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再读Z世代与新消费

2019/8/28 8:53:00

每个时代都有“年轻人”,而年轻人的环境、行为习惯都在发生变化,品牌要做“年轻人营销”就需要不断的“与时俱进”,如今的“年轻人”便是那群95后到00后称为Z世代,他们成长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时期,其生活习惯、消费习惯都有所不同,而品牌需要更好地了解Z世代的消费动机及行为,从而找到合适的市场策略。

 

Z世代的人物群像

 

目前,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Z人群,人数已达1.49亿。这一代人作为互联网土著,表面上是线上追星zqsg、云撸猫狗兔、表情包大战一天N次、二次元图片库存满满,又宅又懒的靠着社交媒体app与外界联系,背后则是有预测表明,到2020Z世代将占据整体消费力的40%,他们正在逐渐成为当下的“消费担当”……在讨论如何赢得这批“新晋”消费者之前,更需要看清这群Z世代的行为风格。

 

“移动”是Z世代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他们已经习惯于随时随地通过任何途径获得他们想要的信息和娱乐,与此同时,也有相当部分的Z世代表示“随时上网并不代表他们想一直上网”。与千禧一代相比,Z世代对于他们在手机上所花时间的抱有了更多的负罪感。鉴于此,品牌必须认识到自己提供的内容一定要有实在的价值,否则Z世代的消费者智慧认为这种传播与沟通是浪费了更多的时间,那些“为了移动而移动”的面子工程,难以讨得务实的Z世代的欢心,因此品牌必须认清自己到底能向Z世代消费者、用户提供什么价值,可能是方便、个性化、隐私,或是几种因素的结合,或是特别的使用形态。有了这些基础,品牌才可以着手打造赢得Z世代消费者的战略。

 

其次Z世代对自我“人设”在社交媒体的看重。社交媒体已经成为Z世代的生活中心之一,他们是在社交媒体上最活跃的群体,Z世代不只是被动的看客,登录社交媒体更是为了向人们说些什么,他们比之前世代的人更喜欢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言论,是愿意把自己的“人设”展现在网络上的一代人。另外,Z世代既需要方便又需要隐私,他们有着更高的付费意愿与行为,并希望品牌能够让他们自己决定分享哪些个人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服务,已满足自己的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最后不能忽略的事实是:Z世代的影响力大于他们的钱包。尽管Z世代年纪不大,但是他们对各种技术和平台的熟悉程度远远超过他们的父母,当需要买东西的时候,很多家庭都会“委托”最小的孩子去搜索潜在商品信息,比较用户评论和推荐购买平台。这一行为现在已经蔓延到了传统上小孩子不会被问及意见的品类了,比如家电和家具,Z世代比以往各代消费者更早地形成对这些品类里的品牌的态度,而当他们真正成年时,这样的好感度、忠诚度将彻底影响品牌的销售表现。

 

Z世代对市场的反推

 

面对Z世代的年轻消费者,品牌需要如何与Z世代建立紧密联系?在消费人群、产品价值、交易场景等变化中,品牌需要应对更为复杂的营销环境,探寻不同层级市场、寻找新增长,以及来自的新世代消费人群的市场机会,目前那些在不同的赛道不断涌现消费新物种正在填补这一需求。

 

在新电商领域,社交APP与消费信贷已经成为行业的核心驱动力。一方面,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社交APP实现了重度渗透,另一方面,得益于多种消费金融产品的推出与民众提前消费意识的觉醒,消费金融不断的提升了电商转化效率。如今的新电商相较于传统电商有了全新变化:产业链半径缩短,造就精选电商;平台生态效应显现,造就生态电商;交易场景前置,造就社交电商,小米有品、网易严选、小红书等电商平台已经抓住了其中的市场机会。

 

在新零售领域,带来的是零售行业原有业态的不断融合以及线上与线下界限的模糊。在零售产业链的三个核心环节(生产、流通、消费)中,受益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零售行业的整体效率不断提升,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均包含在内,而这一变化则带来了新供应链(自营直采、B2B渠道压缩等)、新渠道(自助贩卖机、无人便利店等)、新流量的出现(前置仓模式、仓店一体等),盒马鲜生、缤果盒子、每日优鲜等是这一领域的典型。

 

在新OTA(在线旅游)领域,在物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等现代科技的支撑下,在消费群体代际后新OTA也随之升级,跨界发展、全域旅游、旅游IP、共享旅游经济是全新的关键标志。以大数据辅助旅游管理与运营走向精细化为例,自大数据技术应用到旅游领域后,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供应方更好地洞察、理解需求方,然后基于对大数据追踪结果的理解,供应方可以更好地对需求方进行服务,进而推动全旅游产业的良性循环。有机构预测,在线旅游市场规模2020年即突破2万亿。

 

在面对越走越近的Z世代,电商、零售、消费等领域已开始率先改变,尽管Z世代暂未成长为非常有消费力的群体,但是对于这片尚待开发的市场,也意味着存在着巨大的机会,人在应对之前,需要充分了解Z世代的行为、思想和消费习惯则是必要工作。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