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千宗版权案缠身 三年亏掉21亿 资本会为喜马拉雅买单吗?

2021/5/21 22:00:00

来源 | 一视财经 作者 | 晓宇

作为音频赛道的头部玩家,喜马拉雅IPO的问题终于落地。

5月初,喜马拉雅向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了IPO申请,拟在纽交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为“XIMA”。其招股书数据显示,2020年喜马拉雅营收为人民币40.5亿元,同比增长超50%,同时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喜马拉雅全场景月活跃用户已达2.5亿。IPO前,喜马拉雅创始人余建军占股17.2%。

一片欣欣向荣之象,喜马拉雅的“耳朵经济”故事在资本市场能讲通吗?

一波三折,喜马拉雅为何等不及了?

喜马拉雅的IPO之路并不顺利。

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18年8月完成E轮4.6亿美元融资之后,曾经的喜马拉雅第二大股东、证大集团创始人戴志康就提到,喜马拉雅有望于2019年在A股完成上市。

不过,2019年9月,“证大案件”爆发,警方以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对证大公司立案侦查,戴志康被抓,并被冻结了相关银行账户、房产、股权等财产,喜马拉雅上市之路蒙上阴影。

2019年5月,喜马拉雅内部架构出现大变动,包括小米副总裁洪峰在内的12名董事退出,喜马拉雅回应称,股权变动是因为公司要搭建VIE结构。随后,财新曝出喜马拉雅已启动Pre-IPO融资,融资额约为3.5亿美元,并称喜马拉雅将谋求2020年赴美上市,初步计划融资规模在5亿美 元到10亿美元。

为何说喜马拉雅等不及了?

2012年成立以来,喜马拉雅数次融资,却一直处于烧钱状态,并未盈利。不过融资主要在2014年至2018年期间,最后一轮是2018年,当时由春华资本、腾讯投资、泛大西洋资本领投的E轮40亿元,如今喜马拉雅已经有两年多时间未有公开的融资动作,烧钱不盈利,喜马拉雅还能有多少“余粮”呢?

据招股书显示,2018~2020年,喜马拉雅的营收分别为14.8亿元、26.8亿元和40.5亿元。

虽然收入连年增加,但高成本的在线音频终究还是带来了是超额亏损,同期净亏损分别为7.7亿元、7.7亿元、6.1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超21亿元。

以2020年为例,在营收40.5亿元中,仅收入成本就有20亿;同时,营销费用比例也在逐年增加,仅2020年便达到16.8亿元,比前一年度高28.6%。

付费率低而营销费用高,成了在线音频难以解决的命题。

为了提高营收,许多在线音频玩家纷纷通过造节狂欢、广告营销等模式来吸引用户,IP营销、品牌冠名、开屏广告层出不穷。

这样一来,行业内卷便成了又一个新的问题。烧钱促销确实能在短期内起到吸引大批新用户的作用,但也一定程度上损伤了喜马拉雅的会员付费盈利模式。同时,低价带来的新用户愿不愿意继续留下来也是一个尖锐的问题。

“耳朵经济”不规范 千宗版权案缠身

作为典型的内容提供平台,版权问题也是困扰在线音频行业的难点之一。

在PGC领域,喜马拉雅占据着知识付费、名人变现、IP有声读物三大类别。而在版权方面,这是喜马拉雅最头疼的问题,导致其版权官司缠身。

企查查数据显示,喜马拉雅牵涉司法案件1982宗,被告1434宗,主要集中于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著作权纠纷等,二者合计超过千宗。

2019年底,喜马拉雅推出了《三体》广播剧的第一季,据说耗资达千万级(一般几十万、几百万的广播剧已是大制作),对喜马拉雅这样盈利较为困难的平台着实有些螳臂当车。

另一方面,在行业监管规范上,部分平台内容监管不完善等问题往往导致盗版侵权现象频发。

早在2014年,喜马拉雅就曾因未经授权在自身平台上发布由小说《斗罗大陆》改编的有声读物,被版权方起点中文网及经营者玄霆娱乐诉至法庭。2018年还曾有过曾鹏宇“手撕”喜马拉雅风波。如今版权问题成为了喜马拉雅的“阿喀琉斯之踵”。

实际上,在线音频比短视频更加依赖流量,对高粘性用户的需要和较低的门槛使其居于极大的不稳定地位,用户来的快去的快,而真正能够留住用户的才是优秀的平台。

这样一来,缺乏优质的内容,付费率提不上来,平台上永远熙熙攘攘,却鲜少有稳定的老用户,在线音频似乎陷入了一个死循环。

巨头齐聚 赛道拥挤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喜马拉雅FM、荔枝FM、蜻蜓FM等在线音频平台纷纷造节狂欢,而字节、网易、腾讯等视听领域玩家已悄然入场。

2020年9月,网易云音乐正式上线全新内容版块“声之剧场”,主打年轻IP改编的广播剧与有声书,加码发力长音频赛道;在短视频领域割据的字节跳动和快手,也虎视眈眈,将手伸向长音频,推出了番茄畅听和皮艇,其中番茄畅听可以直接使用番茄小说的版权库,解决了版权纠纷方面的问题。同时,2020年第四季度QQ音乐的长音频用户已达9206万人,超过喜马拉雅的独立APP。

当前,音频赛道面临的挑战不小。在5G应用的预期下,视频行业的增长潜力被广泛认可。相较于短视频,音频赛道较窄,拓宽又难以做大做细,成本高而利润小,原地不动又会被日渐升级的消费市场淘汰,属实是进退两难。

在新老玩家的前后夹击下,如何在其中脱颖而出,将是喜马拉雅面对的一大挑战。

新故事难让资本买单

为了摆脱目前困境,也为了能给资本市场讲一个更有前景的故事,喜马拉雅积极探索新的盈利增长点,拓展业务版图。

在喜马拉雅创始人余建军看来, 在5G、AI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智能硬件和车联网的网络音频服务模式在不断拓展,“听”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渗透生活各场景。文化产业与人类的精神需求息息相关,随着大众对于优质内容需求日渐提升、知识付费观念普及以及5G等新兴技术的兴起,未来“耳朵经济”有望得到进一步激发。

不过,目前来看,喜马拉雅的新故事讲的并不成功。

早在2019年前后,喜马拉雅就提出要构建音频生态圈:在上游引入独家版权,在中游以大数据分析进行智能推荐,在下游以硬件“小雅“智能音箱和“喜马拉雅inside”开放平台,构建全新的业态模式。

首先是音频与社交的结合,开启了音频赛道商业化的新玩法。

喜马拉雅邀请了许多大热的电视节目、脱口秀节目等进行合作,保持主播和DJ与其粉丝间互动,提高粉丝参与度,实现了评论分享社交等功能。

另外,喜马拉雅也在智能音箱、汽车、智能穿戴设备方面积极布局。

目前来看,这些布局并未有显著的成效,一方面喜马拉雅仍然上千宗版权官司缠身,另一方面,目前的智能音箱是百度(小度)、阿里(天猫精灵)、小米(小爱音箱)的天下,小雅音箱难望其项背,丝毫无存在感。

无论如何,这个时间节点,喜马拉雅若能成功IPO,无论是对其自身还是对投资人以及对行业都是好事一件,不过若想要资本买单,余建军还需要画新的饼,构建新的“耳朵经济”版图。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