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三方商查平台如何保持中立?企查查面临商业悖论

2022/3/17 10:45:00

编辑 | 于斌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每年315之际,关于企业如何保持诚信、合规经营,以及消费者权益如何得到有效保护的话题,便会登上热搜。那么,一个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诚信度,如何才能得到客观、公正而且科学的衡量?

众所周知,一家企业与个人一样,也有自己的“征信”。除了工商局、市场监督部门、消费者协会等国家层面的监管机构,会不定期公布一些日常的监督信息外,民营的商查机构、企业大数据公司,也会通过企业经营的数据分析、处理、展示等,将企业的信用情况公布于众。国内头部的商查平台企查查就是其中之一。

0yfjFE8yXFm

不同于消费者协会之类的公益组织,作为民营企业的企查查,也需要通过合理的商业模式,实现其长足的发展、以及用户规模壮大。因此,一旦涉及经济利益,其立场的客观性、公平性就不免遭到质疑。

例如,近日一位网友通过微博发布推广信息,称可以帮助企业主修复天眼查、企查查上的企业征信,引发了媒体的关注。而作为第三方商查平台,企查查也是涉事方,一旦这种推广的内容被证实确有其事,其客观共享企业征信信息的三方立场,也将会再次受到外界的挑战。

征信洗白,是骗局还是灰产?

近期受媒体关注的微博内容是:“企业个人征信修复及行政处罚撤销,企查查、天眼查不良记录撤销”等话术进行宣传,企业征信修复的种类涉及行政处罚、工商处罚、税务处罚等,相关人士自称可帮助企业在处罚履行结案后进行全网记录消除,包括但不限于法院官网、执行信息公开网、信用信息查询软件等”。

实际上,据媒体调查发现,目前网络上有不少机构打着“可以删除企查查上的风险信息”名号进行虚假宣传,诱导消费购买者“征信修复”产品,再通过恶意投诉等手段要求企查查等第三方征信平台删除相关信息。而且,这类机构也是在工商局正常注册的企业、并在企查查可查。

不过,企查查却对媒体宣称,其依法严守行业规定,保障数据内容与政府公开数据完全一致。并且,对于恶意投诉造成的商誉损失,也会通过法律手段维权。这也意味着,如果企查查真能坚守底线,那么市场上所谓的企业征信修复,就是惊天的骗局。

令人惊讶的是,即便这类企业与企查查各执一词,但是仅企查查上,与“企业征信修复”有关的公司,就超过上万家。

对此,记者向企查查方面咨询了解到,企业和个人过往的信用记录并不能通过这类企业消除,尽管部分非持牌企业经营范围中包含了“个人征信、企业征信、信用服务以及信用修复”等表述,但实际上其并不具有征信牌照,也未经过企业征信机构备案。

要知道,截至2021年底,央行仅给两家企业颁发了个人征信牌照。因此,这类企业从事个人征信业务,本身可能就不合法,更不用说还能做一些灰色业务了。

不可否认,征信洗牌行业确实可能存在漏洞与骗局。但是互联网上一再出现此类“费用3万,我们可以全网消除相关案件记录。”的消息,却难以令人相信,企查查等商查平台与这类企业之间,没有某种不可告人的微妙关系。

据观察,这种质疑并非毫无根据,通过百度随意搜索一些关于企业征信不良记录如何清除的关键字,就会出来大量的相关“攻略”,甚至带“广告”字眼的推广信息。

0yfjFEqCQPK

由此可见,该行业乱象由来已久,恐怕并非一句“平台数据内容与政府公开数据完全一致”就可以一笔带过的。

这也是因为,在大众的概念里,商查平台是其背后的公司在管理。公开显示其应该显示的内容,是该类企业的本份。但是让一些内容不被显示,平台也具有十足的话语权。

除了要求处理信息的当事人,旁人没有理由干涉,更无从干涉。由此,企查查等商查平台屡被质疑,也是情理之中了。

数据频繁“失真”,权威性打折

在大数据时代,在海量数据不断产生的同时,也给商业查询这类平台的数据处理带来了压力。尤其是用户十分在意的数据准确性方面,更是屡次让企查查、天眼查等平台陷入信任危机。

例如,近期就有网友发文称,自己遭遇信息乌龙——因同名同姓,他被当成一家被法院执行的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自己公司的股份随之被法院冻结,而且正在进行中的招标活动就此终结。

据其分析,乌龙的根源在企业信息查询平台,并在文中分析了这类平台存在的问题。实际上,这类事情并非个案。此前,企查查也同样遭遇了这样的乌龙事件。

0yfjFFggwm7

例如,去年10月1日,有网友投诉:“企查查平台中湖南唐筑建筑劳务有限公司的法人显示是我的名字,且与我其他企业做了关联。事实上我与这家公司没有任何关系,我目前正在谈投资……导致我与合伙人之间产生了间隙,最终导致没有谈成功。”

同年10月15日,企查查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回复称:“信息已取消关联,非常抱歉。”实际上,企业征信信息出现偏差的情况,可谓屡见不鲜,并且不只是企查查有这样的问题。

据了解,在中国裁判文书网和黑猫投诉网上,涉及企业查询平台的诉讼和投诉为数众多,受到影响的主体中不仅包括个人、中小企业,还有360、蚂蚁金服等大型企业。

以蚂蚁金服为例,从2019年5月5日至6日,企查查平台向订阅用户推送了蚂蚁金服旗下蚂蚁微贷开始清算的信息,并将该信息的风险级别列为“警示信息”,由此在互联网上引发了轩然大波。

彼时,关于蚂蚁微贷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蚂蚁花呗”产品运营的负面信息,在主要搜索引擎相关的搜索结果接近2000万。但是,当天蚂蚁金服就紧急对该消息做出了澄清表示,消息不实,蚂蚁微贷自成立以来,一直正常经营,经营状况良好。

而真实的情况是,上述清算信息为2015年的历史信息,2016年初,蚂蚁金服已向工商部门提交终止清算,继续正常经营。

2020年4月底,杭州铁路运输法院对此案作出判决:一审认定被告朗动公司(企查查)被诉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判决被告在相关媒体刊登声明为原告消除影响,并赔偿原告各项损失共60万元。至此,本案判决内容超过30,000字,也被称为大数据企业不正当竞争第一案。

由此可见,企查查作为一个大数据平台,却频频因为数据的准确性,而遭到外界的质疑,甚至被一些大型企业告上法庭、最终败诉。由此带来的信任危机之大,不言而喻。

业内人士认为,企查查数据欠缺准确性的原因,是因为其数据的抓取,过于依赖爬虫、算法、大数据,缺少人工干预,因此关于信息批露、关联信息出错的投诉、甚至官司也接连不断。

但是倘若海量的数据需要人工介入,又将带来巨大的人力成本,这显然不是企查查愿意去做的。由此,企查查作为一个企业信息“中转站”,也陷入了商业化的逻辑悖论。

赛道一片红海,商业模式陷入悖论

近年,随着创业浪潮的来临,市场主体的数量激增,由此也为企业信息服务带来的机遇。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1年中国商业查询行业研究报告》。2020年中国商业查询用户规模达到4.79亿人,2022年有望增至5.89亿人。

0yfjFGgmXab

该报告显示,商业查询平台中,天眼查占据72.4%的活跃用户份额,企查查以17.6%的份额占比排名次席,启信宝则以6.5%的份额位居第三。由此可见,目前的商业查询市场,已是三足鼎立的格局。

而且,据了解,早在2020年8月中,百度也强势出击,推出了爱企查平台,将触手伸入企业查询市场。爱企查对标的产品,也正是天眼查、企查查、启信宝等所在的垂直细分市场。

相较于天眼查、企查查、启信宝每年300多元的VIP收费,背靠百度的爱企查直接打出免费牌,爱企查打出来的宣传口号便是:“免费查企业,就上爱企查”。百度免费查询的模式,无疑是对企查查等传统商查平台的大力冲击,而且,也更加凸显出,行业的竞争早已是红海一片。

不过,相比公司成立时间,企查查可谓是行业先行者。只是,通过市场份额数据不难看出,早于天眼查半年左右诞生的企查查,却并没有因为入局更早,而占据先机。

而让企查查落后的原因,除了后来者实力强劲外,也因其商业模式受困所致。

一方面,企查查与天眼查、启信宝等平台的服务内容、模式过于同质化,而使用体验却并无过多优势。例如,就三大平台的企业信息而言,基本都由基本信息、经营信息、关联关系、风险信息、企业发展信息、知识产权信息和历史信息等几部分组成。

对于C端用户,三家平台也几乎采用同样的会员模式。都是通过“风险提示”和“历史信息”而向用户收费,其他信息则免费提供。

另一方面,企查查的信息原本就是国家政府机关、相关部门公开的信息,其平台的价值只是有效的聚合、处理、信息中转,由此带来的商业价值本身就肉眼可见。因此,也注定了其现有的模式难以实现规模化。加上同行的各种挤压,其行业第二的地位甚至也将受到威胁。

而且,其信息欠缺准确的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也势必会让其品牌、口碑大打折扣。信任危机的频发,也将会让其用户、甚至付费用户的流失,变得更加容易。

因此,用内忧外患来形容企查查现在的行业处境,毫不过分。

结语

企查查作为国内头部的商业查询平台,也有着非同一般的行业地位与影响力,只不过,受限于其盈利模式过于单一,而且商业模式与其它玩家高度同质化,而被卷入了“通过企业征信不良信息清除”来获取商业利益的舆论漩涡之中。

可以预见,只要企查查没有走出商业化困局,外界对其通过灰色收益牟利的质疑,就难以消除。俗话说:瓜田李下,必有嫌疑。无论是出于企查查清者自清、为自己正名的目的,还是因长足发展、为未来铺路的战略需要,摆在企查查面前的商业化问题,都将是其首要需要解决的。

只是,在这个过程中,企查查如何保持其创业初心,坚守中立、清白的发展底线,也将决定了其未来是否有逆袭的可能,而企查查未来是成是败,甚至仅在一念之间。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专家介绍

中央国际广播电台《新财富时间》连线嘉宾,江苏电视台财经评论嘉宾,国家域名注册服务监督员,美国格理集团专家,美国格尔曼集团专家,《中国经营报》、《证券日报》、《人民网》、《法治周末》、《南方都市报》、《每日经济新闻》、《新京报》等媒体采访嘉宾,研究方向:互联网、通信、手机、家电、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QQ&微信:117821818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