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因催收被罚600万元,业绩双降后平安银行急了?

2024/1/13 14:02:00

催收,再次成为平安银行的软肋。

12月22日,由于委外催收业务管理不到位、信用卡异常交易行为监控不力等违规行为,深圳监管局对平安银行信用卡中心开出600万元的罚单。

不巧的是,在平安银行遭到处罚之前,12月1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刚刚发布了《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与此同时,“催收非法债务罪”也在刑法第十一修正案中正式入刑,成为催收新罪名。

结合平安银行业绩表现,以及消费金融市场现状,我们得出以下推测:

1.平安银行在催收环节并非首次出现问题,过往多年间受到的处罚中,催收相关违规缘由频繁出现。此次催收新罪名入刑,以及对消费金融业务的新政策出炉,平安银行信用卡业务的管理即将遭受挑战。

2.平安银行对信用卡逾期管理的失控,侧面反映了业绩下滑的焦虑影响下,缺失核心增长曲线的困境。如何拓展零售业务,以及能否追赶招商银行,或许将影响后续发展中,投资市场对平安银行的评测。

一、“暴力催收”质疑频繁,平安银行遭“杀鸡儆猴”?

不得不说,平安银行因催收被罚,很像是一场“杀鸡儆猴”。

无论是还处于征求意见稿阶段的消费金融新政策,还是新入刑的催收相关罪名,都在说明国家机构正在收紧监管政策。近些年与催收相关的大量投诉及处罚,也让行业“红线”越发严格。

如果一定要找一个“典型”,让所有人知晓监管部门的整改决心,那么放眼当前城商行的队列中,大概没有比平安银行更合适的警示对象。

早在2019年就有消息曝光称,个别信用卡用户因逾期,遭到平安银行工作人员的“人身威胁式”暴力催收。进入2023年后,网络投诉平台中有关平安银行“暴力催收”的投诉,仍旧频繁出现。

此次平安银行信用卡中心被罚款600万元的消息发酵后,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中,不少疑似亲身经历者纷纷在留言中发出“平安银行暴力催收的违规操作实在是太多了”“平安银行直接给家人发短信催收,甚至威胁要联系家人”等声音。

当然,网友留言以及网络投诉平台流露的信息,终究难以确认其真实性。

只是平安银行信用卡中心在过去几年里,几乎每年都会因为不同的问题遭到监管部门的处罚,至少可以判断,平安银行信用卡相关业务可能面临着管控缺失的风险。

例如2019年1月和5月,平安银行信用卡中心宁波、上海两处分中心,就分别因为内控管理不到位、员工经商办企业等违规行为,被累计罚款80万元;

2020年2月,因信用卡、个人贷款、汽车消费贷等多项业务的违规,平安银行被银保监会罚没720万元;

2021年5月,因未对申领首张信用卡的客户进行亲访亲签,平安银行信用卡中心被罚款40万元;

2022年6月,平安银行广州分行因未按照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违反了反洗钱业务规定,被罚款90万元;

到了2023年,12月被罚600万元之前,9月份平安银行信用卡中心刚刚因“误导销售”,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罚款8万元。

如果再算上2023年7月,因包括信用卡业务在内,几乎涉及平安银行全部业务板块的10项违法行为,遭到央行点名并罚款3492.5万元。平安银行如今的管理体系,多少有些令人担忧。

在银箭财观看来,对管理水平缺失的接连“实锤”,正在将平安银行“暴力催收”的质疑,变得越发可信起来。

毕竟在常规信用卡业务中,客户逾期的情况属于高频次事件,以银行内部员工数量而言,很难覆盖所有的催收需求。因此,以委外催收的方式来追回钱款,早已是大多数银行默认的行业规则。

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大部分第三方催收公司都缺乏专业培训,不仅职业素养普遍缺失,还有许多不具备相关资质的催收机构“浑水摸鱼”。整个催收市场,即便说不上乌烟瘴气,也早已成为各种司法纠纷集中的区域。

通过天眼查可以看到,平安银行多年来累计涉及的司法纠纷中,信用卡纠纷相关案件高达40869条,在所有纠纷中占比57.55%。至于其中有多少因委外催收管理不到位导致的官司,我们不得而知。

这就需要催收委派方,即银行方面进行主动的干预,或派遣员工进驻现场、或综合数据反馈远程优化。毫无疑问,这直接考验了银行对委外业务的重视与否,以及内部员工管理的效率高低。

600万元罚单下来,不仅加深了社会舆论对“暴力催收”的质疑,更是直接将平安银行在管理上的弱势,尽数放到了阳光之下。

只不过,催收环节的失控,真的只是管理的问题吗?

二、业绩下滑趋于收缩,平安银行急了?

对比平安银行今年三季度的业绩表现,我们认为,平安银行正在陷入焦虑。

催收业务的“暴雷”,更像是被这份焦虑,逼急了。

根据平安银行于10月24日晚间公布的2023年三季度财务报告,该行的营业收入为390.24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5.6%。同时,净利润为142.48亿元,较去年同期下滑2.2%。

受到营收和利润双降的影响,平安银行的股价在财报发布后下滑至10.38元。对比2022年3月,平安银行2021年财报发布会上,董秘周强希望投资者珍稀的“14块钱的平安银行”,显然平安银行正在持续丢失投资市场信任。

理性分析平安银行营收和利润双降的原因,一方面,是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使得银行业整体的经营压力加大;另一方面,则是平安银行内部的战略调整和业务优化尚未完全到位,导致业绩出现波动。

根据财报发布的数据,平安银行在第三季度业绩表现不佳,主要原因在于利息收入和个人贷款两个方面的疲软。

在2023年1月至9月期间,平安银行的利息净收入约为913.55亿元,相较于2022年同期的973.49亿元有所下降。个人贷款的利息收入从2022年前三季度的1070.57亿元减少至1026.86亿元。平均收益率也从7.47%降至6.74%。

具体来讲,根据三季度财报,在消费金融板块的详细贷款业务中,信用卡及“新一贷”的增幅均呈现明显收紧。截至今年9月底,平安银行的信用卡流通卡数量约为6462.49万张,相较年末下降6.3%;总交易金额为21389.76亿元,同比下降达17.8%。

同时,截至2023年年中,平安银行零售金融业务收入增长至59.4%。若三季度零售业务的优势得以延续,全年占比或可突破60%,但随着平安银行整体业绩的下滑,仍难以对零售业务产生显著的赋能效应。

对比2019年至2022年期间,该收入自800亿元增至1030亿元。然而,该业务在总营收中所占比例分别为57.97%、57.69%、58.00%和57.26%,显现出一定的波动性。

银箭财观认为,平安银行未来的经营重心,很可能将转向侧重于收缩防御的风险管理。

转变期间,业绩下滑的焦虑,使得平安银行越发难以容忍信用卡逾期导致的不良贷款增加。或许正是因此,平安银行加大了催收力度,这才引爆管理环节的疏漏,导致委外催收遭到处罚。

尽管如此,对于平安银行的未来发展,我们仍持以乐观态度。因为在当前市场环境中,能否在零售业务上占据优势,才是城商行突破困境的关键所在。

高净值人群对零售金融业务的推动,早已为平安银行冠上了“零售新秀”的称号。

过去几年里,平安银行在产品创新、服务升级、技术研发等方面投入大量资源,以满足高净值人群的多元化需求。同时,也通过推出一系列具有竞争力的理财产品,提供专业、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在零售金融业务领域逐渐崭露头角。

数字化转型大趋势下,平安银行正在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升客户服务体验,优化业务流程,实现精准营销。

相信在未来,平安银行将继续深化零售金融业务改革,更好满足高净值人群需求的同时,实现业务的持续发展,进一步缩短与招商银行在零售业务的差距。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

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