Tok冲上美国iOS娱乐榜第1名,在中国流行的“豪门恩怨”“先婚后爱”“霸道总裁爱上我”等热门元素,也让国外观众沉迷。

  短剧为什么突然就火了?短剧火出圈,那么它是下一个值得长期投入的新风口吗?短剧走出去,能否代表“中国文化走出去”?

  日前,针对这些话题,我接受《华夏时报》《环球时报·英文版》等媒体采访,谈了一些观点和看法,今天分享出来,供参考。

  1、短剧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火爆是因为找到情绪宣泄

  早在PC互联网时代,就出现过短剧热潮,当时6间房、土豆、酷6、优酷等也有大量短剧,当时那波热潮起来的快消亡的也快。

  最近一两年,短视频平台上又出现了一大批的短剧,主角动辄是穿越回古代的大官或者是现代富豪,或者豪门争宠,内容也是简单粗暴。

  这些剧情设定简单粗暴,精准地切中了网友的碎片化时间。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短剧准确地找准了人们的情绪宣泄点。在当下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中,人们渴望找到一种快速、直接的情绪宣泄方式。短剧正是满足了这一需求,它们以紧凑的剧情、鲜明的角色、高潮迭起的冲突,让观众在短时间内得到情感的释放和宣泄。

  2、鼓励多元创作,但短剧赛道注定过把瘾就死

  近期,各大长视频、短视频平台将短剧作为发展重点,一大批资本、创业者进入到短剧领域,虽然应该鼓励多元的创作,多种形态的文艺作品来丰富内容市场,但当前的这波短剧大概率也会快速的潮起潮落。

  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任何一种形态的文化产品,一定能够经得住历史的反复讨论和检验,才能持续的火爆下来,如中国古典诗词,古典小说、中国京剧等,而短剧并经不起推敲,只是适合短期的火爆和传播。

  第二,文化行业是需要一些壁垒的,如相关的版权保护,但是短剧并没有,大多数人都进入的行业没有门槛,相关的内容、人物设定容易被复制,同质化的内容会增多。近期这个行业,因为内容雷同掀起了很多口水战,恰恰说明这个行业缺乏版权保护。

  第三,目前进入短剧赛道的从业者复杂,诸多为了赚快钱的从业者只有流量思维,缺乏内容打磨,这样会加速短剧热潮的提前结束。

  另外,短剧市场的火爆背后,存在着商业利益和点击量的驱动。制作方为了追求更高的关注度,往往刻意制造话题、炒作热度,甚至不惜触碰道德底线。这种以利益为导向的创作模式,严重扭曲了艺术创作的初衷,不利于文艺事业的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正在建设文化强国,而当前短剧行业在资本的驱动下,往往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负面价值观”或者“家庭矛盾、豪门恩怨”吸引眼球,显然与我们倡导的“文化自信”理论体系相背离。

  3、长期沉迷于这种短剧 导致思维“营养不良”

  有必要说明,短剧不是粗糙烂制的代名词,但现在市面上流行的短剧,却均为粗糙烂制的狗血之作。把这个逻辑理清了,我们才能更好地批评它。

  目前,主流平台播出这些短剧往往以夸张、离奇、狗血的剧情和赘婿、穿越、豪门元素吸引观众眼球,缺乏实质内容。观众在短暂的2分钟内得到强烈的感官刺激和心理满足,却很少能从中获得真正的思考和启示。长期沉迷于这种短剧,容易导致思维钝化,降低对优秀文艺作品的鉴赏力。

  过度沉迷于短剧可能会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一些短剧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负面价值观,容易误导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的价值取向。长期沉浸在这种氛围中,人们可能会变得浮躁、功利,追求短期内的物质满足,而忽视精神层面的追求和成长。

  我们经常强调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要相辅相成,但在短剧的市场导向下,很多时候这一平衡被打破。丰富的物质搭配狗血的精神文化产品,如果长期作为观众的主要精神食粮,其后果不堪设想。

  4、短剧不能看作“输出中国文化”的代表

  短剧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吗?当然是,但也只是冰山一角,且不是文化精髓。

  短剧这种文化输出是否具有积极的意义,是否真正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这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如果只是停留在“豪门恩怨”“先婚后爱”“霸道总裁爱上我”等热门元素的层面,那么这种文化输出显然是片面的、狭隘的。这些元素固然能够吸引眼球,但也容易被误解为是中国文化的全部,从而忽视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多元特色。

  我们应该告诉外国人,中国文化不仅仅是一些表面的热门元素,更是博大精深和兼容并包的精神体现。中国文化的真正魅力在于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多元的民族特色和包容开放的精神。只有通过深入了解和体验中国文化,才能真正领略到其博大精深和兼容并包的独特魅力。

  写在最后: 在发力短剧成为大潮的当下,也有人逆势操作。日前,知名制片人杨焱加入阿里大文娱,成立优酷有工作室。很显然,随着一部分观众对于内容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内容为王”才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道。高质量的内容是吸引和留住观众的关键,也是建立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核心。

  在这种背景下,敢于对无脑短剧说不,愿意为自制内容提供优质土壤的平台,也能在非常时期吸引到更多人才。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