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陈根:华为河图,穿越300年言论背后的智慧感知

2020/4/28 8:15:00

文/陈根

华为显然是当前全球科技的明星,因为有美国总统给的流量。自华为遭到美国各方面限制以来,其操作系统方面的进度一直备受关注。虽然鸿蒙还远未发展到手机应用阶段,但华为自研的HMS服务已经诞生。

外界将华为建设HMS解读为打破谷歌GMS垄断,最终鸿蒙将完全取代安卓。虽然外媒极力吹捧鸿蒙系统和HMS,但对于现在的HMS以及未来可能到来的鸿蒙系统,任总却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

近日,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接受《龙》杂志采访。当被问及华为移动服务HMS目前在海外推广的进展时,任正非表示,安卓和苹果操作系统的销量在世界是巨大的,华为是后来者,所以消费者很难认同其他的操作系统。

 

因此,华为的操作系统可能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发展与完善。但是,这一系统超越安卓和苹果不会超过300年。

今天我们不谈系统与技术层面的问题,我们就借任总的这个华为操作系统超越安卓和苹果不会超过300年的言论,来探讨下华为之所有能成为华为的背后格局。

正视差距才是正常思维能力

一直以来我们总习惯于鼓吹自我的强大,甚至整出一部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当然,这部电影上映不久就下架了,或许是有关方面意识到电影所传输的舆论引导在现阶段还不是很适合。

我也一直困惑,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客观、勇敢地承认并正视我们自己的一些不足与问题。华为为什么强大,为什么能成为美国眼中的硬核“威胁”公司,任总最新的这个300年言论足以让我们看到原因。当然,任总讲的300年不是强调特定数字300年,而是传递出一种正视差距的态度。

 

我也一直很困惑,我们为什么不能正视我们自身的客观事实。今天我国就是一个制造大国,我们连制造强国都还算不上。

虽然我们付出了几十年的努力,我们的经济总量是上升到了全球第二,但我们的人均、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研发、我们的核心关键技术、我们的军工技术、我们的金融体系等都还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客观的现实差距,甚至与日本也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不论承认与否,有技术含量的诺贝尔奖基本与我们无关。

在平常生活中,我们总是听到许多企业对外宣称自己有各种各样国际领先的技术。为什么我们有这么多国际领先的技术,我们的产品却一直不被国际认可?

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就是这种所谓的领先是没有关键技术的领先,只是边缘技术的领先。如果我们真的领先全球,今天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就自然会高,我们品牌与定价以及溢价都会带来非常客观的经济效益。

但遗憾的是,目前我们在国际市场上能真正站在第一梯队的企业还屈指可数。如果参照世界500强企业排名,我们入围的企业大部分都是与资金密集型有关的非技术型企业,或者是国家资本型企业,这点与美国的差距客观不是一点点。

当然,从企业营销的层面来说,自我包装是需要的,也是能理解的。但如果不能客观评价自身的情况,盲目乐观,最终只会让自己停滞不前。华为今天之所有能获得成功,真正意义上在IT领域拿的出手、处于国际市场PK的企业,其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任总能客观正视自身的不足。以华为今天的实力,并且具有如此庞大的科学队伍都无法在短时间内开发出与谷歌、苹果抗衡的操作系统,更不用说那些所谓全球领先的龙芯、麒麟操作系统以及红旗系统,除了名字取的很红之外,在真正面对美国断供的时候,他们不得不面对事实,承认自己只能勉强能顶上。

大跃进的陋习何时休

勇于承认与正视自身的不足与问题,这件事情为什么就那么难?我们为什么一定要为了满足某种莫名的虚荣心来搞大跃进,来喊口号。科学技术不是口号就能喊出来的,也不是印钱就能解决的。核心的问题是能否让浮躁的社会安静下来,能否正视问题,能否潜心攻克一些关键技术问题。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尤其是在经历了这次疫情冲击之后,这对于我们国家是一种挑战。挑战的核心在于疫情加速了各国重新审视产业链布局的问题。而我们在高端制造、研发及核心技术面前目前与美国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在芯片技术层面甚至与日韩及台湾都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在低端制造层面,我们又面临越南、印度等国家的崛起,而这些国家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完善,产业制造技术的升级之后,就会进一步削弱我们的优势。

 

当下,我们需要的是任总这种客观正视问题的精神,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及脚踏实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的态度。只有客观正视我们自身存在的不足与差距,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强大我们的产业技术。

当下,我们需要客观正视自我的能力,需要一种不迷失、不膨胀的认知能力。我们不能因为制造了全球80%以上的圆珠笔就认为我们掌握了圆珠笔的产业及其核心技术,却不知道我们能做的只是原料加工,实际上我们并未掌握笔芯的核心钢材技术。

科学技术不会因为我们的外交言论与媒体鼓吹或恶意诋毁而改变,或受影响,是一种无法短时间改变的科研实力与结果。因此,正常的谦虚比盲目的自信更容易让人进步,华为显然就是在任总客观、科学、实事求是面对问题以及自我认知的价值观体系下才成长为今天的硬核科技企业。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