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革命信仰+谍战风云”,《堡垒》创新打造红色题材标杆案例

2024/4/9 20:05:00

1925年6月的深夜,毛泽东在自家阁楼上为新党员秘密举行入党仪式。

这一天,一支特别中共支部成立了。

韶山支部,是毛泽东亲手创建的第一个中共基层组织。组织的首批5人分别是:毛福轩、毛新梅、李耿侯、钟志申、庞叔侃。

那天晚上,他们彼此宣誓,“严守秘密,服从纪律。牺牲个人,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永不叛党”。

在血雨腥风的革命年代,他们陆续用牺牲兑现了自己的誓言,被世人称作“韶山五杰”

庞叔侃,五位成员中最年轻的一位,出生于富裕农民家庭的他,却一心投身艰苦的革命生涯,牺牲时年仅22岁。

毛新梅,毛泽东的同族兄弟。他的死亡来得意外。他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是一名乡村医生。为了给患病老乡看病,放弃了自己生还的机会,被敌人残忍斩首示众。妻子沈绍华跪在丈夫遗体前,强忍着悲痛将丈夫的头颅和身体一针一线缝合……

在牺牲前,他们共同守护着一个秘密,即这支韶山支部所从事的秘密工作,与那代号“庞德甫”的称谓。

庞德甫究竟是谁?成为了敌人心中的一片阴霾。

电影《堡垒》以此为原型,历经近三十次的剧本打磨将这一历史打造成烧脑谍战大作,除“庞德甫”外,还有“医生”“狂生”“学生”“先生”更多特别代号,他们分别指向谁,众人的牺牲究竟为了什么,一切尽隐藏在了《堡垒》谍战的迷雾中。

历史,补上了谍战电影缺失的一环

1925年,毛泽东在家乡开展社会调查、领导农民运动共计203天。后来毛泽东在与斯诺的谈话中,回忆起了那段经历:

后来在我利用我所休养的家乡,发动一个把农村组织起来的运动,在仅仅几个月内,我们组织了二十个以上的农民协会,同时引起了地主的怨毒,要求将我逮捕。

关键信息,仅仅几个月二十个以上的农民协会引起了地主的怨毒

短短几句话,交代清楚了运动的形式,与领导谁,打击谁等关键问题。

这也构成了电影《堡垒》的重要背景。

为何近些年国产谍战电影总是难出佳作?

这与大多数谍战电影中所呈现出的虚浮感有着直接的关系。一谈谍战,必有超脱史实的情报传递手段,定有英雄的坚持与小人的背叛。

英雄的坚持无缘无故,而小人的背叛毫无由来。

仅仅只为了能满足“反转”需求,衔接上剧情所需。

在架空的历史当中,角色的动机虚浮,斗争虚浮,为之奋斗的理想高高在上,人物内因却毫不脚踏实地,让人难以产生共鸣,沦为猜真凶的游戏。

谍战是个很有意思的题材,剧情中必然有一人在叛变传递情报。而一个人物的叛变,背后暗涌着的是一个时代的民心所向。因此,谍战往往是时代变革的前驱,寄托了一个时代人民的真情实感。

以韩国谍战电影《暗杀》为例,电影讲述了为韩国临时政府效力的局务局队长廉锡镇,联合了被判处死刑的独立军狙击手安沃允、爆破专家黄德三、新兴武官学校毕业生秋尚沃,多方人员一同暗杀朝鲜驻军司令官以及本国的卖国贼的故事。

正对应了从1920年开始,韩国临时政府独立的艰难局面。一方面广大民众都渴望独立,但不同团体力量分散,没有拧成一股绳,处在黎明前的最黑暗的时刻。

好的谍战电影,历史背景不可或缺。

而以“韶山五杰”为历史原型的电影《堡垒》,正是有着大量充满戏剧色彩的真实历史可供挖掘。

例如,毛福轩作为韶山支部的第一任书记,在1929年化名毛恩灏,打入国民党江苏省金山县公安局,并由巡警一路升任为第三分局局长,在敌人的心脏处开展工作,被成为“特殊警察”,充满了传奇色彩。

并且,为了更好地展现电影中人物弧光,《堡垒》用了一种非常特殊的结构。

章回体叙事,彰显人性光辉

《堡垒》别出心裁地将电影分为两部分。

主线剧情是1933年陈明昊饰演的“庞德甫”因叛徒背叛,被捕入狱等待援救。

支线剧情则闪回到了1925年,以章回体的方式,开始逐个叙述“韶山五杰”每一位的历史故事。

可以这么理解,1925年的“韶山五杰”的故事,是整个《堡垒》电影剧情的根。根扎得越紧实,谍战部分的花才能越精彩,越能让观众沉入其中。

而在扎根环节,《堡垒》花费了大量心血,请来了党史专家来对“韶山五杰”的历史进行复刻。历史原型的加持下,这段章回剧情也成为了整部电影中最为感人的部分之一,描绘出了五名革命先烈的性格各异:

如五杰之一的李耿侯身为一名乡村教师,却有着一份性烈如火的性情,他总是说着“不能在这里等,要革命就要干。”

1928年,他带着弟弟和儿子率队奔赴井冈山战斗,最终牺牲,成为了韶山五杰中唯一一位牺牲在与敌人正面交锋战场上的烈士。

而和毛主席一起就读于南岸私塾的钟志申,一直从事地下交通联络工作。与李耿侯相反,平日的钟志申少有言语,直到牺牲后,他的家人才在他内衣口袋中翻出一封随身携带的绝笔:

“当我入党之时,就抱定视死如归的意志,我认定共产党一定会胜利,革命一定会成功。”

满腔信仰,字字慷锵。

正是这份历史的厚重,让“寻找庞德甫”的谍战内容更出彩,增加电影整体的观赏性、思想性和教育性。

点映活动口碑获赞,打造红色题材标杆

目前,电影《堡垒》正在热映当中。

在此前的百余场的点映活动中,《堡垒》获得在场观众的一致好评。

有观众这么评价这部电影:

“始于谍战情节,陷于革命先烈的牺牲与气节,终于内心红色血脉被唤醒,受到全身心的震撼。”

与谍战题材的虚浮相比,红色题材也受困于表现手法老旧等问题。

《堡垒》创新也为红色题材开辟了一条新思路,“红色”+“谍战”的结合,让红色信仰有故事可以落地,让谍战的剧情有历史能够扎根。

同时,《堡垒》在红色题材作品打造上还几处亮点值得同行借鉴:

一是电影在红色题材上大胆任用了更受年轻人喜爱的青年演员李一桐、陈都灵,带动年轻群体关注历史,了解革命成果来之不易。

包括电影的主题曲,也没有走传统红色电影的寻常路,而是请来了实力歌手陈楚生演唱《等天亮》,立意也与整部电影更为贴合。

二是在与线下影院的营销联动上,采取了去年现实题材电影中常见的新打法,将电影内容与观众表达身份、传递态度的需求关联,上线了庞德甫的影院打卡活动。并且成立了相关话题,在社交平台进行二次口碑发酵。

《堡垒》电影所打造的不仅是悬疑重重的谍战大作,更是一部红色电影的标杆案例,让观众在不断反转的剧情下,接受革命信仰洗礼,感受历史厚重,赓续红色血脉。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专家介绍

  • 眸娱

    总访问量:5359
    全部文章:99
眸娱 — 不止于娱,聚焦文娱新产业,洞察资本新风向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