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区块链的再进化

2022/7/24 21:08:00

 

/孟永辉

 

区块链正在开启一场全新的进化,这样一场全新的进化是以区块链的隐形为主导的。从就“区块链”论“区块链”到如今的就“区块链”论元宇宙、Web3,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这样一场隐形之变。早前,如果区块链走向隐形,我们会将它定义为一种沉寂。现在,如果区块链走向隐形,我们会将它看成是一种成熟。

 

是的。当区块链不在聒噪,它更多地表现出来的是一种隐形和成熟。这一点并不仅仅只是在区块链的身上有所体现,即使是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同样看到了这样一种发展脉络。尽管当电商、互联网金融、共享单车为代表的概念淹没了互联网的身影,但是,这丝毫不能抵消我们将那个年代称之为互联网时代。

 

就在当下,一场相似的进化正在区块链行业上演。以元宇宙、Web3为代表的概念正在承担起电商、互联网金融们的角色,同我们依然将由电商、互联网金融所造就的时代称之为互联网时代一样,我们同样可以将由元宇宙、Web3所造就的年代称之为区块链时代。并且,笔者始终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区块链时代,就是一个区块链从有形走向无形的时代,从表层走向基础的时代。

 

现在,人们或许会对这样一种论断感觉到理所当然。如果将这一论断放在区块链刚刚被认识的时候,这样一种论断多多少少被被认为是一种大逆不道的。因为在那个时候,区块链就是被看成是一个表层的存在,它可以独立运行,纵然是不借助于应用场景,依然可以实现。我们看到的发币或ICO基本上都是在这样一种理念的影响之下出现的。

 

不过,后来的发展告诉我们,仅仅只是将区块链看成是一个表层的存在,仅仅只是将区块链看成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它仅仅只是一个概念而已,它仅仅只是资本玩家们为了延续互联网式的打法推出的一个概念而已。等到资本驱动的发展模式不再,区块链的发展终将会从头开始。而一旦区块链开始新的进化,必然会是一场化有形为无形的全新发展。

 

同早前区块链的发展动能衍生于区块链本身不同,现在的区块链的发展开始呈现出新的特征:

 

首先,区块链的应用开始大爆发。

 

是的,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着一场区块链应用的大爆发。元宇宙、Web3NFT的火爆,为我们完美诠释了这一点。当区块链的应用开始大爆发,资本玩家们投资重点开始聚焦在了新应用的身上。

 

这有点像“互联网+”的概念涌现时的模样,那个时候,资本玩家们更多地关注的是衍生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应用,而非关注于互联网技术本身。当区块链的应用不断出现,它们一方面拓展着区块链的想象空间,另一方面则是在不断为区块链的发展积蓄着新的力量。

 

其次,区块链的技术开始大繁荣。

 

当区块链被人们刚刚认识,我们看到的是一场对于区块链技术的大透支。尽可能多地发掘区块链技术的潜能,尽可能多地拓展区块链的想象空间,而区块链技术依然还是原来的那个技术。很显然,这样的发展是难以为继的。

 

深入分析那个时候人们对于区块链透支的内在原因,我们就会发现,区块链技术的枯竭,同样扮演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弥补技术与应用之间的空白与鸿沟,我们看到的是一场区块链技术的大爆发。区块链技术专利的不断增加,区块链算力的不断增强等诸多技术的完善,都在告诉我们,区块链技术正在经历一场大繁荣。而当区块链技术开始大繁荣,以往非常显性的技术开始变得隐形,以往“出类拔萃”的技术,开始变得“泯然众人矣”。

 

再次,区块链的边界开始大扩张。

 

当区块链的边界从最初的局限于数字货币范畴里的存在,拓展到数字货币范畴之外的存在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并不是区块链逐渐走向显性的,而是开始逐渐走向隐性的。这同样是区块链开始再进化的标志。现在,我们生活当中的每一个环节几乎都可以找到区块链的身影。

 

从版权到食品,从金融到制造,从生产到生活,无一不是如此。当区块链的边界开始大举扩张的时候,我们不再需要将区块链单独拎出来阐述,而是化有形为无形,变成了一个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全新的存在。可以预见的是,当区块链的边界开始不断扩展,区块链将会越来越多地走向隐形,直到淹没在了产业的洪流里。

 

当然,区块链除了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场景当中不断落地和应用之外,它本身的技术壁垒同样正在开始一场深度的变革。现在的区块链开始越来越多地表现出一种兼容并包的角色,它开始越来越多地与其他的新技术联系在一起,它开始越来越多地成为诸多新技术的主导。以此为开端,区块链行业的发展开始真正走向成熟。

 

结语

 

区块链正在开启一场全新的进化。经历了这样一场全新的进化之后,区块链将会变得越来越隐性。然而,这并不是代表区块链时代的结束,而是代表着真正意义上的区块链时代的真正来临。这是区块链发展的必然,同样是区块链能够真正成为一个时代的必然。

 

—完—

 

作者:孟永辉,知名行业研究专家专栏作者,战略顾问。长期专注行业研究,提供深度思考与行业观察信息。支持保留作者来源的分享,转载请保留作者版权信息,违者必究。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