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共享单车的4.0时代:融入并且激活城市大交通体系

2023/9/19 17:53:00

我们先来看一张图。

  这是我们小区门口的一角,每天早晨七八点有大量上班族骑着共享单车,奔赴各地铁、公交站,开启一天的通勤。我观察了10多分钟,停放的车辆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每天下午六七点,这些上班族下了地铁、公交后,又骑着共享单车回来,这条路道上又陆陆续续摆满了共享单车。

  每个工作日如此,周而复始,成为我们小区的一道靓丽风光。我试图总结这种现象以及变化的过程,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概念。直到哈啰9月14日在上海搞的一个行业研讨会,提出了两轮共享4.0时代的相关理念。

  在哈啰的论述中,共享两轮经过了“1.0时代”的野蛮生长,“2.0时代”的行业精细化运营,以及“3.0时代”的有机地融入城市系统。未来,进入4.0时代后,在解决城市各部门协作,解决停放、调度等问题之后,还需要与公共交通系统形成更有效地配合,通过空间、机制等方面的设计,让信息流、能源流与物质流更为有效地运转,盘活各方的效能,让城市更具活力而可持续。

  换句话说,4.0时代的两轮出行,相关参与者和使用者要进一步发挥主观能动性,融入并且激活城市大交通体系,让城市出行更美好。

  两轮出行进入4.0时代,有哪些特点呢?是更先进和智能的技术进步?是更绿色低碳出行的践行?是更多元化的服务?是更具活力的政策引导?

  这些答案都对,但最核心的一点还在于纳入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让共享单车以及相关服务融入城市毛细血管,成为城市出行服务的标配,而不是补充。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两轮出行4.0时代的一些趋势变化。

  两轮出行走过七年之痒 从1.0时代进阶4.0时代

  众所周知,2016年是共享单车发展元年。走到2023年,共享单车经历了“七年之痒”,当初的“新物种”早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从夫妻相处的角度来看,经历七年之痒后,可能会更加了解对方,相互之间的理解更加深入。这种理解会促使双方更加紧密的关系,更和谐地展望未来生活。同样,共享单车乃至两轮共享出行的发展也是如此。经历七年之痒后,两轮出行与这个时代的关系更融洽、更和谐,共享单车和城市出行体系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共识。

  当然,两轮共享出行有今日之局面,来自不易。经历了各种磕磕碰碰,甚至有几次差点进入历史的抽屉。

  在野蛮生长的“1.0时代”,共享单车行业千家争霸,一些企业只顾发展速度,忽视发展质量。频频因“挤占城市道路”“共享单车坟场”“共享单车故障率高”“挪用押金”等问题引发关注,一次次舆情发酵,一些行业问题甚至演变为社会问题。至今,还有很多人等待某平台排队退押金呢。

  在精细化运营的“2.0时代”,行业经历过纷争之后回归了理性,市场也在经过优胜劣汰之后,有几家企业脱颖而出。这些企业能够保持可靠的产品和运营服务,免押金也已经成为行业标配,并且“烧钱发展”“乱停乱放”等问题也已经成为历史。共享单车行业,整体口碑回正,不仅仅赢得消费端信赖,也赢得城市管理方认可。

  在有机地融入城市系统的“3.0”时代,共享单车运营公司一方面升级技术,引入更科学的规划和合作机制,一方面秉承开放心态和各城市管理部门进一步紧密协作,经过各方努力,初步解决了停放、调度等空间层面的难题。这也是很多人经常说的“现在感觉需要用到的时候,共享单车就出现在眼前了” “骑行、停放都很方便,比以前快捷了不少”。

  至于我们今天重点分析的“4.0时代”,则是行业在经历7年的摸着石头过河之后,找到的最新的发展道路,也就是我们前文提到的成为城市大出行体系的组成部分。在这个阶段,共享单车以及其他共享出行服务,都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和地铁、公交、火车站、机场等有机融合,并且适配城市绿色建设,为提升城市活力和价值提供积极助力。

 融入城市出行体系 成为标配而不是补充

  两轮出行4.0时代更加注重城市交通规划的整合。这两年北京、上海等城市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引导共享单车与城市规划者合作,将共享单车纳入城市交通体系,成为公共交通系统的一部分。

  这是两轮出行4.0时代显著的特征,说明共享单车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不再是简单的通勤交通工具,而是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的公交、地铁等交通方式相互配合,共同构建一体化的城市交通体系。

  共享单车的融入,使得城市交通的毛细血管得以延伸。这怎么理解?还是以我们小区举例,我们小区距离地铁大概2到3公里,在没有共享单车以前,人们会选择倒公交绕一个大圈或者步行或者打车去地铁站。站在普通人的角度出发(不能总是花费高额打车费,也不能总是坐公交浪费时间),如果坐地铁出行是必须,那么从小区门口到地铁这一段是割裂的。

  现在有了以哈啰为代表的共享单车,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越来越多的人,先骑共享单车到地铁,再乘坐地铁上班! 这个案例,就是共享单车补足城市交通隔阂、将城市毛细血管得以延伸的鲜活证明。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亦庄这两年淘汰了传统公共自行车,牵手哈啰公司推出定制版哈啰单车的原因所在。备注:为了进一步解决北京经开区市民“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亦庄和哈啰公司合作定制了2万辆共享单车。

  忘了和大家说,我们这个小区位于北京市亦庄镇。亦庄这两年高度重视共享单车和城市交通融合发展的关系,探索了一系列管理新规。

  我的读者,如果你们要了解各种交通出行方式和城市大交通体系的发展,欢迎来亦庄参观学习。现在的亦庄,将传统固有的交通出行方式与共享单车、网约车甚至自动驾驶出租车等纳入一张大网络,通过体系化管理思维,大大便捷了亦庄人民出行。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规划,促进各种交通出行方式协同发展,亦庄的交通出行成为了北京市标杆。现在的亦庄,被某大佬赞誉“是北京唯一一个没有交通病的新区”。

  当然,融合发展是相互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城市的街道、巷子等也都成为了共享单车的使用空间,使得城市的出行方式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这两年,共享单车与城市公交、地铁等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更加顺畅,共享单车的停车服务也得到了更好的管理和规划。这些服务的整合,使得城市居民的出行更加顺畅和便捷,提高了城市交通的整体效率和服务水平。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激发公众参与度

  在9月14日的上海研讨会上,各方嘉宾主要是从城市管理者和共享出行运营公司两个方面切入,展望了行业发展趋势。

  其实,关于共享出行, 还有一方重要的参与者——用户!

  用户从被动的“受众”,到主动的“参与者”,这也是4.0时代的典型特征。这个该怎么理解?举个例子,在过去,运维共享单车,也就是调度、摆放、把跌倒的共享单车扶起来这些工作,主要是平台运维工作人员完成。现在,用户成为了运维的参与者。在我们小区门口那一排排摆放整齐的共享单车,不全是运维工作人员的成果,有很多是我们小区居民自发的行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一方面是因为这两年共享单车行业有个非常明显的趋势:高频用户占比越来越大,通勤一族为使用主体(备注:哈啰7月份上海的数据显示,高频用户的占比已具备一定规模。一个月使用超过10次的用户占比达到了25%,其中超过20次的用户占比达到16%,更有5%的用户一个月的骑行次数超过50次)。你每天都要骑行,你自然会对共享单车的摆放更上心,有序停放的共享单车,方便了每个人的出行,公众的自觉性自然而然就提升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另外一方面在于,共享单车融入城市大出行体系,如果能高效使用共享单车,就能更快速地转乘地铁、公交。正如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ITDP)高级交通工程师鹿秋杨在当天的研讨会上所言, 进入4.0发展时代,如果共享单车能够和公共交通更好地衔接,会提升市民使用公共交通的意愿,进而让用户从更加机动化高污染的方式转换到更加低碳的方式。

  澎湃研究所提出了一个理念,我非常认可,他们说:“平台提供了交通工具,骑行由用户完成。这不仅是一次消费,更是一次合作。”

  越来越多的用户对共享单车已形成了依赖,高频用户与平台之间形成了良性和稳定的供需关系,这种稳定的关系会促使双方更能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进而推动整个体系更健康有序发展。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