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

躺平的商家,买不动的消费者,今年618怎么了?

2022/6/16 11:49:00

618开始了吗?

哦,已经快结束了。

 

相信不少消费者对今年的618多少有类似感受——悄悄的它来了,悄悄的它走了,挥一挥满减券,不带走一分钱。

 

618最初源于京东的“店庆日”,平台每年当天都会推出最大促销力度。随着前些年电商崛起、民众消费意愿高涨,各大电商平台也纷纷加入618战团,618盛况一度和双11遥相呼应。

 

但今年的618静悄悄,往年大张旗鼓宣传造势的各大电商平台只在小范围宣传中小商对参与大促内心五味杂陈,卖越多贴越多,食之无味,弃之又恐被平台“限流”;持币观望的消费者也越来越精明,他们多方比价,只愿为必需品埋单

 

今年618最早一枪早在523日已由京东打响,喊出了“618和你在一起的口号”的京东,推出跨店每满29950元的活动,更在主会场做了618购物日历,每天主推一个品类,从523日起“狂欢”至620日。去年号称“618绝对主场”的天猫推出了每满30050叠加限时折上折的优惠,从526日至615日共推出三波促销活动,用预售、定金、尾款等不同玩法吸引消费者。 

 

此外,拼多多、唯品会、快手、抖音等新兴电商平台也在各自平台内按照自己的节奏推进大促,虽然没有摩拳擦掌大肆宣传,但红包雨、限时秒杀、大额惊喜券等往年该有的促销动作一个也不少。

 

平台好像还在做着和往年差不多的“规定动作”,但占据平台绝大多数的中小商家早已疲惫不堪,在商家们看来,人造大促节日早已是赔本赚吆喝的买卖。

 

安徽的网友@小叶在社交平台留言道:我姐做电商,今年准备报618,原来预计200-20,后来通知300-50,她不敢报了,几乎没利润,如果再退货那就赔钱。

 

也有商家表示,618总的来说还是要报名的,618对商家而言本身就是一场让利活动,今年的折扣力度加大,利润空间会所降低,但是不参加就会降权降流量。”

 

于是,迫于降权降流量的压力,商家不得不报名参加。

 

许是也感受到了来自商家的抵触情绪,今年618大促前,京东和淘宝、天猫都公布相关了商家扶持举措,如京东的30三减三优”政策,通过“减少成本、减少考核、减少风险、优化规则、优化效率、优化服务”,为疫情下的中小商家纾困减负。天猫的25618商家扶持举措则提出了金融补贴、物流疏通、流量补贴、技术升级等举措,帮助商家增强信心。

 

尽管举措颇多,但真正让中小商家实实在在有所收益的,几乎微乎其微。中小商户本身产品和品牌的竞争力很弱,在流量引导、物流疏通等等措施上并不能真实收益。因此有经销商谈及这些政策时表示,“对于小商家没有实质性作用”。

 

此外,今年618消费端也十分冷清。朋友圈鲜少有人分享好物、晒出订单,以往多平台比较制作精细性价比好物表格的“课代表”也不见了,在社交平台上,大多数人都是持冷静观望态度。

 

小红书上,不少用户发出了商品在618前夕暗戳戳涨价的对比截图,质问大促的意义在哪里。@李皮特种草机更是发帖指出不要在618购物的3个理由,其一,所谓优惠券是商家出差价,不是平台补贴,羊毛出在羊身上,商家大多先提价再补贴;第二,大部分参与活动的商品都是价格偏高的单品,不值得买;第三,很多博主鼓吹618便宜多,明显是接了广告。有用户在该笔记下留言称,“都是套路,习惯就好”。 

 

一边是躺平了的商家,一边是买不动的消费者,618在进入第19个年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局面,其原因不外乎两点,玩腻了,没钱了。

 

不管是入局的商家,还是购物的消费者,面对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消费大促节日,早就审美疲劳了。从最初的618、双11、双12,到520、圣诞季、年货节等,电商过度造节,天天是节,节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造节是一种瘾,它反映了京东、淘宝等传统电商平台正在失去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只想躺在“节日”的温床上重温昨日美好。

 

另一边,新入局的电商平台显然具有更大的活力和创新力。用低价打开了下沉市场的拼多多,让消费者在平时也能用堪比大促的优惠买到低价好物,人们对“低价”的定义在不断刷新。抖音、快手等平台直播带货的兴起,从话题度、趣味性上更是碾压传统电商模式,天天在直播间喊着“比双11价格还低”的带货主播们显然比推出各种复杂优惠算法的平台有趣多了。

 

平台不给力是一方面,从消费端来看,这几年疫情后大部分人群都处在消费降级的阶段,大部分此前拼命刷爆信用卡也要买买买的年轻人也开始精打细算,不再随随便便为购物而上头。年轻人的消费观念在疫情后悄然发生着变化,有分析指出,“经济压力和开销场景增加,在倒逼消费者更理性”。

 

今年618京东还能超越去年下单金额超3438亿元的记录吗?不到最后一刻谁都说不准,但显而易见的是,人造购物节已显露颓势。621日零点,当618大促尘埃落地之时,已躺在“节日”温床上安睡太久的电商们会一夜惊醒吗,让我们拭目以待。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