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小米注销网络小贷牌照,全面剥离小贷业务

2022/12/30 15:00:00


来源 | 镭射财经(leishecaijing)

天星数科的小贷版图再次收缩,注销旗下网络小贷牌照,彻底剥离了小贷业务。

「镭射财经」获悉,重庆小米小贷目前已经更名为重庆融渝科技有限公司,经营范围不再包含网络小贷业务。同时,注册资本由4.5亿美元减少至6000万美元。

重庆小米小贷是天星数科唯一一张网络小贷牌照,最终也没能摆脱被注销的命运。在重庆小米小贷之前,2019年小米因内部业务调整,注销了旗下另一张地方小贷牌照珠海小米小贷。至此,小米金融已无小贷牌照。

此前,小米就已经对旗下的金融业务进行调整,其中包含了小贷业务。知情人士透露,“天星数科迟迟未增资小米小贷,可能效仿蚂蚁集团,将消费金融业务全部纳入消费金融公司,这既符合监管趋势,又不用受网络小贷新规影响。”

当其他互联网金融平台纷纷选择对网络小贷增资的情况下,小米金融却主动注销小贷牌照,主要原因在于小米拥有小米消金牌照,通过小米消金即可完成对小米小贷的业务承接。有小米消费金融业务人员透露,小米小贷的消费贷业务的确都已经划到小米消金了。

年初,天星数科表示,小米消金正在有序承接天星数科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目前,天星数科旗下的现金贷品牌随星借正式由重庆小米消金提供服务,随星借也成为小米消金的信贷品牌。

天星数科的信贷业务整合早有端倪。去年,天星数科就开始压降小贷的贷款余额,据财新报道,彼时天星数科消费贷、小微贷余额从500亿压降至不足300亿,雷军对金融业务的兴趣可能变得冷淡。

与小贷牌照变动相随,天星数科近期还注销了其他类金融牌照。工商信息显示,重庆小米商业保理有限公司发生股东变动,天星数科退出,牌照已转让给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从天星数科的金融业务调整看,“瘦身”明显。天星数科在2021年第四季度进行了组织架构的调整,将相关业务线整合形成数字产业金融部和数字零售金融部,数字零售金融部下设信贷科技业务部、综合业务部、支付业务部及国际业务部。

具体到业务层面,天星数科逐渐剥离牌照类业务,转做助贷和金融科技,业务模式由重变轻,业务场景由C端变B端。其中,主要注销了作为消费贷和小微贷业务的牌照主体小米小贷,将消费贷装进小米消金,小微贷业务尚在调整中。

目前,随星借小微贷入口已经关闭,随星借相关人员称相关业务暂不能申请。随星借小微贷原由重庆小米小贷向小米生态内的注册用户提供个人经营场景下的贷款服务,包括经营资金周转、店铺租金、店铺装修、物资采购等。

天星数科剥离小贷业务,与监管对互联网金融的整改有关。去年,监管部门约谈了包括蚂蚁集团、天星数科在内的14家互联网金融平台,对网络小贷、支付等业务提出若干整改问题。此外,监管还要求其他平台对照蚂蚁集团约谈内容自查整改。

根据监管公开的信息,监管约谈蚂蚁集团的内容包含消费信贷业务。蚂蚁集团在之后的整改方案中表示,将花呗、借呗全部纳入消费金融公司。目前,花呗、借呗已完成品牌隔离,属于蚂蚁消费金融的独立品牌,蚂蚁旗下小贷公司业务有序退出市场。

以蚂蚁集团为标杆,由消费金融公司承接网络小贷的消费贷业务,可能是互联网金融消费贷业务整改的重要方向。与此同时,网络小贷新规浮出水面,网络小贷公司的注册资本金、融资及杠杆政策收紧,导致网络小贷牌照价值缩水。

网络小贷新规总的原则和方向已基本确定,面对监管政策压力,头部互联网金融平台纷纷通过控股或参股的方式布局消费金融牌照。腾讯、京东、美团、字节跳动等互联网企业尚未完成消费金融牌照布局,仍出手增资旗下小贷公司,使注册资本达到50亿合规门槛。

业内人士分析,小米与蚂蚁对旗下消费金融公司的控制权相似(均持股50%),对照蚂蚁集团消费贷业务整改方案,小米完全可以把小米小贷的消费贷业务也转给消费金融公司,这样不仅整改更彻底,而且节省小贷业务的运营成本。

当消费贷业务重心落至小米消金,天星数科对小米消费金融业务的重视也在增加。从小米消费金融的管理层看,董事长洪锋为天星数科董事长,去年12月份获批董事资格的林世伟为天星数科CEO。另外,去年11月重庆银保监局核准了王剑的总裁助理、赵文龙的副总裁和项锟的首席信息官任职资格;今年8月,核准季春江的总裁资格,季春江曾为宜人贷的CRO。

吸收天星数科消费贷资产后,小米消费金融的体量出现明显增长。财报数据显示,小米消金2022年上半年总资产96.61亿元,较年初增长52.96%。

以往,小米消费金融比较独立,并未出现在小米金融旗下场景中,由于缺少小米金融导流,小米消费金融仅靠自营发展得较缓慢。目前,小米消费金融线上自营现金贷产品为星享贷、随星借,线下拥有业务员团队,负责场景分期业务。

获得天星数科流量生态加持后,小米消费金融将以存量身份参与持牌消费金融市场竞争,盈利能力也有望得到改善。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