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八部门重磅新规出炉,全面保障网约车司机群体权益

2021/12/1 22:45:00

  日前,呼吁已久的《关于加强交通运输新业态从业人员权益保障工作的意见》终于印发。

  交通运输部等八部门印发的新规,基本上涉及了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网约车平台抽成比例不明朗、以冲单奖励等方式引诱驾驶员超时劳动、社保、大数据杀熟、管理部门乱收费乱执法等问题,赢得了多方好评。

  其实,早在2019年,我就写了《为什么说“司机才是滴滴平台核心资产”》《网约车新政和实际执法背离 “程度式”执法要不得》等文章,呼吁有关部门有序执法,鼓励各方保障司机权益,给司机更多获得感。

  现在看来,行业的发展正在朝着预期的方向进展,司机的权益被前所未有地重视起来,网约车产业合规、和谐、有序发展的时代正在来临。

  

八部门新规出炉:多方共举,全面保障网约车司机群体权益


  2021年11月30日晚间,我接受《环球时报·英文版》等媒体采访,就新规的下发,谈了我的一些看法。

  1、保障司机权益就是保障行业稳定发展

  司机是网约车行业主要参与者,他们起早贪黑工作,付出了勤劳甚至牺牲,他们的权益理应受到保障。

  保障司机权益,也是保障用户权益的开端。因为只有满足了广大司机群体的需求,才能让司机放心、安心、全心地投入到服务用户的事业中来。最终司乘关系也将得到改善,用户享受到了更高品质、更安全、更舒心的出行服务。

  从长远来看,保障司机利益也是保障平台利益和长久稳定运行。逻辑很简单,以滴滴为例,无论有没有滴滴,中国每天总会有十几亿人出行,该打车打车,该坐地铁坐地铁,各种出行方式都按班就部的运行,这是刚需谁也无法改变。但是有没有为出行的人提供高品质的服务,这个就会有很多变数,充满了无限可能。

  所以对于滴滴来说,作为还是不作为,消费者都在那里,但平台如果有一批能提供品质服务的司机,就能满足这些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反过来就能助推平台商业版图扩张,进而实现盈利。

  只有保障好司机权益,平台、司机、乘客三方才能在移动出行生态中实现最大的共赢公约数,行业才能长远健康发展。

  2、不能只盯着滴滴等平台

  以前提到司机权益被侵犯,很多人就会痛骂滴滴,甚至给滴滴安上“剥削”“资本家”等帽子,仿佛滴滴就应该做个圣母,承担所有的行业责任。

  

八部门新规出炉:多方共举,全面保障网约车司机群体权益


  很显然,这是不公的。有时候,“有关部门”的有关人员行为也应该有所约束。有一个滴滴师傅告诉我,他每天工作超过10个小时,每月刨去各种开支,纯收入有8000元左右,这笔钱要供养两个上学的孩子。他除了正常开支,还要给“有关部门”缴纳各种费用。比如车玻璃顶部安装了一个盒子,要了4200元,每年还要缴纳700多的管理费,他认为那个盒子就是一个行车记录仪,要4000多太贵不合理。另外他每年还要去考试学习,还得收费,各种费用下来,到手的钱就变少了。

  管理部门显然意识到这种现象,新规在条文中特别提到“及时处理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对管理部门乱收费、乱罚款、违规执法等投诉举报,并及时向社会公开处理情况,确保件件能解决、事事有回音。” 希望有关部门能好好领会新规精神,切实履行应有职责。

  3、多方努力积极作为 更多温暖更多获得感

  司机是组成行业发展的有机个体,他们的权益保障远不止“提高收入”“缴纳社保”那么简单,还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

  保障司机权益不仅仅是网约车平台的事情,更应该被社会各方重视起来,多方努力才能真正完善保障体系。

  新规提到“在医院、居民集中居住区、重要商业区、综合交通枢纽等场所设置出租汽车临时停靠点,允许巡游出租汽车和网约车临时停靠,破解出租汽车驾驶员就餐难、停车难、如厕难等问题。”这一点非常好,我在各地走访时看到不少允许司机停车的卫生间,一般会有15分钟甚至以上的充裕时间,获得了司机师傅的称赞。这种设施和服务,应该大力推广。

  

八部门新规出炉:多方共举,全面保障网约车司机群体权益


  以往被忽视的网约车人文关怀,这次也特别作了说明。新规提到“加强对从业人员的人文关怀。各地相关部门要密切关注交通运输新业态从业人员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送温暖等关心关爱驾驶员活动。鼓励交通运输新业态企业加强对从业人员的人文关怀,建立优秀从业人员奖励制度,提升从业人员行业归属感和职业荣誉感。”滴滴平台很早就做了这方面的工作,两年前滴滴将原平台司机部升级为司机服务部,在全国设立2000名司机服务经理,负责解决司机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反馈沟通。

  希望以滴滴为代表的行业主要平台能够秉承开放心态,联动社会各方,为网约车平台司机送去人为关怀,关注他们的个人诉求和家庭困难,切实解决他们的问题,给这个群体更多满足感和获得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