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2022,阿里云上岸

2022/5/29 9:00:00



撰文 | 吴先之 

编辑 | 王   潘



很长一段时间,无论BATH,谈到“云”约等于烧钱,而如今有一朵已经断奶,走向成熟。


5月26日晚,阿里巴巴发布了2022财年(2021年4月-2022年3月)报表,数据显示,该财年阿里云在抵销跨分部交易前和抵销后分别为1001.8亿元和745.68亿元。


相比过去只顾营收不看利润,该财年终结了过去12个财年的亏损局面:2022财年阿里云EBITA利润11.46亿元,成为国内唯一实现盈利的云服务商。



在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剑锋看来,盈利是自然而然的结果,经过十多年高速增长,阿里云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接下来将追求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增长。


这意味着营收增长不再是最紧要的事情,我们看到营收(扣除来自为其他阿里巴巴业务提供服务的收入)从2014财年的7.7亿元,增长到如今的745.7亿元,近9个财年累计增长95倍。付费用户数量也来到400万,其中包括62%的A股上市公司。


而可持续的前提条件就是实现盈利。事实上,阿里云业务已经连续6个季度盈利,逐渐成长为阿里第二个增长动能。客户多元化与自研是阿里云扭亏为盈的两大原因。    



结构性盈利?


2018年的价格战与2020年的疫情刺激,云计算已经是头部玩家的游戏。


截至上个自然年内,阿里云、华为云、百度智能云三家主要云厂商的营收分别为724亿元、201亿元、151亿元,2020年后腾讯就不再披露云业务收入情况。横向比较BATH四家,阿里云在份额上领先,又率先盈利,在下半场占据着较为有利的位置。


过去一年,阿里云曾经历了大客户流失所带来的阵痛,挣扎于价格战的泥潭,加之外部环境充满挑战,市场一度认为阿里云财季盈利难以维持。


在此期间,阿里云悄然走向多元化以对冲风险,主要向寻求政企与金融领域突破,同时进一步向中小企业与非互联网行业渗透。


早在上个财季,张勇便提到阿里云注重大客户的分散性,彼时超过2%的单一收入的客户已经屈指可数。客户多元化的同时,在部分领域建立了相当稳固的优势,尤其是对稳定性、可靠性、合规性较高的金融领域。


受疫情催化,企业存在广泛的上云需求,何况G端与金融领域客户粘性高,决定了营收的基本盘。阿里一直希望能在上述领域提升自己的市场份额,以对冲价格战所带来的低毛利困境。


过去一年,阿里云相继推出了“金融数据中体”和“金融级云原生工厂”等多款行业产品及解决方案。目前客户已包括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90%已上市商业银行以及60%保险企业、60%证券公司等数百家金融机构。


今年初,北京冬奥将核心赛事技术服务迁移至阿里云,探寻与政府的合作方案似乎也有了新的突破。


今年3月以来,销售和生态体系进行了多次人事调整。先是原华为中国政企业务总裁蔡英华加入阿里云,任职阿里云全球销售总裁,向张建锋汇报。不久后中国区原副总裁黄海清接任任庚的中国区总裁职务,整体负责16个区域销售。销售管理与生态发展部暂时由蔡英华直接管理。新金融与互联网事业部总经理刘伟光、数字政府事业部总经理许诗军、国际事业部总经理袁千向蔡英华汇报。


蔡英华在华为期间,曾负责政企业务的战略规划与业务推进,入职阿里云后一系列调整的目的,便是建立一支有经验、打过硬仗的销售团队。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2021年-2026年中国政务云市场将不断发展,预计到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800亿元,未来增长潜力巨大。这也是阿里云不断提高政企市场重要性的原因之一。


除了政企市场外,电商与中小微企业所构成的长尾市场同样为阿里云带来了可观增量,伴随着实体企业数字化转型加速,接下来非互联网行业成为各家角逐的焦点。


由于“云钉一体”极大地降低了企业上云的门槛,对非互联网行业有很大吸引力,近年占总营收的比重日渐抬升。截至2021年12月31日,阿里云非互联网行业的客户收入占抵消跨分部交易影响后阿里云业务收入的52%。


综上来看,阿里云本财年盈利将在未来持续。不依赖于某一大客户分散了风险,金融与政企客户带来了中长期的稳定性。向中小客户与非互联网领域渗透可能会是未来存在变数的领域,因为疫情一旦恢复,相关需求势必井喷。



自研、自研还是自研


2018年,4月飞天获得中国电子学会15年来第一个科技进步特等奖,没等阿里云开心一个月,一场价格战便悄然打响。


5月,腾讯CVM、CDN、数据库、COS存储等产品价格跳水,最高降幅高达50%。6月,阿里云紧跟其后,表格存储最高降价也达到50%,至于对象存储OSS与EOS云服务器分别降价19%、24%。


这一年下半年百度、华为以及一众垂直厂商相继加入其中,甚至连代理商都卷入其中。从那时开始,BAT三家的云计算业务亏损面一路走高。


在漫长的价格战中,持续的资金投入只能确保拿到头部的船票,真正决定座次的其实是规模化与技术能力。


传统IT时代,芯片是一切生态的核心,而云计算改变了这一情况。另一方面,国内企业整体上数字化水平偏低,定制化要求高,云服务商通过兜售标准化产品降低成本的道路也被堵死了。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企业初次上云,价格起决定作用,随着数字化转型深入以及国内偏向一体化采购的市场特点,价格的首位度会逐渐被安全性、可控性、稳定性以及技术迭代速度等因素超越。”


虽然自研成本高、投入大、周期长,但依然是最好的突围方法,目前,围绕飞天系统,阿里云建立了自研芯片、服务器、计算、存储、网络等软硬一体的计算体系架构。


由于云计算带所带来大量全新的应用场景,对CPU提出了新要求,因此解决云原生芯片成为绕不开的问题。从2019年发布RISC-V处理器玄铁910,为终端提供算力基础设施,到当年云栖大会发布第一颗针对场景深度定制的芯片含光800,阿里在去年完成了从专用芯片向通用芯片的转变。


去年9月,阿里云在云栖大会上发布了首款通用芯片倚天710。作为一款为云而生的芯片,倚天710针对云计算特点做了大量优化,性能与能效比相较业内标杆都有明显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云原生CPU因为主频要求高、功耗要求低、有成熟的软件生态等特点,自研的ARM体系正成为很多云厂商的选择,例如AWS、微软。


眼下,VR/AR引发诸多行业竞相奔赴“元宇宙”、而物联网、车联网以及无人驾驶等领域亦蠢蠢欲动,无论这些新场景究竟以何种速度落地,没有人会否认对算力的需求只增不减。


作为硬件层面虚拟化的重要一步,5年前,阿里发布了第一代神龙架构。去年4.0版本首次搭载全球唯一的大规模RDMA加速网络,网络延迟整体降低八成以上,既解决了云上虚拟化性能损耗的痛点,而且让云服务器的性能表现超越了传统物理机。


此外,神龙4.0将eRMDA的加速能力融入公共云,让RDMA不止支持AI与HPC类应用,而且还能支持通用类计算场景。


自2017年启动全面上云以来;目前阿里集团核心业务已悉数上云,其自身业务特点为阿里云提供了绝佳的“升级打怪攒经验”试验场。



海外成为新增长点


国内企业数字化转型属于结构性机会,市场份额将进一步向BATH四家聚拢。与此同时,四家还将继续下沉、细分,吃下更多市场份额。因此,在其他竞争者还需要依赖“输血”的时候,阿里云已经能够独自觅食,在竞争中会更游刃有余。


除此之外,虽然阿里云没有披露海外营收情况,但从第三方数据可以推断,海外业务继续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增长,而这将为下个财季更进一步打下基础。


4月中旬,国际权威研究机构Gartner发布最新2021年全球云计算IaaS市场份额数据,报告显示阿里云继续保持全球第三,市场份额为9.55%,从2016年的3.7%上升至2020年的9.55%,在全球市场上实现连续六年份额扩大。亚太市场方面,阿里云的市场份额达到25.53%,位居首位。


今年3月以来,阿里云在韩国、德国、泰国新增三座海外数据中心,其中韩国和泰国均为首个数据中心,德国为第三座数据中心。目前,阿里云在东南亚已经拥有10座数据中心,拥有亚洲最大的云基础设施,在全球范围内,阿里云覆盖27个地域、运营可用区达84个。


5月底,中东最大移动运营商沙特电信公司(STC)发布公告称,与阿里云、易达资本在沙特成立云计算合资公司,注册资本金8.94亿沙特里亚尔(约合2.38亿美元),该合资公司总部设在沙特首都利雅得。


从某种意义上讲,阿里云在2022财年盈利又给了行业一个启示:云计算并非只有砸钱、打价格战一条独木桥,沉下心来搞自研其实才是摆脱亏损泥淖的阳关道。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