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当博物馆用上5G,带给了我们哪些新惊喜?

2021/5/20 12:20:00

文/王云辉

【1】

前阵子放长假,我问闺女,想不想去故宫看看?她想了想说,还是算了。

人太多。

我们都不喜欢往人多的地方凑,只要排队时间稍久,就会心情烦躁,再好的地方也玩不开心。

尤其是五一,尤其是故宫这种大热门。

(2021年五一的故宫,图片来自网络)

这几年,从《我在故宫修文物》到《国家宝藏》;从故宫“上元夜”开放,到三星堆黄金面具“上新”,“博物馆热”已经成了一个现象级文化,喜欢逛博物馆的人也越来越多。

尤其到了周末放假,故宫、始皇陵、三星堆这些“网红博物馆”,更是熙熙攘攘,人满为患。

说实话,这些地方,每个人一生都值得去,甚至去很多次。

比如故宫,我和闺女就已经去过很多次。而且,每一次都有新的惊喜。

但赶在这个时间,还要去宫里挤人山人海,就真的没必要了。

更何况,我们已经发现了另一个有意思的方式:在手机上逛博物馆。

【2】

有朋友问我,到现场逛博物馆不香吗?在手机上看有什么意思?

我问了朋友两个问题:

一,博物馆你随时能找得到、进得去,逛得好吗?

很多年来,我们不管是看电影还是听演出,都已经有很好的票务平台,但在看博物馆方面,还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博物馆展讯、预约、票务平台。

除非特别关注,不然我们很难及时知道,有哪个博物馆,即将推出哪些有意思的活动,有意思的展览。

就算关注到了,你也不一定能预约得上。

就算有了预约,还得腾出一段完整的时间,还得穿过半座城市,甚至半个中国。

才能排着长长的队伍,沿着摩肩接踵的人流,隔着警戒绳甚至是玻璃幕墙,与心心念念很久的展品拍一张合影,然后在警卫的催促声中匆匆离去。

时间精力都花了不少,体验却并不一定美好。

二、博物馆的展览,你在现场看得懂吗?

每次参观博物馆的时候,我们最头疼的一个问题,是看不懂。

逛博物馆不是Shopping,也不是网红打卡。

这里每一个地方,每一件展品,背后都经历过数不尽的刀光剑影,道不完的波澜曲折。

只有读明白藏在时光深处的故事,厘清楚埋在历史尘埃里的文化传承,我们才算是真正找到博物馆的价值。

但我们是普通人,不是专家,即使事先做很多工作,到了博物馆里,也经常会抓瞎。

由于空间、人流、文物保护等等各种原因限制,现场不一定能给有足够的时间,足够的信息,让我们能够长久停留,深入探究。

越是文化价值高的展览,往往观众密度越高、限制时间越短、观赏距离越远。

这只是中国移动带来的众多科技新体验之一。

在各地的博物馆中,类似这样的全新互动观展方式,比如遗址复原、数字名画长廊、AR合拍机、AR探究镜、AR全息柜、AR衣冠秀、全景沉浸空间、5G AR导览、5G全景导览等方式已经越来越多,越来越方便,越来越好玩。

与此同时,近几年来,博物馆的文创产品也已经越来越创新,越来越有“文化味儿”。

比如故宫的国妆口红,国家博物馆的夔龙节气系列潮玩,沈阳故宫博物馆的神兽雪糕,三星堆的“青铜面具”冰激凌,湖北省博物馆的越王勾践慕斯和虎座鸟架鼓提拉米苏……

而现在,通过中国移动的平台,无论是各地博物馆的联名文创好物,还是其他国风国潮尖货,我们也不需要再去博物馆的线下店,就可以直接在线买买买。

……

【6】

上面这些,都只是开始。

朋友告诉我,中国移动与博物馆的合作,仍然在持续往前推进,不断有更新、更好的文化体验方式在推出,在改进,在推广。

这也让我想起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我们的年轻人,反而越来越流行国风。

这再次证明了,在新的时代,中华文明非但没有过时落伍,反而越来越青春时尚,与科技、与潮流融为一体。

在这一大背景下,博物馆日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金色名片”,也成为国人尤其是年轻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也正是时代必然。

而当博物馆遇到移动,它们以文化+科技为核心,用5G等新科技打造集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文博内容聚合及文博消费服务为一体的聚合式平台,也一定能让我们的中华文明乘上科技之船,驶向更广阔的蔚蓝大海;让文物插上科技的翅膀,为公众创造更美好的“新生活”。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

  • 微信
  • 改版反馈

    我们有直面错误的勇气,点击按钮即可发言。

    信息反馈

    您也可以邮件:
    prnews@iresearch.com.cn

  • 返回顶部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