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中科院停用知网后,将吹响“逃离”知网的号角?

2022/4/24 21:17:00

近日,中科院回应停用知网的话题冲上了热搜。

中科院图书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4月20号开始停用知网,之后会用万方和维普进行替代。开通两个新的数据库去替代一个旧的,或许可以说明知网对中科院近千万续订费用的定价有多夸张。

使用知网的“代价”之大,连中科院都不堪重负,更别说议价能力更弱、且似乎别无选择的普通大众。一时之间,网友对知网的收费是否合理议论纷纷。

早在去年年底,知网就被推向了风口浪尖。89岁的教授赵德馨因知网擅自转载其160多篇文章,自己下载还要收费等原因,将知网告上法庭,知网的做法也被评价为“借鸡生蛋”。

从近九旬的教授状告知网“白嫖”,到如今中科院决定因高昂费用停用知网,知网的定价究竟是否合理?其“敢于”定价的背后,又是否涉嫌行业垄断呢?

一、多家知名大学抵制知网,报价不合理是主因

知网曾表示,其在高校市场的占有率为100%,其他主要市场的占有率为60%以上。知网的“大而全”是高校和其他机构选择知网的主要原因,但也为此付出了不菲的“代价”。

据中国政府采购网数据显示,2022年北京语言大学、中南大学图书馆、武汉理工大学采购/续订知网数据库的价格分别为65.46万元、150万元以及127.85万元。由此可知,知网对不同院校/机构的报价并不是一致的,有着一套自己的评定标准。

据中国经营报,知网会根据合作结构的人数以及科研情况不同,结合院校/机构的具体情况给出相应的报价。也就是说,对知网资源的利用率可能是知网报价的主要衡量标准。一般来说,科研占比高的院校/机构,价格也相对较高。

这也不难理解,为何中科院续订知网的费用会如此之高。如果单价*数量=签订/续订费用,那么中科院的科研比重较大,对知网资源的利用较高,续订费用自然也相对昂贵。

用中科院文献信息中心的话来说,多次谈判后,知网依旧坚持接近千万的续订费用,且在成员数量、单家价格方面条件相当苛刻。面对中科院都如此“硬气”,是否说明知网对自己定价标准的合理性有一定的信心?

知网如何评定中科院对知网资源的利用率我们尚且不谈,问题在于,知网的“单价”真的合理吗?是否也有一套“自信”的衡量标准?

答案或许是否定的,虽然知识不同于物质,很难通过与一般等价物换算的方式给出一个合理的定价,但从市场的反馈或许也能间接的评价知网的“单价”是否合理。

事实上早在中科院之前,已经有6家高校因价格高昂选择与知网解除合作。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金陵科技学院、集美大学等高校都曾公开表示,将中断与知网的合作或期满后数据库可能将中断访问服务等类似的说明。

比如,北京大学给出的原因是“数据库商涨价过高”,武汉大学的说明更具体:“CNKI(中国知网)公司涨价幅度过大的行为已经受到全国很多高校的抵制,包含许多知名的985高校。2000年以来,CNKI公司对我校的报价,每年价格涨幅都超过10%。从2010年到2016年(报价)涨幅为132.86%,年平均涨幅为18.98%。”

“过高”、“过大”的用词或许已经可以说明,知网的“报价”以及“单价”的定价标准可能不被高校们认可。

但或许是双方又达成了协议,又或许是知网对高校师生牵连甚广,个别力量的抗衡难以动摇知网根深蒂固的生态,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在发布停用声明之后,又恢复了对知网的使用。

不仅仅是高校,学者们对知网的评价和实际行动也存在着一种割裂感。相对于高校面对知网产生的无奈,学者们对知网的“妥协”程度或许更高。

二、学者“妥协”的背后,知网成为了知识传播的最大障碍?

89岁教授赵德馨状告知网冲上热搜后,网友的评论基本上一边倒,纷纷指责知网的“白嫖”行为。然而虽然网友在口头上指责知网,但实际上却存在部分网友“言行不一”,甚至希望自己的文章被知网免费采用,间接成了知网“白嫖”作者知识产权的帮凶。

知网的权威性自不用过多赘述,无论是论文参考、查重,还是单位的职称评审,大部分学者都离不开知网。事实上,知网或许早已获得了垄断地位,可以从以下两类用户群中得以看出。

1.“妥协”的用户,被动迎合知网。

部分高校或单位明确规定,不认可知网之外的其他“非权威”平台。据天眼查APP显示,知网的竞品数量有5个,但这5家企业在行业地位上与知网并不在一个维度上。知网较高的地位从而滋生了一系列乱象。

比如最普遍的查重,学者必须通过知网查重论文才能被部分院校/企业认可,得以毕业或被单位采纳。但知网的查重费用相对较高,而且学者在写作时,有时也需要参考知网上的论文,又产生了一笔不菲的费用。

这一部分学者并不会为了这点“小钱”去公开批评指责知网收费标准可能不合理。因为毕业太过重要,普通人很难承受无法毕业的风险。

除了选择“妥协”的学者,知网生态下还存在一部分学者不得不“迎合”知网。

2.主动“迎合”的用户,被动下的妥协。

部分学者希望借助一些平台对自己的论文进行传播,达到一定的引用数从而帮助自己评级、提升福利待遇,而部分企业只认可知网这一家。

这一部分学者的初衷只是传播论文,而不是通过论文赚钱,哪怕被知网免费“白嫖”收录,也大都不会去状告知网挽回损失,承担职称/待遇降低的风险。

而造成这一畸形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知网根深蒂固的地位对用户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裹挟”,个别用户难以“逃离”知网,从而选择性地“妥协”或“迎合”,而竞品企业也很难打破知网的生态。

就如‘央视网评’所言:中国知网正在依靠其支配性地位,逐渐完成“借鸡生蛋”的商业闭环。人民日报也发表过类似的言论:从低价甚至不花钱就能收录学术文章,到用户下载时标上高价等等。究其因,就是一家独大,作为国内大型中文数据库,在学术界有着巨大影响力。

事实上,CNKI工程是以实现全社会知识资源传播共享与增值利用为目标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其概念最早由清华大学发起,在众多高校、科研机构以及相关部门的“奠基”下,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于2004年成立。

或许高校和科研机构也没有预想到:以后会因为续订费居高不下的原因选择与知网中断合作;知网这一立身于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概念的企业,毛利率会常年维持在50%以上;学者们会因为各种利益纠葛,在打破束缚与妥协之间,多数选择了后者。

之所以会造成这一系列畸形现象,或许是因为知网在获得垄断地位之后使用了垄断行为。据长江日报报道,3月9日,国家市场监督总局反垄断一司回记者问时表示,市场监管总局正在对知网是否垄断进行核实研究。

但无论最终调查结果如何,知网相对高昂的定价不利于知识的广泛传播,有违其设立的初衷。

正如人民日报所言:多些公益性、少些铜臭味,中国知网才能行稳致远,把知识知网织密织好。

参考文章:

反做空研究小组:《高校不续费就“断网”,谁助长了知网近乎垄断的竞争优势?》

红星新闻:《知网续订费近千万且连年上涨!中科院:不看重负,停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