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Q1营收净利润双下滑,金融航母中国平安难扛“疫”外冲击?

2020/4/24 16:58:00

4月23日,中国平安公布了其2020年第一季度的业绩报告。数据显示,期内营收3281.72亿元,同比下降13.2%;净利润260.63亿元,同比下降42.7%,但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仍实现同比增长5.3%,达到359.14亿元。

或是受财报影响,中国平安今日开盘股价持续走低,现报76.85港元,跌1.54%。今年以来,中国平安股价处于下跌态势。相关资料显示,中国平安在3月23日的最深跌幅达31.78%,截至4月23日早盘的跌幅仍有14.66%,这也反应了市场此前的悲观情绪。目前76.85港元的股价,相较于上次年报公布之际的82.38港元亦明显下滑。

Q1营收净利润双下滑,金融航母中国平安难扛“疫”外冲击?


图源:雪球

作为国内领先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中国平安以广泛的客户基础、强大的销售渠道、创新科技的应用区别于同行,铸就了自身 “金融+科技”的护城河。从业绩来源来看,平安银行主要源于传统寿险业务提供的保险收入和大量前期所收保费产生的投资收益,其他业务主要处于培育期。

一直以来,中国平安的保险业务是其利润贡献的大头,但在今年一季度疫情的影响下,中国平安的整体保费出现了同比9.66%的下滑,对于中国平安来讲,可以说是一个阶段性的打击。当然,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得力,保险销售在逐渐回归正常,中国平安业绩也将迎来一定程度的改善。

但考虑到眼下疫情仍未完全结束,保险业务竞争激烈、增速放缓及互联网巨头们的加码,新业务方面也面临着政策监管等方面带来的一些不确定性,中国平安前路难言轻松。港股研究社也将通过这份最新财报对中国平安一些值得关注的价值点进行解读。

营收净利双下滑 但个人客户规模持续增长

在疫情的冲击下,中国平安一季度营收同比下降13.2%至3281.72亿元;净利润260.63亿元,同比下降42.7%;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仍实现同比增长5.3%,达到359.14亿元。

具体到业务板块,金融业务方面,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79.26亿元,同比增长16.8%,净利润85.48亿元,同比增长14.8%;成本收入比27.94%,同比下降1.68个百分点。

中国平安的寿险及健康险业务实现营运利润245.56亿元,同比增长23.0%;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44.51亿元,同比下降53.46%。财产保险业务实现营运利润44.43亿元,同比下降23.33%;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4.21亿元,同比下降23.33%。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新业务价值164.53亿元,同比下降24%。

科技业务方面,期内实现总收入198.44亿元,同比增长6.0%。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末,该公司科技专利申请数较年初增加2550项,累计达23933项。

从客户数上面来看,截至3月31日,中国平安的个人客户数为2.04亿,2020年第一季度新增个人客户871万,其中34.7%来自集团五大生态圈的互联网用户。数据显示,其互联网用户量较今年初增长3.7%至5.34亿。

平安团体客户业务规模持续增长,第一季度综合金融保费规模达35.37亿元,其中对公渠道同比增长173.2%;融资规模达957.48亿元,同比增长92.2%。

这样看来,在今年疫情的冲击之下,中国平安这艘金融航母也未能独善其身。在财报数据的背后,以下方面值得中国平安进一步思考。

一季度,平安产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725.89亿元,同比增长4.9%,综合成本率96.5%,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持续优于行业。

新业务价值增速持续放缓 代理人转型会否行之有效?

从财报来看,2020年第一季度,受疫情影响,包括人寿、养老和健康险业务的寿险及健康险业务原保费收入,按年下跌9.66%至1852.4亿元,扭转了2016年以来的上升趋势。 这其中,新业务按年下跌了45.23%至507.57亿元,比上年同期的跌幅多了5.17个百分点。而实际上,中国平安的新业务下滑早就开始了。

数据显示,在2016年至2017年,中国平安的新业务价值增速均在30%以上,到了2018年,其同比增速大幅收窄至7.3%,而2019年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下降至5.1%。2020年一季度新业务价值同比下降24%,再一次表明了中国平安新业务存在的问题值得一说。

Q1营收净利润双下滑,金融航母中国平安难扛“疫”外冲击?


事实上,受新业务承压的影响,中国平安2019年剩余边际余额9184.16亿元,较年初增长16.8%,这个数字与2018年末27.6%的同比增速下滑10.8个百分点,而2017年这一增速为35.5%。据国盛证券表示,2018年上半年及2019上半年的剩余边际摊销比例明显放缓,在整体负债新单承压的背景下保险公司剩余边际增速将逐步趋缓。在整体负债新单承压的背景下保险公司剩余边际增速将逐步趋缓。剩余边际摊销放缓叠加营运偏差超预期的负增长,也使得平安寿险及健康险的营运利润在2019年相对2018年也有超过10个百分点的增速下降。

而导致这一现象的的根本原因是来自代理人数的变动。据2019年中国平安的财报显示,2019年末个人寿险销售代理人数量较2018年末减少25万人,同比降幅达到17.7%。

随着客户年龄和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行业过去多年由“拉人头”模式带来的业务高增长后,站在行业人力红利已然结束的当下,增长方式必须做出改变。这也促使了中国平安在2019年推动代理人转型的必要性。但市场目前对于转型完成之后的长期增速预期依然过高,就眼下新业务增长再次放缓的局面来看,存在市场对转型阵痛预期不足的风险。对此,中金公司下调中国平安11%的目标价至101港元。

前不久,中金就有报告称,市场尚未充分与其代理人渠道转型对2020年全年的负面影响,同时对于转型完成后的长期增速

疫情下新车销量增速放缓及监管政策变化 给车险业务带来巨大不确定性

财报显示,中国平安的产险营运利润同比下降23.3%为44.43亿元。而车险作为财产保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此次疫情中受影响的程度较小,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平安财产险原保费收入725.89亿元,单计3月为249.69亿元,按年上升9.21%。但随着新车销量增速的放缓,也势必给中国平安的车险业务带来一些不确定性。

据公开资料显示,我国一季度汽车产销量分别为347.4万辆和367.2万辆,同比分别下降45.2%和42.4%。即使随着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恢复的态势不断巩固和拓展,3月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同比降幅比2月份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窄,为56.9%和53.2%。但车市寒冬仍旧在持续,且车市颓势短期内难以逆转,在疫情的袭击下,行业无疑是火上浇油。

另一方面,车险业务还面临着政策监管的变化。自2000年以来,车险保费年增速保持10%以上,占产险保费收入由2000年的约60%上升到2012年的约72%。因此,围绕车险费率监管政策的变化,也将决定着产险业的未来走势以及财产保险公司经营脉络。

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也是被称为“史上最严车险监管年”;而从监管释放的信号来看,2020年车险监管还将升级。毕竟,就目前车险市场的行情来看,竞争将更加激烈、车险经营将进一步分化,而中小公司经营压力更需关注,这也注定了车险综合改革势在必行,行业准备仍有待加强,车险监管也将继续趋严。

随着新车销量放缓以及政策监管的变化,车均保费的降低将导致平安车险增速持续放缓,加之,眼下疫情的加码车市寒冬,不确定性因素进一步增加。

此外,由于行业性的信用风险上升导致符合公司风控标准的业务供给有限,将导致保证险的城堡盈利增量有限。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借款人现金流困难可能会对于2020年保证险赔付经验带来负面影响。

随着疫情的逐渐好转 中国平安的业务需求会否迎来强势反弹?

毫无疑问,在今年疫情的冲击下,短期内,中国平安的线下业务开展受阻,高价值保障型业务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此外,投资收益下行明显,信用风险增大且融资业务需求减少。一季度,中国平安属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降42.7%,便可见疫情冲击的力度。

不过,这次疫情也带来了一些机会,比如在金融科技、医疗科技、智慧城市、线上教育等方面。也正是得益于其数字化和线上化的业务能力,重点业务日恢复能力超过60%,其中AUM板块已经恢复超过110%。也就是说疫情让中国平安多年积累的科技能力,有了较好发挥。比如,平安好医生在线问诊,服务客户数达日常10倍以上。

除了科技防疫之外,在“线上化“经营与展业方面,中国平安顺势而行,利用科技优势变危为机,在稳定经营的基础上敏捷响应,跑通在线经营新模式,在队伍发展、客户经营、产品运作等方面推出创新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为疫情后的业务发展积蓄新动能。

比如,疫情期间,平安产险聚合线上服务,推出“一键理赔”功能,截至2020年3月末,“平安好车主”APP注册用户数首次突破1亿,较年初增长11.6%;3月当月活跃用户数突破2500万。保险业务方面, 3月开始也逐渐有所改善,寿险原保费收入按年跌1.85%,比2月跌幅7.74%放缓,而新业务保费3月按年跌幅亦由2月的26.89%,放缓至10.25%。

多种迹象表明,疫情对中国平安的冲击或已见底,随着疫情的好转将逐渐迎来保险、金融等方面需求的反弹。2020年,在“金融+科技”、“金融+生态”战略转型下,中国平安有望迎来更大的想象空间。

在机构评级方面,考虑到2020年内含价值和营运利润的增长将为中国平安带来15%的投资收益,中金公司看好其长期发展,维持101港元目标价及“跑赢大市”评级。

Q1营收净利润双下滑,金融航母中国平安难扛“疫”外冲击?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平安同样具有强大的竞争对手。保险业务除了要面对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太平洋保险等传统保险企业的分流之外,还面临着当今互联网保险企业发起的攻击。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去年发布的数据通报显示,2019年上半年共有71家财产保险公司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互联网财产保险保费收入共381.53亿元,同比增长16.89%。

此外,BATJ也都早早开始布局互联网保险市场,更加剧了行业的竞争。在互联网保险的赛道上,除持牌机构竞相角逐外,第三方平台也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依托互联网巨头腾讯的微保在获得流量和品牌加持后迅猛发展;去年9月初,保险电商平台慧择保险向美国证交会递交了上市申请,开启了在纳斯达克的IPO征程,行业竞争愈加激烈。

总的来讲,未来的中国平安,机遇和挑战并存。对于中国平安而言,当下最重要的或是,如何将疫情的消极降至最低,而疫情过后究竟会作何表现,港股研究社也将持续关注。

本文来源:港股研究社(ganggushe)旨在帮助中国投资者理解世界,专注报道港股企业,对港股感兴趣的朋友赶紧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