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王思聪和以岭药业,偏见与傲慢

2022/4/17 19:30:00

4月14日,王思聪转发了一条质疑连花清瘟胶囊涉嫌虚假宣传和以岭药业股价异常的微博,并且提议证监会应该严查以岭药业。

尽管王思聪在事件发酵后删改了最初的评论,不过受此消息影响,以岭药业的股价在4月14日午间出现了短暂回落,随后又迅速被推至涨停板。只是到了4月15日开盘后,以岭药业又以最高8%左右的跌幅快速下跌,最低时甚至跌到了35.99元。

虽然所转载微博的信息真实性尚且不得而知,但是考虑到王思聪本人的身份,在明知道会引发轩然大波的情况下,于社交媒体公然质疑一家在疫情防控阶段有着特殊意义的企业,不得不令人产生多余的联想。

抛去某些无端猜测的阴谋论,究竟是真的存在不为圈外人知的内幕信息?还是以王思聪、王健林为代表的利益集团,对中医药始终报以偏见?

一、各种“神药”被炒上天,中医药越发傲慢?

内幕消息大概是没有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以岭药业的崛起轨迹,的确与寻常的药企有着不小差异。

毕竟连花清瘟胶囊(颗粒)在新冠肺炎防治的安全有效性得到国内外一致认可之前,以岭药业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就陷入了长达4年的股价低迷。其股价在2015年从最高点54.38元暴跌至13.26元,此后长期维持在10元至16元的区间内,最低时甚至一度跌破10元关口,在2018年10月份跌至9.91元。

对比以岭药业的财报信息,2020年全年营收约为87.82亿元,同比增长50.76%;归属净利润约为12.19亿元,同比增长100.95%。而2019年之前,其营收数据常年保持在60亿元以下,归属净利润方面,除了2019年达到6.065亿元,其余年份都维持在6亿元以下。

通过天眼查,能够明显看到近两年间,以岭药业各项数据的高涨。

同时,虽然连花清瘟系列药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时候就已经研发出来,但获准上市的时间延迟到了2004年,“错失”了市场需求最大的时间段。多年来,以岭药业的主营业务,更多集中于心脑血管和抗感冒类药品。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以岭药业营业收入的53.15%都来自于心脑血管药物的销售,抗感冒药物占比29.34%。占比较小的连花清瘟系列药物,实际上很难以一己之力抬高以岭药业的经营数据。

而且在“三方三药”的中成药品类中,连花清瘟的价格也是最低的。因此在正常的零售渠道之外,政策扶持和官方订单,或许才是以岭药业得以高速增长的关键。

这也意味着以岭药业的市场潜力,难免会受限于新冠疫情的防控。王思聪和部分媒体,自然也有权利质疑以岭药业当前股价的合理性。

只不过股价至于股价高低涨落,固然关系着企业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信心。但更多的,或许还是投机客和资本机构以企业为筹码,借以进行博弈的一场金融游戏。

这个筹码,可以是以岭药业,也可以是其他的药企。

事实上,随着中医药在新冠疫情防治过程中大放异彩,资本对中医药越发重视,已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过于热切的营销和炒作行为。结合市场信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1.被炒上天的各种“神药”。

这一类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被戏称作“药茅”、总市值已经超过1852亿元、将云南白药和以岭药业都压在身后的“养生神药”片仔癀。

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原因,片仔癀10年中涨价幅度接近30倍,但是价格的飞涨反而让人误判药物的疗效,原本用于肝病治疗的片仔癀在传言中被赋予了各种神奇疗效。各路投资者、黄牛也将其视作金融产品,将价格越炒越高。

除此之外,还有“救命神药”安宫牛黄丸、“抗癌神药”西黄丸、“失眠神药”逍遥丸等等,不管是“神药”的名号,还是动辄上千元的价格,大都可以视作资本炒作的畸形产物。

2.主动拥抱新零售的“网红中医药”。

除了被当成金融理财产品,也有一些中医药开始摆脱“药品”属性,逐渐向新零售快消品的方向靠拢。

最具代表性的大概是北京同仁堂了。在2022年1月份,这家老字号中医药品牌,将旗下具有养生保健功效的五子衍宗丸和同仁乌鸡白凤丸,延伸出“衍宗”和“白凤”这两个虚拟形象,并且结合年轻消费群体最喜爱的“古风”、“CP”、“国潮”等元素,打造出了“同囍”IP。

尽管老品牌焕发新活力是件好事,但是以网红产品的模式来销售中医药,总会让人产生不伦不类的感觉。同时,由炒作和营销活动带来的高溢价,也让中医药变得越发“傲慢”起来,隐约给人一种高攀不起的感觉。

尤其是随着商业环境的越发浮躁,对于中医的偏见也在持续加深。

二、中医黑层出不穷,为何“精英阶层”对中医充满偏见?

动辄就和“神医”、“神药”捆绑的中医体系,从很早的时候就不怎么受人待见。

尤其是由高级知识分子、成功商业人士等高收入人群组成的“精英阶层”,除了基于商业逻辑对中医企业普遍存在疑虑外,在情感和认知上也会对中医有所偏见。人们常说的“中医黑”,这些有能力影响舆论走向的人群,大概是占据了不小的一部分。

姑且不谈中医如何从传承千年的医学,沦落到一度被视作“糟粕”的地步。只说这些智商、眼光普遍高于普通人的人群,之所以会对中医有所偏见,主要还是因为以下三点原因:

1.中医的崛起动了西药的奶酪。

人间熙攘皆为利,利益相关的差异,也决定了不同职业、地位的人群,会对同一件事物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出于投资回报、职业前景等诉求,一部分西医体系的既得利益者,不太可能坐视中医药崛起之后,从西药手中抢夺市场份额。

而且,西药在研发过程中存在较高的沉没成本,因此需要专利保护期之类的制度来维持足够的利润。相比之下,中药的研发可以借助配方和药理搭配来辅助,同时中成药、注射液辅助药等品类能保证足够高的利润率,从商业竞争角度也对西药不利。

2.以西医为主导的现代医学,缺乏契合中医的药物监管体系。

就像是前不久,部分华人携带连花清瘟入境新西兰时,却被海关认定为携带违禁药品。只因为连花清瘟系列药品中,含有被新西兰明文规定的受管控药物成分。

现代医学体系和中医体系存在着较多层面的冲突,其中最明显的,或许是两种体系对药物成分的认知。例如某些在西医药典中明文规定为禁用药的药材,在中医体系中,通过寒热温凉的药理搭配,以及病人体质的差异,反而能够成为疗效最好的成分。

对于大量接受西式教育的“精英阶层”而言,基于化学、生命工程学等精密学科诞生的现代医学体系,是最理性,也是对人类健康最负责的医疗科学。相比之下,数据化、量化、标准化、工业化都无法达标的中医理论,在多数人看来,更像是人类文明早期阶段的唯心“巫术”。

对中医理论的普遍不信任,导致了中医药典的制定都在参考西医标准,进而造成拿西医理论来监管中医的尴尬现状,反而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医药理的“错误”认知。

3.疗效更多依赖于医生经验,并不如西医稳定。

抛去太过于功利性的观点,大多数人对中医的偏见,主要还是源自于对疗效的不认可。

毕竟中医诊断太过于依赖医生的个人经验,以“望闻问切”为主的传统诊断方式,也对医生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治疗的过程中,又要考验医生对药理的把控和病症的辩证,不同水平的中医医生,疗效上也会有着明显差异。

而西医有着标准化的病例判定程序,治疗阶段又有大量仪器和成熟药物体系的支持,相比中医更加直观和稳定。至少站在病人的角度,西医的治疗过程更容易被人理解,而中医理论却很少有外行人能完全听懂。

或许这些也是导致中医日常被黑,以及王思聪这样的人,如此轻易就被未经证实的消息带偏节奏的主要原因了。

参考资料:

《以岭药业被王思聪手撕,到底冤不冤?》——野马财经

《工业化、年轻化,中医药迎来资本春天》——周天产业分析

《王思聪发微博称证监会应严查以岭药业 公司回怼:请指出具体问题》——银柿财经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