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创业元老还是“领导夫人”大V手撕联想的选择性忽略

2021/11/24 20:34:00


是谣言还是真相?有时候就取决于传播者是否有意忽略掉某些关键信息。


近期,网上出现了一些联想发展历史上股权改制的文章和视频,比如司马南关于联想的系列视频,吸引了不少网友的关注。但是当大家搬着板凳准备吃瓜的时候,是否能判断你听到的是真相还是谣言?很多时候,传播者在叙事上耍个套路,会让你离真相越来越远。


“隐居幕后的曾夫人”原来竟是联想创业元老



先看两张我从联想要来的资料图片。


在司马南的系列视频中,有这样的表述“2009年9月,主持完联想控股贱卖13亿给泛海控股的庆典后,原中科院计算所所长曾茂朝先生,宣布卸任联想控股董事长,由柳传志接任!结果人们很快就发现,曾茂朝先生的名字出现在了联想致远,也就是联想控股的第二大股东的股东名单上。”、“曾茂朝先生的妻子——胡锡兰,也出现在了联持志远股东的股东名单上。一直隐居在幕后的曾夫人居然持有联想致远的股权1.73%。”


计算所所长、股权、老婆、贱卖……这些描述透露着浓浓阴谋的味道,似乎司马南挖到了一个利益输送的惊天大瓜。


然而事实究竟是怎么样的呢?此次交易真的和曾茂朝以及所谓的“曾夫人”有关系吗?


本着负责的精神,我们向联想方面进行了求证,从官方的信息,以及对曾茂朝和曾夫人的了解来看,我们知道了事件的真实版本。


首先说曾茂朝,他确实曾经担任中科院计算所的所长,但是1995年就已经卸任,2001年就已经从计算所退休,又怎么可能影响到2009年发生的股权交易?但视频中显然忽略了这个关键的时间点。


另外曾茂朝还是联想控股的第一任董事长,从1988年担任联想控股董事长直到2009年才退休,在联想的发展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董事长退休后拥有少量公司股权,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妥。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再来说说胡锡兰,她确实是曾茂朝的爱人,但司马南却只字未提她的另外一个身份——1985年就加入联想的创业元老,直到2000年才从联想退休。只要去网上搜索对联想早期的报道,一定能找到胡锡兰的名字,甚至有一个被多家媒体引用的故事“研究员站柜台”,就是介绍胡锡兰的事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搜一搜。如果仅是作为曾茂朝的夫人,持有联想的的股权确实是不合理的,但是作为联想的创业元老和退休高管,持有股权就说得通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司马南通过网络舆论公开质疑,却并没有找到足够充分的证据。或者,司马南在一些关键信息上存在“选择性隐瞒”,导致偏离了真相,给人一种硬怼联想的感觉。


作为一家伴随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发展起来的企业,体量够大,知名度够高,也确实有很多可以批评的地方。而司马南也很会挑对手,此时联想舆情够差,怼联想在网络上可以引来众多的围观者,甚至,纷纷叫好的人。但还是希望对联想的批评能够就事论事、实事求是,而不是为了吸引眼球,过于情绪化。


比如把“曾夫人”描述为“一直隐居在幕后”,作为联想元老这显然不可能。还有“前脚国资大贱卖,转身夫妻双双把股权拿”等描述。


还有提到曾先生卸任联想控股董事长时,先表示曾先生厉害,用李白的“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一句诗来形容,随后又表示这不是不带走一片云彩,而是“云想衣裳花想容”,打扮的漂漂亮亮的,金光闪闪、相当璀璨。


司马南的质疑精神无可厚非,质疑的同时也要避免犯低级错误。流量时代想要吸睛也没有问题,但视频半实半虚的手法容易把观众带入沟里,各种描述对于视频中涉及的知名人物来说也有失偏颇。


警惕流量叙事陷阱


本质上,司马南的视频并不是个例,而是视频形式的流量逻辑所致。


内容市场主要是两类:一类是以教育直播为代表的“深知识”,另一类是以各种搞笑、旅游、游戏、颜值经济等为代表的“浅娱乐”需求。


内容产业的核心点不单单是内容本身,传输“知识与信息”的媒介同样重要,要根据用户习惯、媒介形态的不断嬗变。视频形式的内容兴起,实际上是“浅娱乐”内容需求的增长。而“深知识”想要在视频领域获得关注,自然而然的就会退化成为“浅娱乐”,很容易牺牲知识的严谨性、真实性。


这类内容,虽然是“深知识”与“浅娱乐”中间地带,但是本质上是披着“知识与信息”的外衣,干的是制造噱头,为的是吸引流量。并非靠能为用户带来“知识与信息”的内容,而是“知识相声化”。


罗伯特·希勒曾谈到一个有趣的观点:在叙事背景下,人通常不会解释他们的商业决策行为,如果要求他们给出解释,他们要么哑口无言,要么说起话来像个经济学家。真正引发他们做出商业决策行为的,是那些具有传播性的故事,它们不仅是对经济事件的反应,也重新诠释了事实。


娱乐是娱乐者的通行证,专业是专业者的墓志铭。媒体想要获得流量只能靠八卦、猎奇的视频吸引用户注意力。挑拨大众的情绪,可以赢得掌声和流量,可以在短短几天时间涨粉几百万。


因此,总是会有网红、大V——打着“专业人士”旗号、以趣味性评论为主要内容、以搞笑出洋相为主要风格吸引注意力,走流量+娱乐路线依托流量去打造人设。这虽然能把群众基础做大,但是这种把专业领域娱乐化的行为,在重新诠释事实的同时也让事实变形,失去了原貌。


而对于用户来说,内容增多的背后是“奶头乐”式的低纬度的“知识与信息”充斥其间,获取的不是“知识与信息”,本质上反而陷入了流量叙事的套路陷阱。


正如亚里士多德说:“我们无法通过智力去影响别人,情感却能做到这一点。”确实,大脑不喜欢平铺直叙的信息。而故事之所以扣人心弦,正在于读者被按下了情感的开关。


真相与舆论间总隔着距离,这就像给人们塞上一个「奶嘴」。让他们安于为他们量身订造的娱乐信息中,慢慢丧失热情、抗争欲望和思考的能力。观众并不在乎逻辑,并不关心谁说得有理,他们只关心谁说得更声情并茂。


原创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曾说过一句话:我们创造了工具,工具反过来塑造我们。在这里,也是一样的:我们选择了怎样的媒体,媒体就用怎样的方式塑造我们。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