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退市后的滴滴怎么样了?

2023/5/4 18:06:00



距离滴滴退市快满一周年了。


投资滴滴120亿美元的软银集团遭遇了史上最大滑铁卢。




今天的滴滴活得怎么样呢?


滴滴集团发布了2022年的财报,从财报数据来看,滴滴过得不算惨,甚至有些超出预期的好。滴滴依然是中国网约车第一大平台,其霸主地位难以撼动。


2022年,滴滴集团实现总营收1408亿,同比下滑19%,净亏损238亿。大家都知道,2022年的线下生意都很不容易,做线下餐饮连锁的海底捞总营收下滑了20%。但相比餐饮,出行是在某段时间内被严格限制的。滴滴受到的冲击是远远强于海底捞的,除客观出行限制外,滴滴还遭到了重大的舆论危机。



可滴滴在2022年的总营收只下滑了19%,这是一个完全可以接受的结果。在亏损方面,别看238亿很多,在2021年时,滴滴的亏损总额是493亿元。和2021年相比,滴滴的亏损幅度同比收窄52%,赚的少了,但亏得更少了。


2022年比2021年少亏了255亿,主要是因为本地团购业务橙心优选被叫停了。2021年时,仅橙心优选一个项目,滴滴就亏掉了208亿。那一年的本地团购公司基本都是血本无归,阿里主投的十荟团亏损上百亿后破产倒闭,每日优鲜亏损38.5亿,把青岛国资主投的20亿几乎全部亏完了。美团优选、多多买菜、京东京喜等各大社区团购平台合计亏损上千亿,滴滴便是其中一个冤大头。



在亏麻了后,砍掉社区团购业务,滴滴的亏损自然也就降下来了。滴滴的现金奶牛来自于网约车业务,它的亏损主要是其他业务造成的。如果滴滴不做其他业务,只做网约车业务,滴滴早就实现盈利了。


在滴滴赴美上市前的财报就曾显示,网约车业务是滴滴旗下唯一的盈利性业务。在2021年一季度时,滴滴就实现净利润55亿元。如果不做其他亏损性投资业务,滴滴一年是能赚不少钱的。



进入2023年后,滴滴早已迈过最危险的时刻,各项业务也重新开始进入增长期。相比巅峰时期,滴滴在出行市场的统治力有所下滑。2019年时,滴滴占领中国网约车市场的份额是90.3%,但在2022年,滴滴9月份的市占率为77%,10月份的市占率为72%,综合市占率大约在70%左右。


虽然有所下滑,但从数据来看,滴滴对中国出行市场的统治力依然难以被撼动。在过去的12个月里,滴滴司机没有下降,反而增长了,年度活跃司机规模达到2300万,全球活跃用户超过5.87亿。2021年时,滴滴的全球活跃用户只有4.93亿,几乎快增长了1个亿的活跃用户。




这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滴滴在海外的扩张取得高速增长,营收从36亿增长到了59亿,增幅高达62%。二是全球经济低迷,灵活就业人数大幅增长,滴滴司机成为许多人的第二职业。


这就跟美团外卖一样,当工作不好找时,送外卖的人和跑滴滴的人就变得越来越多。在某些艰难的日子里,跑滴滴成为了许多人渡过生活难关的一根支柱。队长就有一个朋友,在30多岁的年纪,老婆得癌症去世了。当初,为了给老婆治病,房子也卖了,自己一个人一边跑滴滴,一边做房产中介,养活着两个女儿。




跑滴滴和做房产中介是他唯一能兼顾工作和生活的灵活就业方式。有客户要看房,就开车去接客户,没有客户就跑网约车接单。这也得感恩于电动车的时代,大幅降低了网约车的运营成本。如果是燃油车,赚的钱就根本养不活家里人。


可2022年无疑是艰难的。网约车不好跑,房子更难卖。


滴滴的竞争对手主要是高德和百度的地图打车服务,原本很多人以为高德和百度会蚕食掉滴滴的大量市场份额。可这并没有发生,为什么呢?在队长看来,关键原因有四点:


一是,滴滴的平台优势。滴滴拥有全网最多的司机,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调派最多的网约车,拥有天然的平台优势。




二是,用户习惯优势。滴滴已经成为中国网约车的代名词,当一个用户想打车时,最容易想到的就是滴滴打车。腾讯作为滴滴的大股东之一,很早就接入了滴滴打车小程序,为滴滴链接用户提供了便捷。


三是,滴滴打造的强大的出行矩阵。很多人以为滴滴就只有滴滴,这大错特错。花小猪、优步都是滴滴旗下,青桔共享单车也是滴滴一手打造,市占率超越美团单车、哈罗单车,位列中国第一名。在地方合作方面,如祺出行、东风出行、首汽约车、阳光出行、万顺叫车、曹操专车、一汽运营等均接入了滴滴平台,扩充了网约车的生态矩阵。



四是,透明的价格机制。虽然滴滴、美团等互联网平台被质疑杀熟,但相比线下出租车,网约车有着天然的价格透明优势。人们出去游玩,打网约车会明码标价,不会被黑车司机宰客,嫌滴滴贵,可以换高德或者百度地图打车。


在经过反垄断治理后,滴滴的价格和高德、百度等打车平台基本差不多,特惠车还有一定的价格优势。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节中,国内出游总人次2.74亿。队长预计,随着消费经济的崛起,滴滴将在今年重新迈入高增长阶段。



经历过阵痛的滴滴,将浴火重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