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带着“偏见”看世界

2023/2/23 15:30:00


2015年,八十七岁的英国退休农民保罗,独自住在乡下一栋残破的平房里。

虽然已至耄耋之年,但保罗的体型依旧庞大,一如绵延千里的农庄。在漫长的历史中,农庄往日的故事早已褪色,藏在老人日渐松弛的皮肤褶皱之中。

上世纪90年代,保罗结束了“五英亩养活一家人”的古老传说,大型连锁超市成为主导整个英国农业的巨兽,一举吞噬村庄的肉铺、水果店和小杂货店等14家个体商户。

保罗的厄运,从全球化浪潮重卷英国开始。而对于远在中国东南方的小城义乌,这是一个黄金时代。

彼时,走街串巷的义乌商人已然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从世界各地来到义乌的国际“倒爷”,在繁忙的小城奔走往来。全球化浪潮的洗礼,给予这座小城前所未有的商机。

自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伊始,全球化与逆全球化浪潮便犹如永动球般周而复始。浪潮的两极是国家利益与自由贸易之间的博弈,在国度与个体之间产生的效果千差万别。

一个个故事,洒在时代的金箔之中,抬眼望去,有如高楼叠起的财富梦,也有如坠深渊的破产劫。

源远流长的生活方式

二战结束后,少年保罗决定永远留在乡下。

当时,整个英国囊空如洗,日常所需的白糖、小麦、肉类全凭粮票购买,很多人在自家后院种地养鸡。

为保生活安稳,父亲将保罗送到乡下。英国乡间四季变化优雅而迷人,保罗从培养律师、银行家的语法学校辍学,希望在农业和畜牧业上有所建树。

1951年,保罗结束了异常艰苦的学徒生涯,父亲掏出500英镑,买下哈德邯村的五亩耕地和一栋维多利亚式小农庄。


彼时,不足一亩地的后院便可养活一家四五口人,凭借父亲赠予的五亩地,21岁的保罗建起了养猪场。

20世纪50年代,英国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力度极大,在农药、畜牧业、耕犁机器等方面均有补贴。

一直到60年代,家禽出品价格都是政府规定的,完全不受市场的影响。“辛苦养大的猪被砍到跌破价这种事,我那时可是丝毫不用担心。”

那是英国农业还未迈向工业化的时代,一些隶属于贵族的英国农庄纷纷没落,耕地以几十英镑不等的价格落入如保罗一般的中小农场主手中。

即便没有家底的农民,单纯依靠出卖体力,也能活下来。

对于哈德邯村人来说,耕地像血脉一样代代相传,不单是一种生计,更是一种源远流长的生活方式。

生活在乡间的农民,构成一个自成一体的农耕社会。耕种、放牧、祈祷,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升腾在英格兰的浓雾之中。

项飙在《把自己作为方法》中曾探讨这种乡绅式的生活方式:“他们的立足点是自己的小世界,但能够和大体制进行沟通和迂回,利用大体制,对大体制有解读,有自己的说法。”

乡间赋予人的精神和物质的自由,在中国小城义乌却失效了。

和英国哈德邯村一样,义乌周围山岭连绵,不乏自然美景,但这里交通闭塞,土地贫瘠。

穷则思变。农闲时,义乌人便走街串巷,用当地甘蔗做成的红糖换可做肥料的禽畜毛。

有人说,“鸡毛”这个意向最能代表义乌人敢闯敢拼的精神。因为鸡毛便宜却能养活人,鸡毛也最轻,稍微有风便能飞上天。

改革开放以后,义乌人家家户户做起挑货郎,外出讨生活。义乌人将头绳、拨浪鼓、明星照片等一些廉价的小玩意儿放到货担中,不停地走,不停地吆喝。

或是留守农庄,或是走街串巷,在全球化潮流还未席卷全球之际,人们的生活看似平稳而安逸,而巨变也悄然来临。

时代变了

2002年底,义乌绣湖广场落成,当晚烟花在黑幕中绽放。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布满露天厕所的村郊野地,如今一个约等于12个足球场大小的巨型广场已然建成。

和绣湖广场一同投入使用的,还有日后大名鼎鼎的义乌国际商贸城。


这个超级市场拥有7.5万个摊位,据说如果在每个摊位前停留5分钟,每天逛8小时,需要两年多才能逛完。“没人敢说自己逛遍了整个义乌国际商贸城”。

自商贸城建成伊始,国际化便注入义乌的血脉之中。机场、客运站的站牌上,标注着中、英、阿拉伯三国语言。“鸡毛换糖”成为历史,此时的义乌已经变成一个极具商业化的城市。

财富进行曲响彻山城,每一个出海的货柜中,都弹跳着美元音符。全国各地的淘金者来到义乌,出身书香门第的林枫便是其中之一。

带着“一年买一辆QQ”的目标,林枫一穷二白来到义乌。他到商贸城打听档口的摊位费,一年租金30万元,远超想象。生意做不成,只能先从柜员做起。

直到2004年底,林枫结识了一位朋友,二人一拍即合,在商贸城附近的城中村租下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一间住人,一间充当仓库,开始了创业生涯。

林枫和朋友从小商品市场采购,再转手卖给国外贸易公司,从中赚差价。仅仅两个月后,林峰和朋友便拿着25万元现金买了一辆进口车。

这种极低成本的创业故事在义乌随处可见,几乎每栋居民楼里,都藏着联通世界的生意。

当年圣诞节,美国媒体人发现,39件圣诞礼物中,“中国制造”有25件。除此之外,家里的玩具、袜子等日常用品也来自中国。

然而时代的巨变,对于遥远的英国农民而言,却是灭顶之灾。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资本的不断壮大,超级市场极速膨胀,到90年代,迅速占领英国所有大小市镇,“主导整个英国农业”。

超级市场要海量供给,要稳定的供应链,也要最便宜的价格。1英镑一串的香蕉,超市能净赚40分钱,却只肯付给蕉农1分钱。

席卷全球的自由贸易,导致英国大量中小农场主关门倒闭。据BBC“乡村档案”记载,因为破产,英国平均每周就有一个农民自杀。

在90年代初,年近五旬的保罗不得不靠各种零工熬到退休,曾经的生活方式也随着时代的变迁一去不复返。

回到过去

2020年初,一部由塞尔维亚导演的纪录片《圣诞快乐,义乌》登上银幕,影片的镜头对准了一群圣诞商品工厂的工人。


他们或是背井离乡的年轻人,或是附近村落的留守老人,在嘈杂繁忙的车间里,一脚一脚踩出让人倍感温暖的圣诞商品。

这些花哨而喜庆的彩灯、圣诞帽和小驯鹿,将摆在义乌商贸城的“圣诞街”上,供往来的外贸商人挑选。

多年来,义乌已然成为全球圣诞商品的最大源头,据2021年企查查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浙江省现存圣诞工艺品相关企业1170家,其中有728家在义乌市。

从走街串巷到扬帆出海,借着全球化的东风,义乌创作了“中国制造”的奇迹。但对于英国农民而言,全球化显得遥远而庞大。

2016年,“英国脱欧”成为当年最受关注的事件之一。彼时,英国国内陷入退与留的两大阵营,与此同时英镑大跌、物价上涨。

缩水的钱袋、未知的工作前景和危在旦夕的国民医保,让英国民众陷入朝不保夕的负面情绪。

哈德邯村一半以上的原住民,都是坚定的“退欧派”,据公投数据显示,90%年龄在65岁以上的退休人士,都投了退欧一票。

而果园主史蒂芬的话,从更为感性的层面解释了退欧派的感受。“我想回到过去,回到一个以地方为中心、地区掌握自治权的时代。”

在全球化资本垄断的意识形态之下,超级农场以最少的土地、最高端的科技,生产有毒的廉价农产品,农民被逐出土地,被迫成为“移民工”。

从19世纪中叶开始,英国在全球范围内积极推行自由贸易政策,主导第一次全球化高潮。随着“一战”的结束,第一次全球化退潮,逆全球化的呼声达到顶峰。

此后两个世纪,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浪潮此消彼长。在涨与退之间,是国家利益与自由贸易之间的博弈。

正如土耳其裔美国经济学家丹尼·罗德里克所说:“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其贸易政策和它的社会、政治斗争的关系决定了自由贸易是促进国家进步还是让国家退步。”

哈德邯村的农民仍在苦苦挣扎,退欧是他们唯一获得发声的渠道,“我们所热爱的一切正在失去”保罗的言语中充满焦灼和失落。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