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边境线上的粮食保卫战

2021/8/14 0:46:00

边境线上的粮食保卫战


文 | 白雪

周天财经 原创出品


西南边陲,有一座背靠澜沧江,接壤缅甸的边陲傣族县城,名为勐海,在傣语里意为「勇敢者」。


边陲,少数民族,当这些词汇组合在一起,就很容易给人留下「不毛之地」的印象,似乎在这里生活确实需要一些「勇气」。


但实际上,勐海肥沃的土地、年平均温度 18.9 摄氏度的自然环境,让这里成为了一个隐秘的滇南粮仓。


不为人知的是,勐海既是普洱茶和千年古茶树之乡,同时也是亚洲稻米的起源地。


日本学者渡部忠世在《稻米之路》中,就曾经认为稻米起源于中国云南、印度阿萨姆到尼泊尔这片狭长的地带,而西双版纳带种植水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年以前。


在这片边陲土地上,种植稻谷已是延续千年的传统,因此以前农忙时,最常看到身着傣锦的妇女们在水稻田里一字排开,弯腰收着低垂的水稻。这一景象,与田间地头的芭蕉树交相呼应。


每当盛夏突遇暴雨时,农民们便躲进农田旁支起的小棚子,顺势排开颇具特色的傣族小圆凳,一齐等着暴雨过后再下地。有时野生秧鸡在田里转悠,就有动作敏捷的村民一把抓来,放进小棚子上悬挂的网兜里。


按当地人的话来说:「这是一片插根筷子都能长出森林的土地」。但即便在这片草木丰盛的肥沃之地上,农业生产却是并不总是轻松且顺利的。


01


提到勐海农业的过去与现在,曼香云天公司的年轻人李建勋深有感触。


三年前,他所在的云天化集团将曼香云天农场项目落在了勐海,从此李建勋总会开着那辆老款黑色帕萨特出没在田间地头。


李建勋对农业充满热情,7 年前这位楚雄青年从北京一所名校毕业后便回到家乡云南干农业,这 7 年,他思考最多的问题便是「如何能打造出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


创新企业助推油柑出圈的历程被李建勋看在眼里,「数桃数李,数唔到油柑做果子」,油柑本是潮汕地区名不经传的小众水果,在奈雪的茶、喜茶等新消费品牌推出了系列玉油柑产品,油柑成为茶饮「头牌」。


「在我们这里,油柑也叫滇橄榄,然而卖得并不好」,李建勋的思索反映了一个现实:云南的本土产品长期走不出去、卖不出好价格,长期困扰着这里的农人。


发愁的还有曾担任勐海县曼根村书记的岩温来,直觉告诉他,出路就在于要告别单兵作战的小农模式了。于是,只要遇到能发展村里农业的招商引资项目,他总是第一个去县里争取。


岩温来总是穿着蓝色防晒衣,头戴着一顶渔夫帽,曼香云天的项目就是他作为代表去跟企业谈下来的。

边境线上的粮食保卫战


勐海县曼根村原村支书岩温来


原来,曼根村的农民们各自为战,各干各的,产品缺乏标准化,品质也上不去,经济效益自然也提不上去,更谈不上形成品牌,行销全国。过去数年间,岩温来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年轻村民抛荒土地,扛着大包小包去城里打工。


所以,当岩温来听到有家国企被勐海县招商引资进来时,他的眼睛亮了。「我是代表村里第一个抢着去跟企业谈的。」岩温来坐在小棚子的板凳上,兴奋地与我们侃侃而谈。


岩温来口中的国企就是试图用新技术打造现代农业的云天化国有综合产业集团,而曼香云天是其在勐海地区最为重要的现代农业项目。简单来说,曼香云天就是一个规模化、产业化和科技化的农业生产公司。


云天化想在勐海建设一个大型傣王稻种植和加工基地,岩温来一听很兴奋,代表曼根村和云天化谈妥了,但现代化农业需要规模,这就牵扯着农户土地的整合,他只能挨家挨户去找村民一个个地做说服工作,让他们把碎片化的土地流转出来,连成一片。


「我当时也去他家谈了,噶是?」岩温来操着傣语,将眼光投向了在场的一位村民岩温章。日常在田间地头劳作,使 38 岁的岩温章晒出了黝黑肤色,岩温来一来找他,两人就达成了共识。

边境线上的粮食保卫战


曼根村村民岩温章


原因很简单,在村子里有无数像岩温章这样的世代农民之家,祖祖辈辈便在勐海的土地上辛勤劳作,把自己所有的时间都奉献给了稻田,从早到晚,从年头到年尾,一刻不得闲。


但这样的努力,并没有换来最理想的结果:抗灾能力差,品质良莠不齐,卖不出价格是常态,多数村民和忧心忡忡的老村支书都急切地想改变数千年来「靠天吃饭」的状态。


不过,情况有了转机。当这群村民们在田边的小棚子里谈起往事之时,不远处稻田里的大型收割机响起了轰鸣声,对此老书记颇为自豪地介绍起来:「现在跟以前不一样了,这些机器收割起来很快,你们要是再晚来两天,稻子就要被收光啦。」


是什么让这里的农业生产面貌一新?


秘密被眼前的景象揭开:田地里运转的收割机正在高速轰鸣,一旁的京东监测仪虽然静默却在全天候运转,依靠太阳能提供的电力,实时检测着土壤、水质、病害和农作物的营养状态。


很难将这群淳朴的农民与他们身后高度现代化的农业联系起来,但变化就悄然间发生了。


02


几年前,有志于现代化绿色产业的云天化和勐海县政府签约了勐海香米项目,一口气与农户签署了千余亩水稻种植田,把村民们手中土地集中起来建成了勐海香米种植基地,之后开始往原始的土地上引入科技设备,并启动了品牌经营和电商平台的搭建,一手抓傣王稻的品质提升,一手抓傣王稻的品牌塑造。


这两件事,都进入了京东的能力范围。


与平台企业不同,京东是一家同时具备实体企业基因和属性、拥有数字技术和能力的新型实体企业,能够深度理解和融入实体运营,有丰富的数字技术场景化应用,并全面开放自身能力,通过大量扎实的实践经验,已成为很多领域数字化升级的表率。


于是,京东和云天化一拍即合,勐海的「曼香云天京东农场」就在这块遥远的边地诞生了。

边境线上的粮食保卫战


联手之后,技术开始入场。京东凭借生态优势,为曼香云天的拳头产品—傣王稻提供全链条的保驾护航。


在生产阶段,京东农场实现了种植过程可视化溯源体系,具体来说,在农场内京东打造了一套物联网环境检测系统,无论气象、土壤、虫情、苗情都能通过京东物联网技术得到可视化呈现,并实现 24 小时全天候监控。


我们在曼香云天基地的大屏幕上,能够清晰地看见水稻的长势和周边环境状况。


「我们在基地里放了很多传感器,就是为了通过数据做到及时监测、及时预防。」曼香云天京东农场负责人李剑兴介绍道,对于水稻而言,湿度过大水分过多会滋生病害,而及时的监测,能提前做好预防工作,提升抗灾能力。同时,土壤里的传感器能监测营养成分,便于更精准地调整化肥配比,减少化肥浪费。


这样的技术组合拳,不仅减少了劳动力消耗,提升了自动化程度,让生产效率大增,还通过数据来指导种植,让「傣王稻种得一年比一年好」。据预测,今年京东农场有机稻米收储量有望超过 485 吨。


当稻米离开田间地头,到了运输阶段,依靠京东高效的物流网和生鲜配送体系,不仅降低了物流时效及费用,还最大程度减少了路途中的损耗。


也就是说,一包傣王稻从用户点击下单开始算起,基本只需要 24 小时就能送到用户家中,这些大米的坏件损耗率也被降到了 0.5% 左右。


云南的农产品走出去,不仅仅需要物流,更需要农产品本身成为品牌,这并非易事,需要的是一个完备生态系统的支持。


因此,通过京东的科技来提升傣王稻品质是第一步,在品牌和销售层面上,傣王稻能通过京东旗舰店直连消费者,再加上京东在全国拥有的七鲜超市等线下实体店铺,此时,京东作为实体企业的线下线下融合优势,就成了傣王稻品牌塑造的抓手。


目前,傣王稻系列产品在京东平台上销售激增 10 倍,并且以每个月 120% 的增长速度在成长,半年销售额超 100 万。


建立品牌和消费者信任,不仅仅是接入销售平台那么简单的一件事。


京东农场在背后还做了许多事,比如,确保农产品生产链条的全透明,简单来说就是「要让消费者看得见」。因此,曼香云天京东农场出品的傣王稻、版纳糯玉米都有属于自己的可溯源码,其实也就是相当于农产品的身份证,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后,就能看到农产品种植的自然环境、种植信息、生产加工、储存出库全程。

边境线上的粮食保卫战


京东农场的建立,受益的不止是消费者,还有曼根村的村民。


自从京东农场在勐海搞起来以后,岩温章从承担一切自然风险的农民,变成了领工资的农业产业工人,「种植、收割,订单由公司托管,相当于我们要操心得少了,还能获得土地流转的收益」,岩温章说道。


这样以来,拥有 20 多亩地的岩温章,不仅每年增收了几万块钱。精力和时间还从农田里被解放了出来,有了更多闲暇去照顾家庭、开展副业,我们去到岩温章家里时,小院里花草虫鱼都打理得非常好,岩温章在一边还能慢吞吞地饮茶抽烟。


像岩温章这样挣双份钱(工资 + 土地流转收益)的村民,在村里变得越来越多,曾经流失的农村劳动力,也都纷纷回到了村里,回到了粮食安全保卫战的战场上。


03


要实现共同富裕,需要让农民富裕起来;而要实现大国崛起,也需要让农业兴旺起来。


出路就在农业的规模化、高效化和品牌化上,京东农场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农业崛起的一种可能路径。


「其实种蓝莓这种经济作物比种粮食赚钱多了,但是粮食事关国家安全,不能没人做,我们还是要坚持,唯有把品质做起来、把品牌做出来,进而把价格做上去,才能留住农民继续耕种,才能让粮食生产实现长效保证」,李剑兴一语道破玄机。


可见,粮食安全的保证,靠的是深入农业的科技变革,而在其中,我们能够看到,京东这类科技公司的角色日益凸显,从技术下沉、提升品质,到塑造品牌,这种全产业链的「科技陪跑」,都让京东的新型实体企业发展经验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边境线上的粮食保卫战


可以说,农业,是实体经济里最「实」的部分。


而以曼香云天为代表的京东农场,仅仅是这场农业升级的一小步,如果将京东助力农业历程横线拉伸来看,早在去年 10 月,京东就提出了「奔富计划」——以京东数智化社会供应链为基础,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打通农村全产业链条,发展数智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具体来说,在农产品上行存在的物流问题上,京东一方面联合地方政府与行业力量,在产地源头建设仓库、分拣中心、配送中心来畅通农产品运输链条,另一方面也匹配了京东生态的营销资源,一站式对接京东体系内部及外部生态的销售通路。


与此同时,京东也在扶持优质农产品打出「质量牌」,促进农产品优质优价的正向激励机制建立起来。曾经的傣王稻生长在边境线上的热带湿润区,颗粒饱满,晶莹如玉,却只被当地人知晓,现在,随着京东从消费端提升优质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品牌影响力,傣王稻也有了媲美普洱茶的可能性。

边境线上的粮食保卫战


这样的「以实助实」,形成消费升级与农业现代化之间「质量越高 - 消费者越满意 - 农户收益越高 - 改善生产 - 提供更多高质量农产品」的正向循环,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


从勐海的这片科技试验田的实践来看,京东「奔富计划」要在三年内带动农村实现 10000 亿产值的计划,不会是一句虚言。


04


无论是下到一线开农场,还是大力引入硬核科技,都意味着京东这家科技公司在「以实助实」的路上越走越深。


此刻,在这场农业数字化的升级里,西南边境线上的勐海又变得安静起来,一场夏日的暴雨倾盆之后,穿着凉拖的傣族村民们拉着板凳围坐在一起抽烟、闲聊,在他们的言语中,透漏着一种轻松、愉悦,他们不再焦急地等待暴雨停下、不再担心天气影响稻谷收割,甚至不用频繁地踏进泥泞的土地。


「以前没有机械化收割,必须喊人来帮忙,请村民们吃饭还要喝酒,大家常常喝得酩酊大醉,耽误不少事儿,现在一个电话就安排,机器就开进来了,2000 亩地 6 个人管都不是问题」,谈起这些,李剑兴颇有些自豪。


就是在这个偏远边境线乡村里,变化已然正在发生,对于岩温章来说,农民不再是沉甸甸的身份和不得不做的义务与负担,在科技的帮助下,农民成为了一种自由选择的职业和权利。


岩温章的故事还未讲完,而中国农业的科技之路,也还在继续,尽管长路漫漫,仍然有人在边疆点灯前行。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