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AI人脸识别的公益观:等一等那些特殊人群吧

2024/1/2 17:24:00

终于下定决心,舍弃使用多年的黑框眼镜,换新了一副样式更新潮的黑框眼镜。

  照了照镜子,很是满意。

  不过自得了没多久,问题就来了。

  前段时间去河南走访,在北京南站进站时,人脸识别了数次才成功进站。

  “没事,没事,人工智能就是这样,偶尔出点问题很正常,多识别几次就识别上了。”心下自我安慰,作为科技行业从业者,对这种情况见怪不怪了。

  到了河南,入住酒店,才遇到了大麻烦。嘟~嘟~机器响了几声,无论是戴上眼镜还是摘了眼镜,多次无法通过人脸识别。酒店前台小姐姐狐疑地看着我,莫不是把我当成在逃嫌疑犯了……定了定神,捋了捋头发,摆了好几个POSE,终于被机器成功识别,避免了冬日露宿街头。

  进入酒店房间,看着钱包里的各种卡,心下暗暗叫苦:坐火车、订酒店这还是小事,我的各种银行卡、社保、重要服务,都使用了人脸识别验证,以后有得是麻烦。

  好在多年来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在更换新眼镜后,旧的眼镜也没有扔掉,而是随身放在电脑包里。我打定主意,以后凡是遇到需要人脸识别的场景,就把旧眼镜拿出来戴上。

  计策已定,心下稍宽。

  哎呦,不好!其他残障人士该怎么办?这时,作为一名公益真探(备注:这几年,腾讯公益联合恩派公益,共同发起“公益真探计划”,我也是真探的一分子,明访和暗访了很多项目)和下沉市场走访作者,忍不住想起了这些年走访时遇到的那些残障人士。


  当时我就隐约意识到,人脸识别,作为人工智能应用的一个典型代表,虽然在很多场合带来了便捷,但对于特殊群体来说,却可能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比如,面瘫患者可能因为面部表情的缺失而无法通过人脸识别,烧伤患者可能因为面部特征的改变而遭遇识别失败,失能失智老人则可能因为无法配合指令操作而无法完成验证。

  现在,我自己遭遇了人工智能给生活带来的不便,就更加强烈的想起了这个群体的遭遇。以中国14亿人的基数来看,这绝对不是一个小群体。

  我在想,在使用以人脸识别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服务时,他们会遇到哪些问题,又将如何解决?这始终是不可回避的大问题,今天我们试着做一番探讨。


01

AI时代的列车滚滚而过

不能忽视残障人士

  早在几年前,我们的行业就讨论过一个问题,人工智能的出现,到底是扩大还是抹平了时代的隔阂和不平?关于这个话题,从不同的维度看,会有不同的答案。

  但是,仅仅就人脸识别这个“伟大发明”,正在越来越多的给那些特殊人群带来不便。

  我在《探访乡村振兴·数字经济进行时》一书中,提到过一位使用功能机的老人。老人有一只眼睛残疾了,对于他来说,就很难使用各种先进的人脸识别服务,使用功能机或许是一种更便捷的选择。

  前段时间,红星新闻做了一篇深度报道《困在人脸识别系统里的他们》,采访了我的老朋友宋文蛟。宋文蛟因为儿时的一场事故面部被重度烧伤,面对命运的不公,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成立徐州市汉唐公益发展中心,帮助无数残障人士更好地融入互联网。

  十几年来,宋文蛟深度理解、帮助了这个群体,累计有上千名残障人士融入互联网发展时代,获得了就业创业机会。

  因此,关乎“残障人士使用互联网有哪些不便”这个话题,宋文蛟最有发言权。

  看了红星新闻对宋文蛟的采访,我总结了几个要点。

  ①被人脸识别“困”住的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作为面部烧伤患者,宋文蛟的双眼不对称,导致他在进行人脸识别认证时经常遇到困难。这一问题不仅限于他个人,其他如唐氏综合征患者、面部痉挛患者等也常遇到类似问题。

  ②APP使用和出行受限:由于难以自主或协调地眨眼、张嘴,宋文蛟等残障人士在使用银行、人社、医保等APP时无法通过人脸识别认证,因此不得不选择线下柜台办理业务,这增加了他们办事的难度和不便。虽然许多机场、高铁、车站为无法进行人脸识别的残障人士提供了特殊人群通道,但并不是每个车站都有这样的设施。宋文蛟曾因无法人脸识别而错过高铁,显示出这类人群在出行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③残障人士的呼声:随着技术的发展,如2018、2019年后银行类APP开始普遍使用人脸识别认证,这对于宋文蛟等特殊人群来说越来越困难,因为他们需要适应新的认证方式或寻找其他替代方案。宋文蛟希望,银行、人社、医保等APP,能够给特殊人群开通特殊通道,进行特殊的识别。

  今时今日,我们应该认识到,在AI时代的快速发展中,我们不能忽视残障人士在人脸识别等技术应用中所面临的困境。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应该更加关注包容性和公平性,确保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


02

期待政策法规完善

引导行业照亮看不见的角落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和其他国家的一大区别是,受到了政策更多的引导和鼓励。关于人脸识别这项技术服务,当其他国家还在观望和论证的时候,我们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支持这个行业。

  自从2015年以来,国家密集出台了《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远程开立人民币账户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给人脸识别普及打开了门缝;其后,《安全防范视频监控人脸识别系统技术要求》、《信息安全技术网络人脸识别认证系统安全技术要求》等法律法规,为人脸识别在金融、安防、医疗等领域的普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扫清了政策障碍。

  同时,2017年人工智能首次写入国家政府报告,作为人工智能的重要细分领域,国家对人脸识别相关的政策支持力度在不断的加大。2017年12月发布的《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规划“到2020年,复杂动态场景下人脸识别有效检出率超过97%,正确识别率超过90%”。

  2018年的《移动政务报告(2018)——重构与智慧》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已有超过170个城市可以政务刷脸办(相比2017年新增了100多个城市,增幅巨大),仅刷脸办公积金一项业务,就让全国很多老百姓受益,网上办理的人数比去年增长了50倍。

  至于这几年,随着“只跑一次”“一次都不用跑”加速落地,人工智能和政务服务、生活服务的关系更是息息相关。时至今日,从办理社保到签证预约,从看病买药到出行买票,从验证登录到密码找回,人脸识别验证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甚至,“张学友演唱会抓捕嫌疑犯”这个热梗,背后也是人脸识别发挥了功效。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有理由期待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引导行业照亮那些看不见的角落。

  当然,我们的政策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比如在《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中,就明确规定,国家鼓励新闻资讯、社交通讯、生活购物、医疗健康、金融服务、学习教育、交通出行等领域互联网网站、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逐步符合无障碍网站设计标准和国家信息无障碍标准。

  接下来,我认为政策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继续完善和充实。

  一是要制定无障碍人脸识别标准,政策法规应明确要求制定和实施无障碍人脸识别标准,确保人脸识别系统能够准确、可靠地识别残障人士的面部特征。这可以通过引入多样化的面部数据、优化算法和提高系统的容错能力来实现。

  二是要推广多模态身份验证,除了人脸识别,政策法规可以鼓励使用其他身份验证方式,如指纹识别、虹膜识别、声音识别、传统密码等。


03

帮助残障人士更好使用AI

互联网巨头能做的还有很多

  有必要强调,再好的政策引导也离不开具体的服务落地。在中国,能够承接政策落地的,还是那些大型科技互联网企业。

  比如腾讯公司,就一直做这些事情。腾讯输入法推出“触觉输入”解决方案,应用“触觉反馈”技术专利,帮助视障用户通过不同震感区分键位,使用触屏也能提高输入效率和准确率;腾讯天籁,推出AI助听器,将复杂场景下语音的清晰度和可懂度提升85%;腾讯联合深圳市信息无障碍研究会发布“优图AI手语翻译机”,致力于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为听障人群搭建无障碍沟通平台。

  今年,腾讯更是与中国各大残联公益组织达成合作,推进“成立无障碍联合创新实验室、建设国家无障碍云展馆、推出残疾人证电子二维码”等一系列事项,系统性解决残疾人“触网”遇到的一些难题,为残障人士提供便利。

  还有科大讯飞,也一直开展此类工作。

  有一位视障IOS开发者,在科大讯飞离线语音合成能力的支持下,开发了一款专为视障人士打造的上网辅助类应用。这项应用的上线,给成千上万的视障人士打开了一扇连接互联网的窗口;有一位创业者,应用科大讯飞的实时语音转写功能,研发了国内首个聋人知识分享平台柚得网。这个产品的上线,帮助聋人群体和大众一起,享受互联网文明的成果;有一位开发者者,利用科大讯飞的物体识别、场景识别能力,研发了无障碍地图,为残障人士、老人、孕妇、婴儿车推行者等广大无障碍环境需求者提供室内外无障碍设施查询、路径规划、设施现状反馈等服务。

  未来,建议以政府部门为引导,科技企业有作为,双管齐下,让更多维的验证方式落地,照亮特殊群体。对于互联网巨头来说,当下纷纷开展大模型技术,他们能做的事情就更多了。

  举个例子,现在中国有超过千万的失能和半失能老人,他们可以用面部识别技术,但由于失能无法进行下一步的准确操作。这个时候,如果科技巨头搞的人工智能大模型,能够主动精准识别老人行动意图,是不是可以辅助老人进行下一步工作呢?当然,这个过程要做好风险评估,哪些环节可以辅助,哪些环节必须由监护人决策。

  再比如说,对于视障人士,人工智能大模型可以分析图像内容并生成详细的描述,帮助他们“看见”图片中的信息,再用语音描述图片的内容,进行实现输入的交互和反馈。相反,对于听障人士,大模型可以将文字内容实时转换为语音,使他们能够“听到”信息。

  还有,对于自闭症患者群体,大模型可以理解并生成更复杂的语言结构,帮助有语言障碍的人士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理解他人的话语。

  当然,以上都是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和建议,最终还是要看BAT、华为、科大讯飞这种大公司的实践落地,我们拭目以待好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