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便利蜂异化?被曝“疯狂采集”数十万条路人信息,估值已超百亿

2021/12/22 0:20:00

雷达财经出品 文|李亦辉 编|深海

技术主义者便利蜂,正在陷入舆论风波。

在众人的印象中,便利蜂是一家分布在一二线城市的连锁便利店,很多上班族在这里购买早午餐和零食。但消费者难以意识到的是,便利蜂店里密布的摄像头充当着一双双眼睛,为其背后的“系统”正在收集顾客的一举一动。

根据南方周末的一篇调查报道,在便利蜂,这样的摄像头不仅盯紧顾客和员工,还从店内延伸到了店外。为了选址,便利蜂采取“贴拍”方式,在居民小区、写字楼甚至到国家机关门口进行拍摄,在后台积累了数十万条拍摄数据。

对此,新京报评论称,疯狂采集路人信息,便利蜂突破了商业边界。

今年6月份,便利蜂被传赴美上市。对此公司给予否认。天眼查显示,公司至今公开过三轮融资,投资方里有斑马投资、腾讯投资和高领投资等机构,最新估值超百亿。

有分析认为,数据安全问题,可能会影响便利蜂上市。

“疯狂采集”公共图像信息

便利蜂的创始人庄辰超是一位连续创业者,其最近一个创业项目是斑马投资,之前创立的去哪儿网出售给了携程。

2016年12月,庄辰超拿出3亿美元投入便利蜂,创始团队还有原7-11和邻家的员工。这次创业,庄辰超研究了很久才出手,他要找到“一个在中国还没有被人做成的,带有实验性质的事。”

但在当时,便利店并不在风口上,在北京开便利店更不被外界看好,7-11在北京十几年也就只开出两百多家店。

对于选中便利蜂这个项目的原因,庄辰超在2017年9月份对媒体称,便利店这个产业是完全可以被算法驱动,基于大量数据分析形成“千店千面”,从选址、选品、货价陈列等都能给出指导意见。

2017年2月,便利蜂第一家门店在北京中关村开业。至2017年年底,门店总数只有60家;2018年年底,这个数字是570家;到2020年年底,它已经开出2000家店铺。

如此快速扩张,得益于便利蜂的数据收集能力和手段的进化。创业初期,公司通过做App、共享单车来了解用户性别、年龄等数据。但很快摸索出一套摄像头捕捉信息的方式,公司专门成立了信息采集部,雇佣专职的信息采集员来收集所有具有价值的数据。

据南方周末报道,便利蜂信息采集的方式是拍摄视频,内部称之为“贴拍”。

庄辰超曾公开表示,公司70-80%的数通过视觉采集,极少量用电的设备会用IoT采集,比如温度、声音等。他甚至将数据收集作为便利蜂的“核心优势”,“我们签约实际上是没有人工判断的,完全不需要任何人工判断,也没有经验一说”。

据前述报道,以新店选址为例,贴拍对象包括目标店铺一平方公里内的的小区、学校、写字楼、培训机构、竞争对手、医院以及政府机关。

便利蜂采集主管称,包括商务部、交通部、环保部、国家旅游局、国家文物局、海关总署等一些北京政府机构,也在贴拍范围内。针对北京五环以内所有办公楼的数据总量高达4.3万条,上海约有2万条。

对于媒体的求证,便利蜂回复称,公司成立至今绝不存在“偷拍”行为,同时否认对住宅小区、商圈和国家部委的拍摄。回复表示,公司信息来源为购买第三方数据。

但上述报道提及,登陆便利蜂的“黄金店铺管理后台”系统,确认了信息采集的存在。而且报道公开后,便利蜂至今未澄清声明。

由算法驱动的“系统”

有了数据,进而由机器学习的算法处理形成自动化决策,替代店长和店员的判断,这是庄辰超引以为豪的创新,这样的系统也一直是便利蜂专注做的事情。

2020年12月,青藤大学(现改名青藤)出品的一档节目中,庄辰超介绍了如何搭建起适合便利店零售的数字化模型。

便利蜂最先切入的部分,是底层的ERP系统。接着进入到订货,优化选品、排班、人力的环节,最后陈列、物流的优化都交给系统自动化来处理。这个过程中,尽可能让数据采集是来自于设备和系统之间的交互,让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得到保障。

当系统具备赋能效果时,算法会给出一个最优解决方案。为解决人的决策平衡感强但应变能力弱的问题,便利蜂又在所有环节放弃人工干预,从工厂、物流、陈列甚至打扫卫生都交由系统快速决策,模型得以跑通。

与此同时,便利蜂投入了大量IT人员,一位日系连锁便利店的副总裁称,便利蜂IT人员可能是他们的四至五倍。便利蜂官方曾在知乎上作答:“表面上看,便利蜂是一家连锁便利店,其实我们是一家数据科技公司。”

全链条自动化,让数据驱动的系统来发号施令,对便利蜂的店员似乎不是好消息。因为员工要面对的,是全方位无死角覆盖的摄像头,和他们背后的大脑。系统通过人工和AI自动识别店内的画面,一旦不符合要求,便会自动报警。

在北京街头的一家便利蜂中,雷达财经注意到,算上前后门口上方两个探头,该店足足有12个摄像头,不论是顾客还是员工,进门那一刻起就无所遁形。

工作时,店员整理货架、打扫卫生、加热快餐和废弃过期品时都要拍照上传,后台会有专人调取监控对比检查。

为应对这份工作,便利蜂的店员们需要背熟多达300到400个标准作业程序。有了这种强大的系统和算法,在便利蜂6个月就能培养一名店长,5天就能培训一名店员。

顾客们进店后的一举一动也会被收集起来,成为系统的决策依据。除此之外,在知乎问答中,该公司官方账号曾描述,“区别于一般便利店,便利蜂通过抓取当地消费者在相关电商平台的消费数据、在各个社交平台的点评数据、在其他店铺的过往销售数据……放进公式,算收益排名,然后来选品。”

凭借着这样的算法模型,便利蜂不但有了快速复制的能力,还实现了经营效率的提升。便利蜂执行董事薛恩远曾公开宣布,到2021年年底,便利蜂将开出4000家门店,到2023年预计开设1万家门店。

相比同样有着“万店计划”的罗森有加盟模式,便利蜂全部店铺都是直营。上万家直营店在业里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便利蜂的底气来自于数据优势。

“过去的三、四年时间里,便利蜂在‘便利店的荒漠’北京开了接近700家门店,而且是盈利的。”庄辰超说,机器学习的算法不断迭代后变得越来越准,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就是,越是新开的店销量越高,房租占比越低。

当然,也有人不认为数据驱动就一定能低成本。上述日系连锁店副总就表示,像气候、温度、水、周围环境变化,可能需要几十个维度的参数,全自动非常困难。

异化的便利蜂能飞多远?

以数据公司自居的便利蜂,估值已超过百亿元,并两度传出上市的消息。

2020年5月,便利蜂内部人士透露,公司获得数亿美元C轮投资,累计募集资金已达15亿美元(约合107.04亿元),投资方包括全球顶级私募股权基金、国家主权财富基金、高校投资基金以及超大型互联网公司。

在此之前,2018年10月15日,便利蜂获得腾讯投资及高瓴资本的2.5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27亿元)战略融资,该轮融资后估值来到16亿美元(约合114.18亿元)。

今年以来,便利蜂两度传出上市的消息,但均被公司否认。

6月23日,有消息称便利蜂近期启动赴美IPO,拟募资5亿至10亿美元,高盛、摩根士丹利、中信证券等作为主承销商,最快于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赴美上市。便利蜂方面回应称“此消息不属实”。

7月8日,彭博社报道,便利蜂已秘密提交了赴美IPO申请,或筹集5亿美元资金。有知情人士表示,便利蜂正在与顾问合作出售股票,最快可能在2021年进行。此后,又被便利蜂否认。

一年多来没有融资,对于急速扩张的便利蜂而言,缓解资金压力或是上市的主要原因。但根据当下的监管环境变化,赴美上市显然已不是最好的选择。

不过,在上市之前,便利蜂的数据安全问题仍待理清。《北京市公共安全图像信息系统管理办法》第六条明确规定:不得采集本单位范围以外的公共区域的图像信息,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该区域设置公共安全图像信息系统。

不少分析观点也指出,便利蜂在公共区域的大规模视频采集存在侵犯公众隐私的嫌疑。因为自然人出现在公共场合不等于放弃隐私权,例如其不想在某些场合被人看到,或者暴露行踪,未经允许对其进行拍摄记录,属于侵权行为。此外,企业对大量公民的肖像和行动轨迹采集,如何管理和使用,也存在较大风险。如果把这些数据用于经营之外的目的,或者泄露出去,都会让公众的隐私数据处于裸奔状态。

注:本文是雷达财经(ID:leidacj)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