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金融or科技,哪个才是蚂蚁的内核?

2020/11/2 23:59:00


文 | 周天财经

周天财经 原创出品

没有太多意外,上市在即的蚂蚁打破了一连串记录。

蚂蚁 H 股认购人数超过 155 万人,招股冻结资金约 1.3 万亿港元,均刷新了香港新股招股记录,蚂蚁 A 股有效申购户数 515.6 万户,有效认购股数 2769 亿股,按照发行价 68.8 元人民币计算,认购金额高达 19.05 万亿,同样刷新了 A 股记录。

蚂蚁上市不但是最近几年来全球规模最大的 IPO 项目,也注定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里程碑事件,在未来被人们反复提及。

与此同时,市场对于蚂蚁的关注程度也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尽管蚂蚁旗下拥有多款国民级产品,人们每天都在使用,但在上市这样一个节点,市场仍然需要对这家公司做一个全方位的审视。

蚂蚁是金融公司还是科技公司,便是其中一个焦点议题。

有声音认为,蚂蚁靠放贷作为利润重要来源,仍然需要被放入金融公司的框架下,但细想之下却有所不妥,谷歌广告收入超过了八成,但仍然被公认为是一家非常出色的科技公司,而不是广告公司。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金融公司还是科技公司,并不是非此即彼的相斥属性,我们这里所讨论的,是当一家公司放在市场里面被审视时,在赛道划分时的那个「最大公约数」应该是什么。

蚂蚁有没有金融属性?当然有。

但从根本上来说,蚂蚁的根本禀赋,还是科技。

01 什么是科技公司?

在讨论蚂蚁的具体问题之前,不妨首先搞清楚什么是科技公司。

实际上,在去年共享办公企业 WeWork 筹备上市时,业内就对一家公司是否是「科技公司」(Tech Company)有过许多讨论。

WeWork 将自己定义为一家科技企业,资本市场也一度对这家公司寄予厚望,但结果是在经历了一系列风波后,WeWork 不但估值骤降,上市计划也最终流产,其中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市场普遍认为,WeWork 更像是一个扮演「二房东」角色的商业地产企业,而不是科技公司。


硅谷知名分析师 Ben Thompson 特别撰写了一篇文章,用来阐述他对于科技公司的观点,文中提到了几个判断重点,「通过软件创造出一个生态系统」、「软件的边际成本趋近于零」、「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改善」、「近乎无限的规模扩展」、「交易成本趋近于零」。

同期,哈佛商业评论也刊发了文章,认为一家成功的现代科技企业应该能够可以「改变整个行业」(transform whole industries),并以极快的速度扩大规模和业务范围。同时这类企业应当具备以下五个特征中的大部分:变动成本低、资本投资较低、拥有大量数据、网络效应强、进入其他领域的成本低。

总的来说,科技公司作为一个商业概念,没有必要(也没有办法)对其进行数学化的严格定义,但我们已经有足够多的指标和特征,对一家公司是不是科技公司做出判断。

而在上面提到的业内总结基础上,判断一家公司是否是真正的科技公司,同时还应该看这样几个关键指标:

资金是否主要投向了科技,收入是否主要来源于科技,员工是否主要分布在科技部门,是否对推动所在领域的尖端技术水平做出了贡献。

当把这些标尺套用在蚂蚁身上时,不难发现,蚂蚁是一家非常典型的科技公司。

根据蚂蚁招股书,2019 年蚂蚁集团技术研发投入达到 109 亿元,在费用类中占比最大,而根据其照顾文件,A 股和 H 股拟募资额的 40% 都会被投向创新以及技术研发。

而在 2019 年和 2020 上半年,蚂蚁集团的科技收入占比超过 60%,其余的 40% 移动支付收入也完全是依赖于科技支撑。可以说,蚂蚁集团的收入结构不是金融业的利差或者投资收入,而主要是技术服务费。

与此同时,蚂蚁研发人员的最新占比统计高达 64%,其在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和安全技术等方面拥有的全球专利超过了 2 万件,像金融云平台 SOFA stack 以及数据库 OceanBase 等技术,均处在世界领先水平。


可以说,收入的主要来源、收入的主要去向,都是在技术能力上。

更直接一点来说,根据蚂蚁披露的资金链路,在其共计 2.1 万亿信贷规模之中,其中 98% 的资金来自合作银行和发行 ABS,而非蚂蚁的自有资金,作为一个撮合交易的平台,蚂蚁不是向用户收费或者收取利息,而是向其合作的金融机构收取技术服务费,这和吸储放贷的金融机构,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02 一流的科技公司,解决社会问题

正如上面所分析的,我想对于蚂蚁是一家科技公司的判断并不存在争议,但其实「金融」也好、「科技」也罢,这些都是我们基于现有语言对一家公司的定性判断。

这种判断的出发点,来自于人类需要依靠分类来理解事物,而在「定性」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对主要特征的提取,和对旁枝末节的模糊处理。

但真实的商业世界是复杂的、充满灰度的,我们真正需要警觉的,恰恰是不要被一个先入为主的词语观念所制约,让思维被词汇给限制住。

回到本质才是题中之义。

正如 Ben Thompson 在他的文章中所提到的,从广义上来说,「技术」是一个很古老的词汇,技术能够帮助人们更高效地生产东西,并且推动着人类进步。

从这个角度出发,Thompson 认为,所有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企业,或多或少都是一家「科技公司」。

尽管今天语境下的科技公司,更多是限定在高新技术领域,但本质却并无不同——科技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产生的,科技公司所能解决的问题越普遍、越尖锐,那么它的成长空间也就越大,商业价值也越能得到凸显。

谷歌用技术解决的,是人与信息之间连接的问题,一个渺小的个体,能够去连接近乎无限的信息,亚马逊是在解决人与物品之间的问题,而马斯克的特斯拉,尽管贴着电动车的标签,但所有车主都必选的 Auto Pilot 才是灵魂所在。

而对于蚂蚁来说,则是在用技术来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问题。解决了信任问题之后,金融业务只是一种能力「溢出」。

在支付宝诞生之前,电商上的买家和卖家由于缺乏信任机制,因此许多交易无法顺利完成,而支付宝依靠担保交易的创新,扫除了这个障碍,让两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也能够放心的在网上完成钱货交易。

快捷支付的出发点,则是因为当时支付宝团队发现,支付成功率迟迟上不去的原因,就在于付款环节操作复杂,用户总是先要跳到银行的网银界面去操作,需要浏览器支持,有时还需要插入银行派发的 U 盾。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支付宝决定一家一家银行去谈,并且在打通系统、提高支付稳定性的过程中做了很多工程努力,快捷支付也很快被用户所接受。这其实,也是在让银行、用户和平台之间建立更多的信任。

还有网商银行基于创新技术推出的「310」贷款模式,让以前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的小微商家,也能够简单、迅速地获得周转资金,余额宝将基金的购买门槛和方便程度都做了大幅创新,解决了老百姓担心存款贬值,却又害怕理财风险的问题,一经推出就成为了国民级产品。

我们会发现,蚂蚁一直所做的,都是在用创新科技,去解决商业交易中的种种信任问题,有意思的是,蚂蚁在招股书中也写到,「信任是所有商业活动最重要的基石,也是我们最重要的资产」。

归根结底,像 FANG 等科技企业之所以这么「值钱」,是因为通过科技手段,能够解决以往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市场会给到蚂蚁四五十倍的市盈率估值。

国民级应用的地位,并非靠利息堆起来的,否则中国活跃用户数量最多的几个国民级 APP 当中应该包含工商银行等大银行。其实,国民级应用的地位,是全社会一步步的数字化所累积起来的。

举一个小小的例子,水电燃气费项目,在蚂蚁集团内部是非常不产生利润的场景,也涉及到一些传统公共事业部门的数字化改造,难度不小,比如智能水电表和远程抄表,然而却能让用户便利缴费,免去了线下缴费的低效,实质上也减少了水电部门「催款难」问题。我们看得到的,是随手付款的便捷,看不到的是蚂蚁科技能力「外溢」在加速整个中国商业社会后台的数字化。

科技能力解决社会问题才是这家公司的骨相,而科技能力带来的利润,是一种能力「外溢」,是能被外界看到的「皮相」,不应该被当作一家公司的全部。通俗说,只有解决了社会问题,才能「顺手就把钱赚了」,而这些利润并未被用于挥霍,而是被用往技术无人区的深处迈进。

好的技术解决社会问题,产生利润后能够招揽尖端人才,从而树立更强的技术壁垒,而这种技术壁垒进一步能突破更多的用户痛点,实现了正向循环,这才是蚂蚁被市场给予高定价高估值的真实原因。

纠结于蚂蚁姓「金」还是姓「赛」并不重要,决定蚂蚁未来成长空间的根本所在,不是金融业务有多赚钱,也不是它又搞出了多少「黑科技」,而是蚂蚁能否一直去攻克「难啃的山头」,能否像以往那样切实的解决社会问题。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