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戴森造假被抓不委屈,国外水果成榜样

2019/1/4 20:37:00

2018年12月14日,上海公安机关成功破获了一起假冒戴森电吹风的案件。抓获36名主要犯罪嫌疑犯,捣毁了两处生产窝点,缴获了近400台假冒品牌成品吹风机,1500多台半成品。


这是全球首例假冒戴森案件。

2018年初,犯罪嫌疑人在广东成立了DMSA公司,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对戴森电吹风拆卸分析,雇大量工人,研究生产线,成立采购部、组成生产部、建立仓储部,以正常的业务贸易打掩护,进行造假活动。

该团伙生产的假冒戴森批发价仅为120元一台,而且肉眼难辨真假。假冒戴森会在各类网站平台上以专柜打折的方式售卖,售至广东、上海、江苏、福建等地。

产品销量很高,仅2018年一年,该团伙的制售假金额就高达1000多万。

中国造假一直屡禁不止,尤其是电子产品,制造成本低廉,利润丰厚。

2009年两会期间,时任深圳市市长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还曾提出过要“规范引导‘山寨’产品提升品牌,转型升级,走模仿开发创新的路径”。一度引发争议。

最后在公布出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山寨”一词被换成“初级创新产品”。“走模仿开发创新路径”被改成了“提升品牌,自主研发”。

在中国,侵权伪造早就不得人心。

但是,随着电商的崛起,网络市场监管的缺失,伪劣产品变得愈发猖狂。


2017年,央视曝光了中国电商集体售卖假货的事件,报道中几乎包含了中国所有的知名电商。

假冒产品先由福建等地的厂家制造,然后精心打包。售卖商家联系中国五大快递公司伪造假冒产品的境外物流单,让从未出过国的假货成为国外名牌产品,出现在各大电商平台。

除此之外,代购也是造假的重灾区。

今年1月1日,中国正式实施了《电商法》,微商、代购、网络直播等不再是法外之地了,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如果违规了,商家将会得到最高200万元额度以内的罚款

电商平台中的刷单、炒信誉度、删差评等混乱现象会得到有效改善。但是根治造假还需要监管部门的实际行动。

今年1月3日,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了进口水果造假的新闻,越南金橘、南非火参果、日本一腾蜜瓜等名字稀奇、卖相不错的水果,实则是挂羊头卖狗肉,都中国生产的,根本没有出过国却卖成了进口水果。


尤其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明确规定了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也有相关伪造产品产地罚款的规定。

进口水果造假的行为为何会光明正大的出现在超市和水果专卖店,并形成了利益链条。

难道法律只是一纸空文?

中国想要规整电商,需要的不仅仅是一部法律,更需要相关部门的实际行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