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第四届中国移动金融安全大会:刷脸支付的兴起,存在着诸多必然和偶然因素

2019/11/7 17:23:00

刷脸支付在2019年成为支付行业的聚焦点,不管是安全性,还是方便性、快捷性都成为大家谈论热点,同时监管局、移动支付三大巨头以及线下推广团队都在持续关注新型支付方式带来的市场机遇。

刷脸支付


11月5日,由北京金融科技产业联盟、移动支付网联合主办的2019第四届中国移动金融安全大会在深圳召开,会议齐聚超500专业人士,围绕刷脸支付安全等话题展开讨论。

移动支付网主编、行业分析师慕楚在会上发布《2019中国人脸支付产业发展报告》,《报告》从市场现状分析, 现场与大家探讨未来刷脸支的产业发展。

刷脸支付的兴起,存在着诸多必然和偶然因素

首先是二维码支付市场趋于稳定。根据权威机构公布的数据计算,2018年基于微信支付、支付宝的成年人人均每日交易笔数约为2.2笔/天,这表明消费者已经养成使用二维码支付的习惯。

此外,2018年末,微信支付对外公布数据,其绑卡用户数量已经突破8亿。2019年9月,支付宝则宣布其全球用户数已经突破12亿。作为后来者的云闪付App,也在2019年9月5日宣布其用户量突破2亿。这为刷脸支付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坚实的账户基础。

但是,这些数据预示着想要短时间内被让消费者接受刷脸支付是不大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来培养用户习惯,而目前支付宝和微信的重金补贴就是培养市场的惯用手段之一,而使用率没那么乐观,因此不得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消除用户对刷脸支付的疑问。

其二,人脸识别技术不断成熟,消费者对刷脸支付的认可度不断提升。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2018年发布的成绩,全球最好的人脸识别技术水平为千万分之一误报下的识别准确率接近99%。人脸识别的活体检测技术,包括动作活体、静默活体、唇语活体、双目红外活体、结构光活体等各种检测。而支付宝在发布“蜻蜓”时也表明,其人脸识别99.99%金融级安全识别度。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具备在支付领域的商用能力。

此外,10月20日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中国银联发布的“刷脸付”新增了“支付口令”,在生物识别技术的基础上再添加一层安全保障。

其三,政府鼓励,相关监管跟进。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已有超170个城市的政务服务支持“人脸办事”,在政务方面,政府鼓励应用人脸识别技术。此外,诸多政务类App也在积极应用人脸识别技术,以完成实名认证。

其中,在交通领域中郑州地铁、深圳地铁11号线、广州地铁APM线、济南地铁1号线已经实现刷脸乘车,除此之外,北京地铁、上海地铁、福州地铁、重庆轨道交通等都曾发布或启动了刷脸支付的相关应用试点。

如今,刷脸支付已经广应用在线下消费场景,而且也正不断向多元化蔓延,不仅应用在交通领域、还在景点、高校、医院、酒店等应用场景。

在金融领域,2018年年初,央行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优化企业开户服务的指导意见》(银发〔2017〕288号),鼓励银行积极运用技术手段提升账户审核水平,其中包括人脸识别

央行也正在积极制定刷脸支付标准,2019年5月23日,全国首笔基于央行支付标准的线下刷脸支付交易在宁波完成。到10月20日,银联基于金融安全标准的“刷脸付”正式发布。

央行也看好刷脸支付的发展,9月6日央行印发的《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中,就要求探索人脸识别线下支付安全应用,并予以规范。

其四,“码联”即将到来,巨头场景壁垒将消除。

据《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银发〔2019〕209号)的要求,“推动条码支付互联互通,研究制定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技术标准,统一条码支付编码规则、构建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技术体系,打通条码支付服务壁垒,实现不同App和商户条码标识互认互扫。”如今,刷脸支付已经广应用在线下消费场景,而且也正不断向多元化蔓延,不仅应用在交通领域、还在景点、高校、医院、酒店等应用场景。

本文转自:www.zgjiuzhou.cn

侵权请联系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