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在病毒星球,我们终将对抗的是自己

2020/2/7 16:30:00

     文|科技茶馆(kejichaguan)

清朝,抱阳生在《甲申朝事小纪》中写到:“大疫,人鬼错杂”,反应了1640-1644年间,京津翼地区遭受鼠疫,群魔乱舞,民不聊生。373年后,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提到:进入21世纪,曾经长期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瘟疫、饥荒和战争已被攻克。


事实上,赫拉利高估了人类。


当今战火未停,有硝烟的地方就有饥民。传染病,则在2020开年之际,再次来到我们面前。这场由直径≤200nm的2019-nCoV病毒颗粒造成的新冠肺炎,来势汹汹,一瞬间,从30000㎡的华南海鲜市场蔓延全国;让一个拥有1100万人口的城市在除夕前38小时,被迫“锁上城门”。它比清朝鼠疫更厉害吗?我们不应简单类比。


但可以肯定,人类和自然交锋所遭遇的每一次大疫,的确“人鬼错杂”;且身陷其中的人们,感知甚强。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颗粒。

(来源:Dan Higgins, MAM/CDC/路透社)

病毒,隔三差五攻击我们



病毒与人类文明,如影随形。论年龄,它比我们长寿,早在人类出现前,它就占领地球;论生命力,它比我们顽强,历经高温、酷寒、干旱……至今仍无处不在。


人类DNA片段中8%来自病毒,每人身上至少现存4种病毒;日常吸入氧气的1/10,是病毒惠予的。但我们似乎无法和它和平共处,安然度过“六年之痒”——平均每6年,全球就会爆发一次由病毒引发的大规模杀伤性疫情。


15世纪末,天花病毒附着在一条毛毯上进入美洲大陆, 2000-3000万印第安原住民,在100年后剩下不到100万人。

至18世纪中叶,英国医生爱德华·琴纳研究、推广牛痘疫苗才防止天花


1918年-1920年,H1N1甲型流感病毒造成世界5亿人感染,5000万到1亿人死亡(当时世界人口17亿),传播范围延伸至太平洋群岛和北极。

1919,在澳大利亚的隔离营。?State Library of Queensland


2013年-2016 年,休眠40年的埃博拉病毒觉醒,将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变成疫区。最终,它感染28637人,无情夺走11315人的生命。

一名政府卫生工作者在一个埃博拉隔离检查站记录。?Pete Muller


还有我们熟悉的“非典”,新冠肺炎的表兄弟,17年前从我们身边带走800位亲人……不断更新变异,突如其来,易传播、易感染、快速致死,是病毒攻击人类的核心武器。


此过程中,人类始终选择扛起现代医学的智慧大旗,顽强抵抗。可达尔文教导过,自然讲究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医学的进步,只能创造条件为病人自我修复赢得时间,它释放出人性的光辉,却无法保证人类(作为自然物种)的延续与长存。真正战胜病魔的,终究是自我免疫。


显然,科技的高速发展,时常令人得意忘形,甚至让人不断遗忘这一点。而人们遗忘的,还有更多。概括起来:“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

每一幕都似曾相识

下一次不知何时重演



让我们先回到1918年的西班牙。


彼时,一战将近结束,一辆跨洲疾驰的火车上有人感染流感病毒,继而传染给车厢内其他乘客。参战国为赢取战争胜利,不愿把流感消息透露给大众及前线士兵,试图以新闻审查“控制”疫情蔓延。最终,中立国西班牙全国爆发大流感,10000名士兵中,2067人患病。因病去世的人,比战死沙场的人还多。


再看看那场令无数国人记忆犹新的“非典”。2003年4月3日,中国卫生部部长张文康公开表示,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他还说北京当时“SARS病例只有12例,死亡3例,戴不戴口罩都是安全的。”但据《非典十年祭》回忆,当时医院里,躺在病床上的确诊患者已有百余例。

2003年4月30日,北京地坛医院,医生久久地站在抢救无效的病人遗体旁。?贺延光


2008年出版的《逼近的瘟疫》提及:“对于政治领导人而言,SARS促使他们的惊醒。中国领导人看清了对流行病秘而不宣的代价,因为整个世界都不满于否认这种新疾病的存在。”


受限于当下医学认知,出于对未来医学的自信、对社会成果的精心呵护,从欧洲到亚洲,每次病毒乍现,政府似乎都无法做到绝对的透明、完全的公开。这其中另一个重要原因,来自对民众恐慌的抑制。政府不愿释放更多信息引发民众无端恐慌,可身处围城内,面对看不见的敌人,人们总是难以管控自己的私心。


非典时期,一位高龄老婆婆隐瞒接触史,导致15名医护人员感染;不久前,69岁的雅安人侯某有意隐瞒途经汉口返雅事实,使30多名医护人员密切接触。17年前冬天,广东河源市人民在街头排队抢米醋、板蓝根;如今,人民日报官微一则关于“双黄连口服液或可作为新冠肺炎抑制药物”的消息,5分钟内让双黄连口服液一售而空,部分网友连双黄莲蓉月饼也没放过……

对死亡的恐惧,让谣言漫无边际的滋长,病毒好像也因此茁长。最后,我们亲眼看到意见领袖不断站出来辟谣,白衣天使夜以继日的救治隔离,当局政府以最快速度革新应对之策……所有人都在努力,确诊病例数却依然上涨,身处“疫区”的百姓每天忧心忡忡。

我们终将对抗的,不只有病毒



目前,我们还在同2019-nCoV病毒做斗争。我们坚信,这一次,胜利依旧属于人类。只是,面对下一次,下下次呢?


有人试图怪罪贪婪野味的少数派,但100%禁令野味市场交易也不够。我们不知道病毒还会演变成什么样子,下一次的它,对我们来说始终是个未知的迷。


人类文明与病毒之间,只相隔一个航班的距离。这并非危言耸听。交通、通讯、互联网、科技……文明史的发展让世界越来越紧密相连,我们轻而易举的到达半球的另一端,自然也让病毒更容易抵达大洋彼岸;我们能通过大数据精准定位,追踪疫情传播路径,锁定被感染者接触过的基本人群,但我们无法洞悉人心,判断谁有心隐瞒、有心在国难之下唯利是图……我们能做的,是承认这些,并相信医学的革新,能对抗已知的病毒;想要保住人类文明的我们,终将对抗的,是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敬畏自然世界,也敬畏自然生命。大到国家完善公共卫生制度、小到个人注重卫生习惯;大到集体强化权威公信力,小到个体不信谣不传谣……这些均是敬畏在日常的表现,也是我们必须持续思考,不断完善的永恒课题。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