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这一次,武汉再次为AI创新“头雁”引智筑巢

2021/12/21 22:03:00

我们很多人在出入机场、火车站的时候,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面对体温检测闸口,只能一个人一个人走过,缓缓通行……你是否想象过,如果一个系统能同时检测数十人且(检测结果)精准、高效,甚至最高能在一分钟内让五百人检测通行,会是怎样的感受?

这样的画面,是懂懂在12月18日“2021东湖国际人工智能高峰论坛”所了解到的一个应用场景。当这样的智能化体温检测系统部署在更多交通枢纽、大型商场,无疑会带来更多巨大的变化。

这个巨变的背后,是来自于武汉高德智感科技有限公司的全自动红外热成像测温告警系统,依托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提供的巨大助力,超级智能化的高效红外测温已经成为现实。更为关键的是,这样的变化不仅仅发生在高德智感一家企业,还在更多武汉当地关乎社会、企业、百姓日常的细微之处不断出现。

一台测温防疫仪器的“质变”

的确,很多改变发生的基础,都是来自于今年5月末正式投运的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除了高德智感的例子,目前这个成立仅半年多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已经取得的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在公路养护、产线质检、视频云、智慧城市和电力巡检等领域,更多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都在落地生根。

如果要去简单地评价一下人工智能在各个应用场景中最大“亮点”,懂懂认为就是三个词:提质、增效、降本。从武汉当地众多科技企业的实践经验中,你可以深刻理解到人工智能在行业落地中的这三个关键词。

例如在安全生产领域,很多科技企业都会头痛于AI算力的成本问题,同时对于自身的行业竞争力与业务拓展能力也有着更多需求。作为以智慧城市及安全生产为主要业务线的武汉倍特威视,已经拥有超过170个算法,并且独立部署了大量训练服务器。在将模型迭代训练迁移至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之后,其训练效率相比以前提升了近10倍,而且AI算力成本也大幅度降低。除了智慧工地、智慧园区之外,其在智慧水利、智慧农业、智慧城管等众多领域也打造出了新的业务线和服务能力。

例如在很多人不熟悉的棉纺行业,一直存在着工作环境较差、生产效率偏低以及招工难的问题,尤其是这个行业痛点——国内缺乏较为完善的高效、高质、低成本原棉异纤在线检测装置,成为了不少棉纺企业的心病。而刚成立于2019年的武汉智目智能,就是以人工智能切入棉纺行业的科技企业,并且推出了业界最强的棉花异纤图库。将系统与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连接后,智目智能更是在异纤检测算法与算力方面获得了巨大助力,其异纤检出率已经达到了行业最高水平,成为AI+棉纺行业转型升级的创新样板。

而前文中提到的AI防疫测温的例子,则来自于上市公司高德红外(002414)旗下的全资子公司——武汉高德智感。这家在2016年成立的科技创新企业,在疫情期间开展了基于AI人工智能与高精度红外人体测温相结合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研制出了全新的全自动红外热成像测温告警系统。

在今年使用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进行AI算法开发后,这套系统不仅能够同时检测数十人,而且测温精度达到±0.3℃、重复测量误差小于±0.2℃,可实现最高500人/分钟的通行效率,真正做到了快、准、稳。目前,高德智感的测温防疫产品成功装备到了全世界很多机场、铁路、客运站和医院,为抗击新冠疫情做出了重要贡献,并获得了国家有关部门的肯定和表扬。

细看下来,我们会发现每一个案例分析背后,都是一家一家创新科技企业在同一个巨大的“舞台”上,展现自身独特魅力的故事。这些面向传统行业、提供创新技术应用的科技企业,在将自身“能量”与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服务能力“融合”后,产生了神奇的化学反应,在工作效率、服务能力、成本控制甚至人才培养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以技术创新护航行业应用落地

那么,这个一直在背后默默扮演“舞台”角色的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究竟有哪些神奇之处?

在今年5月31日正式竣工的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是武汉市基于“一中心四平台”的建设理念,率先于2020年12月28日开工建设,且核心建设周期仅用了5个月。

引人关注的是,系统上线后即进入饱和运营,本着全力构建市场化运营机制,积极撬动产学研用形成合力的目标,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充分带动了当地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也让业界见证了项目快速交付、上线即算力资源饱和使用的“武汉速度”,打造了全国人工智能示范标杆。截至2021年11月底,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已入驻100+企业,孵化50多类解决方案,月平均算力使用率92%。

那么,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究竟是如何不断夯实AI技术发展底座,持续支撑区域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呢?

在懂懂看来,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能取得今天的重大成果,主要源于这三个创新点:理念创新——基础设施的角色定位;技术创新:大模型+大算力的创新模式;模式创新:打造产业聚集,形成良好生态。

首先是理念创新: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基于昇腾AI全栈基础软硬件平台打造,昇腾AI自身的出发点就是要让AI成为“水和电一样的基础公共资源”,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希望能够在当地产业端架起一个上下游协同的链条,同时帮助行业端打通服务大中小型行业用户的能力,另外在服务端打通人才培养到项目孵化再到市场转化的闭环,最终在智能化社会的建设中打通跨行业的资源配置能力。

其次,是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这其中包括 Atlas 系列硬件、异构计算架构 CANN、全场景AI框架昇思 MindSpore等根技术,同时还具备了大模型+大算力的超强融合能力。

说到大模型,业界知名的多模态大模型紫东.太初,就是中科院自动化所联合武汉东湖高新区及昇腾AI共同探索通用人工智能路上的重要成果。紫东.太初千亿级参数的超大模型,能够实现视觉、文本、语音三个模态间的高效协同,支持高效完成跨模态检测、视觉问答、语义描述、视频理解与生成等下游任务。紫东.太初可以赋能多样化行业场景,支持工业质检、影视创作、智慧医疗、互联网推荐、智能驾驶等国计民生需求场景。

另外,武汉大学研发的全球首个遥感影像智能解译深度学习专用框架(武汉.LuojiaNet),业界最大的遥感影像样本数据集(武汉.LuojiaSet),以及清华大学张强锋教授团队联合华为在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实现的蛋白质折叠预测等等多项科技创新成果,同样令科技圈为之瞩目。这些技术创新能力融合了中心的算力底座之后,更爆发出了无法想象的创造力——毕竟后者是由数千颗昇腾AI处理器组成的Atlas 900 AI集群,在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一期建设完成后,其AI峰值性能就达到了100PFLOPS,形成了每秒十亿亿次浮点计算的算力。

最后一点,是模式创新。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成立之初,就提出打造“一中心四平台”模式,以公共算力服务平台为基础,联合高校、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和开发者,面向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能交通等领域提供人工智能普惠算力。这种模式创新所带来的,正是人工智能行业多方共赢的良好发展前景。

从“光”创新到“智”创新

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成立至今短短半年,为何能够取得这样良好的成绩?

一方面“一中心四平台”的模式可谓占尽先机,另一方面在智慧制造、医疗、交通、网联车等多个行业的快速务实推进,才创造了这个令外界瞩目的“武汉速度”。

在懂懂看来,这些成果最大的意义在于,业界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再次看到了武汉通过产业创新,打造经济的腾飞的城市基因,更对以“智”为先的头雁战略充满了信心。

众所周知,武汉在过去三十年就有过从“钢的城”到“光的城”的完美蜕变。从1988年开始,武汉提出“科教立市”战略,强调以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此后的近三十年时间,以第一根具有实用价值的光纤为发端,逐步形成了“芯-屏-端-网”的万亿级光电子产业链,中国光谷也名闻天下,武汉就此实现了“从一束光到一座城”的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蝶变的过程。

从这个时期开始,武汉就树立了从创新策源到产业成链的发展思路,当城市管理者面对人工智能时代,同样会采取这一方式——引入AI技术融入行业应用落地、产业持续发展的过程中。

武汉提出的打造AI创新“头雁”的目标,与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在AI时代引领当地产业发展的目标有着深层逻辑上的契合。在懂懂看来,从以前的发展脉络分析,武汉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目前坐拥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等五大产业集群和基地;同时,人工智能产业也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AI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00亿元,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00 亿元。这也给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赋能当地科研与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片肥沃的土壤。

随着未来以“智”创新的新局面到来,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基于大算力、大模型的优势,有望从以下三个方面继续深化这种赋能与促进作用。第一个就是产业“聚集”效应,例如携手武汉昇腾人工智能生态创新中心,为相关合作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包括场景分析、方案设计、模型开发、应用开发、产品/解决方案上市、联合营销等,最大限度地为中小企业降低开发门槛,减少开发成本,加快创新应用孵化,从而实现围绕AI形成的行业集约型发展模式。

这一点,从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目前的成果——已吸引武汉上百家企业展开合作,并联合孵化出超过50多类解决方案、覆盖了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数字农业、自动驾驶等数十个应用场景中,就可略窥一斑。

第二点是多层面多维度人才培养和聚集的效应。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建成后,也在积极赋能当地的科研机构、高校院所、服务机构的AI人才培养。人才储备上,与湖北5所高校形成智能基座合作,引入培养人才2000+人次;科研人才培养上,成功引入自动化所多模态,清华蛋白质折叠,武大遥感等三个大模型进行合作;在服务人员本地化、客户支持精细化上,建立了一条生态发展道路。这些举措构筑了“政-产-学-研-用”完整的产业服务体系,对于人工智能行业发展而言,多方面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无疑是具有“百年树人”意义的长远考虑。

最后一点就是“顶层设计”带来的样板作用。从湖北省的发展战略来看,全省早就提出加速融合助力供给侧改革,将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作为“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新突破口。基于这一规划,武汉打造的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实验区,一方面将极大地推动湖北省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进程,另一方面也为全省乃至全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前“打了样”。

综合上述这三个方面,站在一个战略高度去看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发展前景,很多点面结合、由点及面的布局也会更加明晰。想必对于科技部提出与武汉共同携手推进武汉试验区建设,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区域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这一目标,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参与各方都将充满信心,这一人工智能城市建设的“头雁”,也将就此展翅翱翔。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专家介绍

欢迎关注科技互联网专业自媒体“懂懂笔记”,创始人懂懂著有《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微信思维》、《微信力量》等三本畅销书。国内各大科技媒体平台特邀自媒体作者。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