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十一长假,你随了多少份“人情债”

2021/10/11 19:15:00

十一刚过,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没有品尝秋天里的第一杯奶茶,却马上要喝到秋天里第一口“西北风”了。难得的十一黄金周已经成了结婚小长假,有人抱怨最怕收到关系不熟人的结婚邀请,十一期间不是在婚礼现场就是在前往婚礼的路上。

参加婚礼本是喜事,可现在人谈婚礼“色变”的原因在于份子钱。近几年,份子钱的上涨速度堪比前几年的房价。高昂的份子钱,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社交生活中最大难题,甚至有人希望在婚礼当天“人间蒸发”。


“变味”的份子钱对很多人造成经济压力

人际关系是中国最主要的社会关系,而随份子是维持人情世故的最重要方式。对于国人来说,结婚是新人乃至双方家庭的头等大事,举三方家庭合力操办的婚礼,耗时、耗力、更耗资。而随份子不仅可以带给新人祝福,更能缓解家庭经济压力。

在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发布的《国人工资报告》,除了正常的衣食住行等六大开销外,最大的开销就是人情往来、送客送礼,这一比例占到了整体开销的14.65%,而这一开销中绝大多数无疑是份子钱。

但随着社会发展,随份子已经逐渐“变味”了,从力所能及、祝福到了就好,变成了金额数量衡量感情深厚的标尺。

根据新华网公布的调查数据,当下随份子金额占比500-1000比例32.5%;1000-2000元比例23.1%;2000-5000占比13.3%。有网友开玩笑说:不足500元都不好意思在红包上写名字了。

在中国青年报对2000名受访者调查问卷中,有45.4%的受访者表示近两个月随了3-5份份子钱;47.5%人认为,随份子已经成为维持人际关系的必要方式;43.6%的人认为,不能凭份子钱多少确定亲疏关系;84.5%的受访者坦言,份子钱致使生活产生压力。



份子钱的两头都是“输家”

结婚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生中必经的过程,但是对于收、送份子钱的双方都没有“赢家”,毕竟今天收下的钱,明天还要送回去。而在工资“停滞不前”份子钱却“突飞猛进”的当下,谁在是幕后最大的“赢家”呢?

当下,90后、95后等已经成为结婚“主力军”,根据民政部统计,2020年我国登记结婚的人数813万对,同比下降了12.2%,并且这已经是连续第7年下降。

人数下降,背后最主要的原因与结婚成本过高密不可分,各种“一动不动、万紫千红、三斤一响”压的年轻人喘不过气来。而与结婚人口下降不同的是,婚庆相关产业却备受资本市场青睐。

根据前瞻研究院预测,从2020年至2025年,我国婚庆产业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0.94%,到2025年时,婚庆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4.14万亿。

适龄结婚人口的不断减少,与市场规模的扩大,背后只有一个结论:结婚的单价在飞速增长中。

根据婚礼纪发布的《2020年中国结婚消费趋势洞察》显示,2019年我国平均每对新人结婚费用高达22.3万元,相比5年前增长了3.5倍,其中婚纱礼服及婚庆策划的费用更是上涨了5-6倍。

可以说,之前随出去的每笔份子钱,以及婚礼当天收到的每笔份子钱最终都进了婚庆公司、酒店的腰包。


是份子钱更是人情债

心理学研究显示,不懂得拒绝的人总是活得很累,这点在国人的身上体现尤为明显,碍于情面、朋友关系,很多不想去的宴请,硬着头皮也要去,渐渐地份子钱也成为了一笔人情债。

2020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189元,如果按500元的份子钱标准算,每个月参加5次婚礼,则该月收入已经所剩无几。

如果说婚礼份子钱是必备的社交支出,而在我国有些地区还设立了名目繁多的宴席,例如:宝宝百日宴、孩子升学宴、新房乔迁宴、红白喜事宴等等。

新华社曾报道过,重庆某地农村,农户平均每年参加宴席多达200场左右,仅份子钱每年支出四五万元,这些费用给很多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造成不小经济压力。

就当下中国社会而言,农村和城市分属于两大不同“环境”。农村属于典型的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尤为讲究亲情和人情关系。而城市则属于陌生化社会,人与人之间有着明显的界限,注重个人隐私、权益、自由等,属于典型的契约关系。

对于份子钱问题看待上,很多城市年轻人尤为不满,他们认为份子钱本质属于人际关系绑架,对于不熟络的朋友、同学的宴请,他们本不想随。

但受限于中国社会关系的底层逻辑仍是人情世故,很多人没有“勇气”改变这一现状,最终碍于面子、人情,违心的随了份子。


写在最后:

作为传统礼仪形式,份子钱有着很强的中国特色,它以感情为基础,能够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传递美好祝福。但如果把份子钱数字化,以随的多少衡量感情的深浅,以随的多少互相攀比,则完全违背了份子钱的本意。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