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拥抱变化敢于沟通,打破业财融合的所有壁垒

2021/10/21 9:37:00

勇气是与王文欣老师交流过程中出现最高频的词汇。作为企业运行机器最为重要的一环,财务人员在拥抱SaaS、云计算等新技术时需要勇气,面对智能机器人的挑战时需要勇气,打破部门间沟通壁垒,建立起协作桥梁时更需要积极主动的勇气。


王文欣老师简介:

香港城市大学国际会计学硕士;厦门大学EMBA在读;高级会计师。

曾任新加坡跨国企业中国南区财务负责人;国内大型投资集团财务负责人;现任中国南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



迎接变化的最佳方式是拥抱变化


目前,我国已全面进入以新技术为驱动的智能时代。新兴技术的出现不仅对财务人员造成冲击,对其他各行各业从业者也带来了挑战,王文欣老师表示道。


但对财务工作者而言,首先要建立开放的心态,敢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趋势,只有心态上改变了,才能在行动上做出改变。


当下,部分财务工作者抗拒改变,和财务工作的职业性质有着一定关系。在很多人看来,财务工作的变动性不大,相对刻板属于机械式重复性劳动。


正是由于存在一定重复性,财务工作才更适合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因此,财务人员要敢于跳出固有的“一亩三分地”,去主动拥抱变化。

现在很多年轻财务工作者,成长阶段正是互联网高速发展时期,在接受新趋势、新技术时,年轻人自带“先天优势”。


例如,有些年长的财务人员习惯于去银行拿对账单勾画比对,而现在的年轻人更熟悉电子对账。虽然电子对账更加简捷高效,但对于年龄偏大的财务人员来说,很难抛弃过去几十年工作习惯,担心操作不利,往往抗拒新技术、新方法。


王文欣老师认为,未来的财务人员应向多元化发展,尤其是向更高的管理决策层迈进。对于机械重复的工作,要考虑交给信息化手段处理,以便腾出更多时间学习成长,侧重分析管理类工作。


当下,很多企业管理者对财务工作存在误区,认为只是记账、报销、核算而已。但基础性工作更需要制定完善的标准,只有这样才能让机器、数据正常运转工作。

因此,未来的财务人员需要跳出既有流程,上升到总结归纳环节,并将其形成标准化流程的工作。


过去,财务人员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做的是重复性工作,如果抽出时间思考,发现出固有工作规则,并将其形成数据或标准化语言,这样以来可以代替过往大部分机械重复性工作,一劳永逸。


当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拓展,财务人员必须要依托过往工作经验找寻规律,形成科学可复制的流程,将自己从繁琐复杂中解放出来,去面对应对更有意义的事情。



财务机器人:思考者的朋友、懒惰者的敌人


财务机器人作为新技术应用中的一项,它的出现在很多人看来,将会完全取代财务这个工种。有“悲观”者甚至认为,财务终将成为“过去式”,对于财务机器人是敌是友,王文欣老师有着自己的见解。


她表示:站在整个行业角度,财务机器人是新朋友,更是新机遇。而对于一些不思进取的人来说,财务机器人就成了最大的敌人。


财务机器人出现后,我们不得不改变固有工作规划,甚至衍生出了与财务配套的新岗位。但当下,机器人能替代的只有机械重复工作,并且依赖既先设定好的程序。


我们人类相较于机器人最大的优势在于会主动思考,这方面机器是无法取代的。


对财务机器人及其他新技术而言,刚开始时我们不熟悉时会抗拒,而一旦熟悉后我们将习惯它,甚至依赖它。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技术的出现让我们有时间去思考更多问题,参与到财务管理以及其他重要工作中。


对个人来说,财务机器人的出现更像是把一部分工作拿走,留下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侧面帮助我们提升,其利远大于弊。对企业而言,不仅能节约人力成本,更能提高风险控制力,是一大利好。


站在未来的角度,财务人员要敢于拥抱新变化,敢于迎接新技术,勇敢的迈出第一步。只有勇敢迈出“舒适圈”,才能拓展更广阔的的天地。



在企业成长道路上,财务承担了“规划师”的重担


降本增效是永恒话题,尤其是进入后疫情时代被无限放大。根据麦肯锡调查报告,越来越多决策者开始关注财务规划及成本控制问题,对于财务人员在其中承担着哪些责任。王文欣老师告诉《财智无界》:


财务战略、财务规划是任何一家企业整体战略规划中最重要部分。财务和业务间是密不可分的,企业战略往哪里走,财务战略就要做好配套规划和调整。


财务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既要了解业务又要懂得财务。通常情况下企业内,管销售的只懂销售,做生产的只了解生产。由于企业内所有结算过程,以及最终经济结果,都需要财务处理。因此,大部分企业财务人员对于所有流程应是“了然于胸”的。


站在这个角度看,财务是企业的“枢纽”和“桥梁”,它即连接着业务更承担着风险控制等多种环节。


一个合格的财务人员,要对业务的发展方向、企业特性、行业特点非常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的财务规划。


财务人员还需要对企业所有经营过程及流程十分熟悉。如果财务人员不了解每一项生产环节,甚至连最基础的成本核算都做不到位,更谈不上在成本控制方面给出有价值的建议。


财务人员除了承上启下的“枢纽”职能外,还承担着风险管理“闸口”的职能。


目前很多企业表面上虽然很挣钱,但存在着现金流不健康的问题,因此制定财务规划时需要考虑到各种长期、短期资金匹配,针对现金流进行管理。


风险管控是基于对企业充分了解,协助业务部门和管理部门进行决策。往往财务负责人对风险管理的意见,直接影响了最终决策,甚至拥有一票否决权。因此,财务管理者需要对企业、行业拥有超乎常人的前瞻性。


当下,企业的管理与过去有着本质差异,之前的财务报表所核算的大多是过去的事情,并不具备前瞻性。而现在的财务报表是面向未来,基于过去数据发现未来问题,研究如何进行弥补改变,如何克服短板并将长项发挥更好。


往长远看,企业未来三到五年发展如何,取得哪些成就,在这其中财务充当了“规划师”职责。



业财融合要打破的不止是“一堵墙”而已


沟通过程中,当谈及业财融合方面问题时发现,原来业财融合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信息无障碍沟通与共享,但现实总事与愿违。对于如何打破财务与其他部门间沟通障问题,王文欣老师这样认为:


“屁股决定脑袋”每个人所处的位置决定了思考导向,每个人都有自私的本位主义。专业差异也造成了财务与业务间的相互不理解,无形中形成了一道道“透明墙”。另外,虽然各部门有着不同的考核标准,不同的行为要求。但站在整个公司角度,财务与业务之间要形成共同目标。


以上三点原因是业财融合沟通中的最大障碍。


王文欣老师补充道,业财融合并非只有业务财务两者。业务部门分类众多,包括生产部、采购部、销售部。不仅是财务与这些部门间沟通有障碍,包括销售与采购,财务与采购,生产与采购也都存在着信息沟通障碍。


因此,与其说业财融合是打破业务与财务之间沟通障碍,更应该做到企业内所有部门间无障碍沟通。



要做财务领域的“业务专家”,业务领域的“财务大拿”


企业内要首先建立起全部门相对共同的目标,这也是企业战略统一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企业管理层要建立起良好的交流氛围,财务部门要“主动出击”,打破部门间沟通界限。


敢于主动去各个部门学习交流,成为财务领域的“业务专家”,业务领域的“财务大拿”,充分将业务想法通过财务语言表达。


过去很多业务人员不愿与财务交流,认为财务不了解业务,总是瞎指挥。


身为财务,不能坐在办公室里拿着报表算成本,只有深入到业务一线中,了解生产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每一台设备的能耗产出比。将业务中每一道工序“了然于胸”,在沟通中谈及成本控制时才能做到言之无误,也更让人信服。


比如成本会计遇到成品率下降时,要主动分析下降原因,与生产人员共同探讨不同解决方案下的成本节约状态。在发挥自身财务专长的情况下,帮助业务进行改善。


当财务建立起与业务共同的“语言”,利用专业能力帮助对方提升工作效率时,业务才会欢迎财务沟通、希望沟通,甚至依赖沟通。


再比如销售会计,不能是坐在办公室内挂营收、开发票,而应该是适当参与与销售经理一同拜访客户。只有与客户一对一沟通中,财务人员才能发现销售人员最真实的困难和客户的需求,在后续决策制定中,才不会出现“各说各话、鸡同鸭讲”的情况。


总而言之,在于任何部门沟通协作中,财务都要一马当先,打破沟通障碍,主动融入到对方每天工作中,成为其他部门最为信赖的伙伴。



风险管控的前提是对政策、行业、企业做到“知己知彼”

上文提到过风险管理是财务重要职能之一,对于大型企业以及上市企业风险管理尤为重要。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任何风险都可能诱发不可预估的灾难,针对于这类型企业风险管理需具备哪些特质,王文欣老师这样认为:


平衡是最重要的特质!充分了解企业特点与行业特点,了解到自身强弱势后,才能判断出企业内部会有哪些潜在风险,以及行业的风险点在哪里。


不仅是大型上市企业,对任何企业而言,特别容易受到政策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不论是对政策大环境,还是行业企业来说,要有清晰的判断。尤其是面对未来的变化,要及时做出预判,制定当下的风险管控。


例如,突然袭来的疫情对各行各业造成了极大影响,尤其是面对下游停工,上游原材料价格攀升的问题,在无法预估疫情何时结束以及还将面临多大风险时,身为财务要首先考虑到现金流风险。通过结合企业自身特性,制定专门的现金流应对策略,帮助企业度过难关。


对于经营风险,要更多考虑到企业发展脚步问题,结合企业战略、行业特点,找到适合企业发展步伐。对时下行业是上升期还是收缩期进行判断,发现企业经营风险在哪里。


在发展的过程中考虑是选择自由方式扩展,还是收购并购形式扩展,对并购过程中的风险,企业如何重整,都需要考虑到位。


除此之外,法律风险也应纳入到考虑范畴。尤其对于大型上市企业而言,面对环境更加复杂,监管也更加严格。如何从内控、财务、环保、安全等诸多方面入手,将风险纳入可控范围内,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