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如何打赢抗击疫情的信息传播关键之战?

2020/1/29 0:08:0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已进入攻坚期,继武汉等多地“封城”后,1月27日凌晨,国务院通知春节假期延长至2月2日,多地延迟学校开学和企业复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交通管控。这些举措,均是希望通过限制人口流动,以最大化阻碍疫情蔓延。

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不论是武汉还是其他地方,近期出台的各项政策都明确地将“通讯”放在跟水电气一样的位置进行重点保障,原因在于:在与疫病的对抗中,确保信息的有效传播,与阻碍人流传播疫情同样重要。

疫情防控为什么离不开信息?

华盛顿大学的Louis Kim教授和Shannon M. Fast, Natasha Markuzon组成的团队曾经做过一个研究,主题是媒体报道数量与疾病传播数量之间的关系。基于2009年墨西哥H1N1病毒和2014-2015年华盛顿特区流感季的数据,他们的研究模型显示,当媒体的报道量增加十倍,此类疾病的感染数减少33.5%,基于此,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媒体是预防疾病传播的可能手段。

图片1.png

关于疫情媒体报道得越多,更多人关注,防范意识就会更强,活动更少,疾病传播速度就会减缓。看上去这是非常简单的道理。但在疫情防控中,只有让真实、正确和有效的信息传播出去,让更多人知道疫情进而做出反应,才可以更有效地防控疫情。例如生病了如实告知医生病情和接触史,积极理解和配合卫生部门的隔离制度。当每个人都按照最科学的方式行动起来,就可以最快的速度取得抗击病毒的成功,而要每个人正确的行动,就要给他们足够的、准确的和及时的信息,推动他们行动,帮助他们决策。

媒体报道对疫情防控至关重要,而今天的媒体环境已变得十分复杂。跟SARS爆发的2003年比,今天人们的信息获取手段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2003年中国已经有了互联网,然而整体处于早期,BAT很年轻,百度只有基本搜索功能,SARS疫情结束后2003年底贴吧才开始内测,后来才有知道、百科,当时用户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是传统媒体(纸媒和电视台),门户网站则是一个重要的补充。

如今,移动互联网已成为信息基础设施。不只是有传统媒体和门户网站,各种新闻客户端、搜索引擎、信息流平台、短视频、社交网络……都在提供信息;信息的提供者则从原来的中心化媒体,变成了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传播信息;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变得十分多样:客户端、搜索、信息流和社交分享等等。

图片2.png

互联网让媒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而改变了信息的生产、传输和消费方式。在本次新型肺炎防疫中,互联网内容类平台也发挥了重要的信息传输作用。

互联网成为疫情信息核心载体

新型肺炎爆发后,互联网事实上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最核心的渠道。公众关注疫情的最新情况:如确诊人数、疫情症状、防护知识、试剂盒生产、类“小汤山”医院建设进展等等。而这些信息和知识,全部都可以在互联网上轻松获取:人们在百度搜索疫情知识,不断被新闻客户端push最新疫情动态,在微信群和朋友圈分享疫情信息。

互联网最大的好处是人人可以免费,随时随地的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主流互联网信息渠道分为新闻客户端(含信息流平台)、搜索引擎、社交网络、社交媒体、传统媒体自有渠道、短视频直播等多媒体平台,人们获取信息最主要的渠道则是“枢纽”级信息平台,行业一般说法是超级App。枢纽就是连接不同信息的超级平台,不只是要有足够大的用户规模(DAU 1亿+),同时还要足够强的内容聚合能力。

微信、百度App、微博等超级App就是典型的信息枢纽,它们不生产内容,却聚合各种内容,再利用自己擅长的能力进行分发:微信是熟人社交网络、微博是开放社交网络、百度App是搜索+推荐算法。这些信息枢纽一手连接专业权威的传统媒体新闻类内容,以类似于央视微博、环球时报百家号、人民日报微信号这样的形式聚合。另一手则聚合社会化内容或者说新媒体内容,如公众号、百家号、微博号中的大V、小V和普通用户的内容。前者的价值是权威,后者的价值是丰富及时。

在抗击肺炎疫情时,信息枢纽成为人们获取疫情信息的入口。

1月21日百度App上线“抗击肺炎”专题,聚合疫情地图、疫情进展、谣言鉴别、最新资讯、预防指南和发热门诊等资讯信息,上线当天,“新型冠状病毒+新型肺炎+武汉肺炎”三大关键词的百度指数上涨近100倍,达到118万,“试剂盒”、“口罩”、“小汤山”、“钟南山”等相关关键词的指数同样飙升。专题中一些信息来自于百度地图等百度系产品,例如百度地图紧急上线的“发热门诊地图”、人群热力图数据等,都可通过搜索直接触发。而通过百度迁徙大数据追踪500万武汉人的去向,则成为地方政府制订防控政策的有利依据。

图片3.png

腾讯旗下的社交平台微信,也是人们获取信息的关键渠道。微信上有公众号在源源不断推送消息,微信群和朋友圈也是各种疫情信息的重要来源。微信搜一搜聚合了实时肺炎动态、肺炎科普内容以及腾讯地图的“发热门诊地图”和腾讯新闻“较真”平台的辟谣内容,微信看一看有来自腾讯看点的“战肺炎”频道和“关注肺炎”专题、疫情地图及预防手册等个性化内容。

图片4.png

不同类型的信息平台都有各自擅长的场景和用户群,整体来说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互联网信息网络,这是今年的疫情可以相对较早、相对透明和相对及时地曝光在大众眼前的重要原因。在新型肺炎发展过程中,从最早内部文件通报,医护人员被感染,确定的人传人,野生动物是可能的病毒来源……各种重要疫情消息,人们均是在互联网渠道获取。我们要感谢互联网,让防疫变得相对透明。

不容忽视的是,互联网在传播疫情信息时,面对着不少的挑战。

互联网传播疫情信息面临的挑战

传统媒体时代,媒体的生产者、发行路径和消费人群都是相对固定的,因此更好管理。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是碎片化的,内容生产是社会化的,内容分发是千人千面的,这样的特性,使得互联网信息在疫情防控时存在一定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信息大爆炸。

人人关注热点事件,自然又能吸引人人去生产内容。跟2003年非典比,今天内容生产者已几何级增长,不论刷朋友圈、上微博、刷新闻客户端,一眼看去全部都是疫情信息。如此多的内容,消耗了人们大量的时间,很多人春节红包都不怎么抢了,甚至无法好好陪伴家人。而且一些内容越看越焦虑,最后会让人陷入恐慌中。很多人在看了疫区消息后,因为同情、共情和代入,担忧已超出正常范围,甚至出现了身体心理上的一些症状,陷入到更深的恐慌中,出现“替代性创伤”的现象。

第二个挑战是信息鸿沟。

在面临疫情时,很多人都有一些割裂式的痛苦:自己严阵以待,要说服家里的老人或者亲戚戴个口罩是难上加难;不断发链接提醒同学或者同事群,却被一堆人指责小题大做过分紧张。这些现象的背后,固然有价值观不同等原因,但很核心的一点,是信息鸿沟。

尽管互联网已经四通八达,每个人都可以免费获取海量信息与知识,然而不是每个人都会用或者用得好。信息鸿沟依然存在,因为年龄、学历、职业、地域等等,不同人群的信息工具和信息获取习惯不同,日常接受的信息与知识差异巨大,最终导致认知差异巨大。

百度大年初一发布的大数据报告显示,1月21日到1月24日这几天,每天有10亿人次搜索/浏览“冠状病毒”相关信息,然而用户画像显示关注对应话题的人群主要是20到39岁的年轻人,40到49岁的中年人和超过50的老年人占比非常小,加起来不如低于19岁的青少年,这足以表明信息鸿沟的存在。在我印象中每个人都会用搜索这样的工具,就跟小学生要学会查字典和看百科书一样。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信息鸿沟导致认知鸿沟,这是你说服不了老人、亲戚或者高中同学的原因。

图片5.png

第三个挑战是谣言。

疫情爆发后,各种信息泥沙俱下,难辨真假。有不少人在朋友圈转“钟南山院士建议,盐水漱口防病毒……”这样的伪知识,各种中医偏方,或者“理科生”自以为是的民科,这些谣言影响科学防疫;类似于某某地方出现新型冠状病毒疑似患者的谣言,或者某个城市要封城的谣言,则很可能让当地居民陷入恐慌,导致类似于恐慌性就诊、物资哄抢等等严重后果;还有一些谣言,比如城市上空撒消毒粉这样的则让人哭笑不得。总之,谣言祸害四方,贻害无穷。

互联网如何更好地传播疫情信息?

互联网信息平台是疫情信息传播的关键角色,应对互联网疫情信息面临的挑战责无旁贷,值得点赞的是,互联网信息平台已经行动起来,成为这一次抗击疫情科技军团的重要力量。

一、精准传播避免信息过载。

解决过载的办法是过滤。疫情信息大爆炸,就要有机制帮助用户筛选出他们真正需要的内容。

第一个是传统媒体时代就屡试不爽的老办法:专题内容运营,即针对大家关注的话题整理出重点内容,提供“所有人都应该关注”的内容,比如官方通告、确诊数据和医疗进展等等。

1月21日,百度App首页上线“新型肺炎”专题,将疫情地图、发热门诊、预防指南、辟谣专题等疫情相关权威内容进行聚合显示,疫情内容建设方面,组织专家提供内容的同时与各种内容创作者合作。权威媒体在疫区一线坚守生产的现场内容,专业医疗健康人士创造的科普知识均会被百度聚合。腾讯旗下的看点上线了资讯新闻专题、医典上线了词条知识专题,微视上线了肺炎防治频道,腾讯新闻“较真”上线了辟谣专题,主要通过微信搜一搜和看一看聚合在一起。1月24日微博在热门微博中上线“肺炎防治”专栏,聚合健康中国、人民日报等账号的相关内容;新浪、网易、搜狐、凤凰、一点诸多新闻客户端头版头条均与疫情相关,且上线了专题。

图片6.png

这些动作体现出大公司的社会责任。

第二个是新办法,就是用AI算法来理解用户的需求,再给他最需要的内容,这个推荐一定是个性化的,具体在实现上有两种方式。

搜索,这是最原始的个性化信息获取方式。用户来搜索是带着目的的,百度这些年一直在强调首页头条结果满足率,就是让人们最快最直接的获取信息。这几天,百度指数成为媒体报道疫情时高频出镜的互联网产品,因为其可以反映出用户的真实关注

推荐,也就是个性化信息分发方式,基于AI算法和用户画像匹配千人千面的内容。今日头条是先行者,百度则推出百家号和信息流,形成了“搜索+信息流”双引擎模式,微博以及各大新闻客户端均有类似于这样的功能。这些信息流平台会根据用户地方、画像、浏览历史来推荐TA更需要关注的疫情内容。

二、用科技填平信息鸿沟。

中老年人是疫情易感人群,感染后会比较危险。今天看到一个视频:一个老人在广州地铁不佩戴口罩被限制乘坐,很多人骂这个老人,但这个老人会不会没看到相关的新闻呢?

来势汹汹的疫情,没有谁能置身事外,障碍群体同样需要一手的疫情信息与知识。自媒体“一条”的文章登载了一些读者来信,其中一位讲述者是来自重庆的甜饼甜饼,26岁的她有听力障碍。她说:“我是听障者,现在有个防疫盲区就是听障群体。”针对此,她建了一个防疫信息平台群,邀请专家做医学指导,组织手语防疫指南资料搜集。这样的现象说明,在影响每一个人的疫情面前,我们很可能会先顾自己,忽视弱势群体。

图片7.png

如何更好地填平信息鸿沟?搜索引擎是第一次“信息平权”运动,它让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学历的人可以得到一样的信息;智能手机是第二次“信息平权”运动,它让偏远地区或者老人等群体绕过PC直接跨入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是第三次“信息平权”运动,智能语音降低了老人、盲人和儿童获取信息与知识的门槛,智能手语这样的功能则可以解决聋人的信息获取问题。小度智能音箱等语音交互设备、苹果Siri等智能助手让不会用智能手机不会输入文字的人(即便是盲人),可以通过语音获取信息与知识,这些动作大幅降低了老人、盲人、儿童这样的群体获取信息与知识的门槛。

每一次信息平权运动,本质都是在用科技加速信息流通。搜索、手机、AI已经让更多群体可以获取信息和知识,期待科技巨头未来能够在无障碍建设上做得更好。

三、辟谣机制成谣言克星。

一些人认为互联网是谣言的温床,这是谬误。消灭谣言最重要的不是封堵,而是多发布真实信息,让信息充分流动,给人们更多判断依据。如果做不到就会创造滋生谣言的土壤。互联网可以让信息充分流动,疫情透明,第一时间被所有人看到,同时聚合更多信息帮助大家甄别信息。同时互联网平台通过辟谣机制已经形成较好的自我净化能力。

百度App上线“抗击肺炎”专题,除了实时更新疫情动态,专门设置“鉴别谣言”专区,与权威媒体合作进行辟谣;微博则通过官方账号“微博辟谣”对许多疫情虚假消息进行辟谣。微信辟谣助手则采取社会化专业评审团的辟谣机制,来对微信内容进行判定和辟谣。今年,像板蓝根、白醋抗病毒这样的“经典谣言”已没有市场,很多谣言第一时间都被粉碎。

在这次抗击疫情中,互联网的信息价值已凸显,正是因为互联网这一基础设施的存在,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变得更加高效,疫情群防群控的社会化协作变得更加高效。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百度、腾讯等巨头主动有为,结合各自资源优势和应用场景,通过辟谣、专题内容、搜索、推荐和降低信息获取门槛等方面的努力,让互联网在疫情防控上更好地发挥作用。

欢迎添加 luochaozhuli (备注:进群)分享交流。

关注罗超频道(luochaotmt),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