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新基建浪潮下,中国科技企业加速「脱虚向实」

2022/10/18 12:21:00


文|智能相对论

作者|陈壹

没有刘海,也没有挖孔,通过3D结构光技术,集完整的全面屏幕和先进的3D视觉功能于一体。这就是在「2022全国双创周」亮相的全球首款柔性OLED屏下3D概念手机,由光鉴科技和OPPO两家中国科技公司携手打造。

一天后,带着「药丸屏」和「灵动岛」的苹果iPhone 14系列手机,正式在中国大陆地区发售。此前在发布会上,还让人啧啧称奇的iPhone 14的「灵动岛」,对比之下显得有点「不够硬」。

这就是目前中国科技企业进化的缩影——在某些硬科技领域,中国技术已超过曾被我们模仿的海外对象。

而在2022全国双创周主会场科技展览区,类似黑科技不少。通过刷掌即可进行防疫检测、用AI分析给面部皮肤健康情况打分、对着空气动动手指挂号、还没碰到就直接避让或停止的机械臂......来自全国160多个优质双创项目,给大家展示双创八年最新成果同时,也让大众看到中国科技硬起的脊梁。

双创八年,中国科技创新「脱虚向实」

自2014年提出双创至今,中国科技创新氛围与创新土壤一路向好,催生出一大批科技创新企业。从互联网领域的应用创新,到AI、5G、机器视觉等硬科技领域的技术创新,到处都能看到中国企业活跃的身影,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则不断上升。

不久前,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名列全球第11位,而在2014年中国该项排名还仅为29位。双创八年,中国创新指数排名提升了18位,并在世界领先的五大科技集群中独占两席。

过去8年,中国科技创新整体趋势是「先软后硬」,即前阶段互联网应用创新是主角,典型如被称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中,除高铁外,网络购物、共享单车、二维码支付等,都跟互联网模式的应用创新有关。

近几年,尤其是在新基建浪潮下,中国「硬科技」迎来黄金发展期,科技创新加速「脱虚向实」——在5G、新能源汽车、机器视觉等诸多领域,中国技术开始引领世界。

中兴通讯高级副总裁刘健就表示,华为和中兴的5G技术水平领先爱立信和诺基亚10-11个月。到如今,中国已建成全球六成5G基站、拥有全球八成以上5G用户,以及全球第一的5G专利数。

而在以往弱势的汽车领域,借助新能源汽车技术革命,中国从汽车进口大国变成出口大国——2022年前7个月,中国汽车出口总量超过德国,跃居全球第二;在2022年8月单个月,中国汽车出口总量甚至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

科技创新竞争背后,争夺的是话语权和发展权。华为在成为全球第二大手机厂商后,由于海外「技术封锁」,短短几年,便在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占比沦为其它,就是被限制了「发展权」。

技术创新,更大的影响是产业发展的走向。以移动通信技术为例,中国从2G跟随、3G三分天下、4G取得半数话语权,再到5G领先。伴随而来的是中国互联网从跟随模范到5G时代的技术引领——除5G商用领先外,在煤矿、冶金、工业互联网等领域中国5G技术被加速应用,这为中国发展抢得了先机。

而在更多的细分领域,突破海外企业技术壁垒的中国技术,正为中国企业赢得更多抢先发展权。

实现全球唯一不依赖于苹果VCSEL 3D结构光方案的光鉴科技,通过全球性专利布局,为智能手机提供支持3D功能的真全面屏解决方案,催生了全球首款柔性OLED屏下3D概念手机,也为中国智能手机抢占下个阶段「真全面屏手机」的发展,赢得先机。


此外,光鉴科技的3D视觉技术还被广泛应用在智能机器人、智慧金融、智能汽车、物流等多个领域。这就是技术创新的优势——可以以点带面,通过技术突破赋能不同行业。世界各国疯狂争夺5G技术发展,也是同样的道理,这是经济发展新引擎和新的生产力。

中国科技企业发展史,群体进化的「三级跳」

当越来越多硬科技在中国涌现,全球创新的中心,也从西方向东方转移。

2019年是个分水岭,这一年中国正式超越美国,成为通过产权组织提交国际专利申请最大来源国,结束了美国霸榜40年的历史。到2021年,中国国际专利申请已连续三年位列全球第一。


同步进行的,是中国科技企业的群体进化。在2021年公司专利申请量排名中,中国华为名列全球第一,成为「四冠王」。除华为外,在同年前10大申请公司中的京东方,也来自中国。此外,波士顿咨询集团还将中国华为、联想、小米、阿里和腾讯纳入2021年全球50家最具创新力的公司榜单。

群体进化的中国科技企业,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数十年里,完成了一波技术进化「三级跳」。

第一阶段是将海外技术复制到中国,联想为代表的企业,通过贸工技路径,利用海外技术为主、中国市场和劳动力优势,迅速完成原始积累,变成世界级行业巨头企业。同时,贸易也带动中国产业链的日趋完善,这一阶段的中国,也被称为「世界工厂」。

第二阶段是从复制到模仿,即通过技术复制加上模仿创新,推出「国产替代」产品,中国涌现出一大批科技企业。以大家熟知的消费电子产业为例,国产智能手机品牌的兴起就在这个阶段。

虽然在核心科技领域,如芯片和手机操作系统等,中国手机厂商并不占优,但通过手机系统、快充、影像等领域自主创新,也占据了不错的市场份额。只不过代价是行业内卷、同质化严重,至今仍未能在高端手机市场成为重量级选手。

而中国科技企业创新的第三阶段,是在某些领域走到行业前沿,让技术从复制到中国变为全球复制中国。比如做无人机的大疆,在国际领域堪称一骑绝尘,实现了断层式领先。3D视觉感知领域的光鉴科技,通过自研世界上第一款量产消费级纳米光子芯片,结合深度重建算法、调制ToF系统以及3D感知应用算法,打造了软硬结合的完整3D视觉感知方案,成为唯一一家不同于苹果公司3D感知技术路径的中国企业,助力智能手机、生物识别、机器人、智能汽车等众多领域实现万物互联智能发展。

类似的科技创新在中国目前有不少,中兴、华为的5G、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比亚迪的刀片电池、百度的AI等,而在未来这样的中国科技企业还会越来越多,因为拐点来了。

发展硬科技,不再是选择题而是问答题

纵观中国科技企业的进化史,光鉴科技CEO朱力认为,发展硬科技,不是能力问题,而是选择问题——这一方面需要企业家的坚持,另一方面需要资本和市场环境的支持。光鉴科技选择的是自主创新道路,希望可以通过自主研发技术引领全球视觉感知领域,这代表了当下很多中国科技企业的想法。

美国硅谷,之所以能成为全球科创的宇宙中心,本质是硅谷的企业家与资本对科技创新的坚持和支持,从而构建起一个浓厚的自主创新氛围,提供了科技企业创新的土壤。

双创八年,其营造的「万众创新」氛围和土壤,加上复杂国际形势给大众认知的冲击,都告诉我们:发展硬科技,在今天已成为影响企业和国家持续发展的问答题,而非选择题——不是要不要做,而是要怎么做?

华为作为一个典型,这几年在智能手机和5G两方面的遭遇,给大家上了生动的一课——华为智能手机严重受挫,是因为中国科技在该领域掌握的核心技术和话语权还不够,容易被卡脖子。但5G技术,我们有足够的技术实力,所遇到的困难就相对较小。

释放出来的信号也很明显——一个产品或者企业,只有拥有无可争议的核心技术竞争力,方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在这个不确定世界里面愈加确定的真理。中国科技企业唯有通过技术创新,引领世界才能获得更宽广的发展空间。光鉴科技探索3D视觉创新道路、大疆无人机飞入「无人区」、中国新能源汽车厂商开进「发展高速公路」都是为此,背后原因有两方面。

首先,从内部视角看,在很多领域上,中国科技企业已驶入无人区,前面已没有对象可「抄作业」。与之相反,全球很多企业在等着抄中国企业的「作业」,企业必须「创新」。

其次,从外部视角看,全球正进入一个全新数字经济时代,新一轮技术大变革正在发生,机遇无处不在。同时,正在急速加剧的全球竞争核心着力点,又落到科技竞争上面,这就导致各种挥舞制裁大棒的「技术保护」、逆全球化抬头等,又在某种程度上倒逼中国科技企业,要想不被「卡脖子」,必须发展硬科技。

这也意味着,中国科技企业需要站在未来视角,从以「需求引致的科技创新路径」为主去补弱增强,向着以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供给路径为主发展硬科技,加速进行转变,脱虚向实。

当全球都在复制中国技术,中国科技创新还将迎来一波大高潮,这是中国科技企业的机会,也是中国和全球的新机会。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此内容为【智能相对论】原创,

仅代表个人观点,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未核实版权归属,不作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AI产业新媒体;

?澎湃新闻科技榜单月度top5;

?文章长期“霸占”钛媒体热门文章排行榜TOP10;

?著有《人工智能 十万个为什么》

?【重点关注领域】智能家电(含白电、黑电、智能手机、无人机等AIoT设备)、智能驾驶、AI+医疗、机器人、物联网、AI+金融、AI+教育、AR/VR、云计算、开发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等。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专家介绍

智能相对论(微信id:aixdlun):深挖人工智能这口井,评出咸淡,讲出黑白,道出深浅。重点关注领域:AI+医疗、机器人、智能驾驶、AI+硬件、物联网、AI+金融、AI+安全、AR/VR、开发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人机交互等。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