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TR50榜单,马明哲:未来十年走“金融+生态”

2019/6/29 16:00:00

文 | 周天财经

1899 年,世界上第一份技术商业类杂志,《麻省理工科技评论(MIT Tech Review)》,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刊,它最早只是一份校内刊物,后来逐渐变为风靡全球的科技商业杂志。

120 年的历史里,这本杂志见证了相对论、量子力学的理论革新,也见证了汽车、电波、互联网给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6 月 29 日,由《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所评选的,汇集全球 50 家知名科技企业的榜单在杭州发布。这份榜单名为 TR50「50 家最聪明的公司」,设立于 2010 年,是全球范围内最权威的技术商业型榜单之一,不过有些另类的是,规模、市值、与盈利并非主要评选要素。


「高精尖的科技创新」和「成功的商业模式」,是上榜的核心标准。所以在过去几年的榜单里,既有为人熟知的微软、Intel,也有 SpaceX 和旷视科技等新兴独角兽。

周天财经注意到,今天的榜单上,出现了一家特别的公司。它首次登上榜单,但却是已成立逾 30 年的成熟企业,拥有超过 BAT 之和的年营收;它留给公众最鲜明的印象并非科技,却在过去十年投入 70 亿美元用于科研。

这家公司就是中国平安。

2019 年 “50 家聪明的公司” (TR50)全球榜单

01 巨头的生态选择

为了仔细探寻平安登榜的背后原因,周天财经翻查统计了过去几年的上榜企业,我们发现,虽然每一年的榜单中都会出现新的独角兽面孔,但是能够登榜多次的公司,绝大多数都是科技巨头,比如微软、特斯拉、华为以及腾讯和阿里巴巴。

而这些「霸榜」巨头的战略路径,无一例外,均是从科技创新角度切入,最终走向「生态」战略。

所谓生态,核心就在于开放与协同,企业不再大包大揽,而是有机地将各个生产要素进行组织,从而营造出像巴菲特所说的「整体效益远大于各部分之和」效果。

比如,电商巨头阿里巴巴的策略,是使自己成为生态圈的核心,以大平台来支撑无数个小前端,在这个布局思路下,阿里几乎覆盖了包括电商、金融、O2O、医疗、文娱、教育等所有互联网场景,但电商仍然是当仁不让的绝对核心。

依托社交地基的腾讯,则更倾向于通过资本和流量的方式,连接尽可能多的场景,发挥「工具箱」、「连接器」,在今年腾讯召开的一场规格很高的「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上,包括刘炽平、汤道生在内的多位高管,多次强调腾讯的「助手」定位。

另一家中国企业的代表,华为,因为其 ICT 背景,在生态建设上更强调企业端市场的合纵连横。比如由华为最早提出的「被集成」概念,就是指在企业合作的过程中,明确业务边界,帮助客户成功,后来这一概念也被阿里云所强调。总体来说,华为的生态,更侧重硬件和 to B。

无论路径分野如何,可以说,打造开放式的生态,已经成为全球头部企业的发展共识。而越来越清晰的生态图景,也正是平安出现在这张榜单上的关键所在。

中国平安成立于 1988 年,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在去年 5 月的股东大会上,平安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明哲总结了过去三十年的发展历程:第一个十年专注保险,第二个十年致力探索综合金融模式,第三个十年专注「金融 + 科技」双驱动发展。


在谈到接下来的十年战略时,马明哲表示,平安要走「金融 + 生态」的新发展模式,「通过建立各大生态圈,再将金融业务注入其中」。

具体而言,马明哲所说的「各大生态」,包括金融、医疗、住房、汽车和智慧城市五大生态,涉及旗下陆金所、好医生、医保科技、金融壹账通等多家公司。

02 平安生态,不同在哪里?

值得注意的是,平安的生态战略带有非常鲜明的平安特点。

首先是,不同于以腾讯、阿里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平安在构建生态的过程中,提供的是一整套解决方案,而前者,更多是通过导流、小程序、资本注入等方式,以提供工具的方式链接外部资源。

为什么这样说?我们不妨以平安医疗生态圈和平安智慧城市生态圈为例,一窥究竟。

先来看平安医疗生态圈,其核心是面向患者(Patient)、服务提供方(Provider)、支付方(Payment)三方构建了 PPP 开放平台。比如在消费者端,平安既有为人熟知的,拥有 2.65 亿注册用户的平安好医生,也有线下基层医疗的万家医疗。

针对服务提供者,平安好医生和平安智慧医生都有面向医院、医生的辅助诊疗检测体系。一方面,平安的技术实力可以提供 AI、大数据等诊疗支持;另一方面,平安母体的保险业务,又能够随着医疗数据的全流程采集,更高效率地介入。

最后在支付一端,平安的保险业务可以直接完成理赔闭环,同时,平安医保科技也在 toB、toG 两方面科技赋能,无论是中小保险公司的商业保险,还是政府的医疗保险体系,都能够更有效地控费。


这是平安医疗生态的整体脉络,布局广、介入深度高、全面整合数据、技术和服务资源,平安的目标是建立「世界最大的管理式医疗模式」。

平安集团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心颖曾对这一模式进行了概括,「先服务、后产品,先从用户的生活当中切入,再切入金融。过去两年,平安三分之一的金融新客户都来自 5.13 亿的互联网用户,比如来源于使用「好医生」的问诊服务,再逐步转向金融服务,这改变了平安的服务模式。」

再来看平安智慧城市生态。谈到智慧城市,这是一块科技巨头都在布局的新风口。比如 2016 年阿里云提出了 ET 城市大脑的构想——通过架设大量城市传感系统,利用超算平台全局处理提升城市运转效率;华为也提出了与阿里云类似的「城市运营中心 IOC」概念,同样强调整合城市的各项关键信息。

平安采取的是另一种思路,凭借在大金融资产和大医疗健康的深厚积累,平安为城市的方方面面都在提供一揽子完整解决方案。涵盖 3 大领域 21 版块,包括财政、政务、经贸、金融、农业、交通等等。细分到什么程度?比如最近上海落地的垃圾分类,平安也很早就在政务解决方案中做了垃圾分类的详细规划。

至今,平安智慧城市已与包括杭州、南宁等全国逾 100 个城市以及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展开合作。依托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核心技术,平安构建了一套以「智慧城市云」支撑 N 个智慧城市板块的「1+N」体系。


促成一切发生的幕后动因,是平安早在十年前就开始的科技转型。彼时,金融 + 科技还是一个面目模糊的命题,但平安每年都拿出营收的 1% 投入科技研发。目前,平安集团拥有 2.9 万名研发人员,依靠以 AI 为代表的先进技术,60% 的寿险理赔能够在 30 分钟内完成,最快 26 秒内赔付就能划转到账。陈心颖表示,未来十年平安将拿出 150 亿美元(约合 1000 亿人民币),继续加大科研投入。

另外一个平安生态的特点是,和其他巨头遍布各行各业的连接相比,平安的生态布局显得更加紧凑、垂直。同时,各业务之间又有着紧密的协同与配合。

马明哲曾给出他建设生态圈的五个判断标准,第一,是否是入口;第二,规模是否够大;第三,是否具有较高的门槛,其他人不容易跟进;第四,是否具有转化价值;第五,是否可以复制。

汽车之家在 2016 年被平安收购,那时外界的风评是「看不懂」,还有说平安是「门口的野蛮人」,「保险公司怎么可能管好互联网公司」。

三年一晃而过,结果无需多言。汽车之家市值翻了三倍,目前超过 100 亿美元,各项用户、财务指标也都在平安团队接手后明显回升。根据财报,汽车之家 2019 年第一季度营收 16.12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25.14%,归属于汽车之家的净利润为 6.47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33.9%,并且继续保持着汽车垂直领域的主导地位。

如果分析背后原因的话,其一,汽车之家作为平安汽车生态圈的一个组成元素,跳出了过去汽车媒体的角色定位,形成了以线索为核心、媒体为辅助、技术为基石的内部汽车生态闭环。更重要的是,借助平安母体的流量与车险数据,汽车之家和平安产险业务形成巨大的协同效应。汽车之家和平安产险,共同构成了平安汽车生态圈。

按照互联网项目的评判标准,「汽车」交易频率低、各价值环节改造难度大,并不是能拿高分的好生意。但放到平安的生态语境里,一桩曾经不被看好的并购,就可以「点石成金」。

马明哲道出了其中缘由,「客户通过汽车之家引流购买一台车,可以顺道完成汽车租赁、购买汽车保险,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不是单纯买不买汽车保险,办不办信用卡的问题,这是未来金融业一种新的趋势,即利用科技建立生态,生态再赋能金融。」

这也是平安版本的「有所为有所不为」诠释: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也知道能为哪些行业带来「因地制宜」的赋能方案。

结语

比尔盖茨有一句名言,人们总是高估未来一到两年的变化,却低估未来十年的变革。

能够在践行「金融 + 生态」的第二个年头就获得 TR50 榜单肯定,可以期待平安将在未来十年,给商业世界带来更多的惊喜。

- END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