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拼多多不敢降速

2021/7/30 16:24:00

互联网公司似乎正在集体告别加班文化。

 

在腾讯强制6点下班之后,快手、字节跳动等公司也相继宣布取消大小周。快手在内部邮件中更是提到,“真诚希望,每一个快手人都能真正做到快手工作,快乐生活”。

 

在火热的社区团购赛道,多多买菜,美团优选、橙心优选也曾陆续启动大小周。近期,美团优选内部低调宣布取消大小周,恢复至正常工作时间。

 

犹记得今年年初,拼多多一位22岁女员工的猝然离世,将外界对于互联网加班文化的不满推到极致。时至今日,风暴源头的拼多多对于这股潮流,还没有做出任何反应。

 

1、蒙眼狂奔

 

几家头部互联网公司陆续取消加班和大小周,似乎标志着高速运转的中国互联网,终于开始“降速”。同时,巨头们似乎也终于意识到,高强度劳动带来的收益,正变得越来越少。

 

曾经,996与大小周是互联网公司与员工的“双赢”选择。对员工来说,高强度、快节奏意味着高收入、高回报;对公司来说,高强度工作状态的员工,使之在极短时间内孵化了一个又一个成功的产品,一次又一次地创造新的增长曲线。

 

从宏观角度看,996是每个处于高速成长阶段的经济体都会遇到的一个现象。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就是超级奋斗、全力拼搏、大干快上,支撑企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这种情况下公司一旦“降速”,便意味着失去市场,甚至失败。

 

如今,随着互联网增长曲线趋于平缓,多数行业的增长红利消失,高强度的工作和回报已不成正比。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于泽认为,大小周等加班制度开始取消,一方面体现了员工的劳动权益得到了更好保护,另一方面也有互联网企业考虑用工成本的因素。

 

显然,拼多多并不愿以“降速”为代价,回到正常轨道,继续蒙眼狂奔。

 

2、三重焦虑

 

没人会怀疑拼多多洞察风向的能力。在外界普遍认为中国电商市场格局已定时,拼多多敏锐抓住下沉市场空间,仅用3年时间,便登陆纳斯达克。2020年6月,拼多多创始人黄铮,更是以454亿美元的身家超越马云,成为中国第二大富豪。

 

这样一家公司选择逆势而行,恐怕不是不愿改变,而是难以掉头。从业务层面分析,至少有三重焦虑,逼迫拼多多不得不延续此前的“疯狂”。

 

首先,拼多多面临的电商之争远未结束。如今的拼多多看似在京东、阿里之间杀出重围,占据一席之地。然而京东旗下京喜、淘宝旗下淘宝特价版,都在与其争夺下沉市场。

 

今年5月,淘宝特价版宣布品牌升级,正式更名为淘特,并拿出10亿上线官方补贴频道;同月,京喜电商也上线“京喜官方直营”,称将通过官方优选、直采低价、24小时发货、免费退货等服务优化购物体验。

 

面对新老对手的夹击,拼多多的护城河也没有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7月14日,华尔街日报消息称,阿里巴巴和腾讯考虑相互开放生态系统。阿里可能将微信支付引入淘宝和天猫;而腾讯将允许阿里电商信息在微信分享,或者允许微信用户通过小程序使用阿里的一些服务。消息爆出后,当日拼多多股价一度下跌近6%,最终收盘跌幅2.79%。

 

被丧失流量优势的担忧笼罩的拼多多,不得不焦虑。

 

拼多多的第二重焦虑,是对补贴打法的路径依赖。2019年,为同京东、天猫抢夺一二线城市用户,拼多多正式启动“百亿补贴”战略。补贴助推下,当年6月,拼多多一二线城市用户的GMV占比就从年初的37%,提升至48%。

 

此后拼多多便走上依靠补贴维持用户规模和拉新的道路,这一打法也充分地运用在多多买菜业务。财报显示,拼多多今年一季度用于销售与市场推广费用为129.97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78%。与之相应的,是网络上到处可见的拼多多拉新补贴100元,以及9块9的商品广告。

 

长此以往,随着用户数量见顶,拼多多唯有持续付出更高的成本,才能维持住现有的用户规模。这显然并非长久之计。

 

事实上,拼多多和黄峥早已意识到补贴模式的问题,一直在不断寻找新的增长点,2020年重点发力的多多买菜便是其中代表。然而正是多多买菜,造就了拼多多的第三重焦虑。

 

黄峥曾表示,多多买菜是投入重点,也是内部员工的试金石。拼多多显然是抱着毕其功于一役的心态进军这一业务,甚至强制部分员工转岗到多多买菜。

 

今年7月,老牌社区团购平台同程生活宣布破产,多多买菜员工迫不及待进入供应商们的讨债微信群中,招募供应商。如此动作,或多或少折射出拼多多内心的急躁。

 

然而,社区团购注定是一场马拉松式的比拼,不管是老牌的兴盛优选,还是新入局的美团优选,MMC都有着各自的优势与实力。拼多多速战速决的打算,恐怕终将落空。

 

3、人才隐忧

 

人才也是拼多多的焦虑来源之一。与阿里、腾讯、美团等公司相比,拼多多的员工数量一直偏低。据媒体报道,阿里巴巴的员工总数接近12万,腾讯员工总数在7万左右,美团2020年员工数达6.9万,而同期的拼多多,员工总数不超过7000。

 

不到7000员工支撑起一家上千亿美元的公司,拼多多员工的压力可想而知,脉脉上关于拼多多加班的吐槽已屡见不鲜。与此同时,美团宣布计划在2021年新招6万员工,阿里称将启动大规模校招,然而,拼多多也并未计划开启大规模招聘。

 

 

2018年7月,公司上市后不久,黄峥在题为《坚持本分,即使是恶意的攻击,也要善意的解读》的全体员工信中宣布,所有员工期权锁定三年,继续埋头苦干。他对内将其解释为,拼多多三年超京东、十年战阿里,第一阶段征程还没走完。事实上,这一举动最大的好处是避免期权解禁带来的骨干流失、信息泄露等问题。如今,随着3年锁定期慢,核心老员工的套现离职潮可能到来。

 

除了数量与质量上的隐忧,拼多多在文化上,也没有建立起一套让员工产生归属感的体系。不同于马云缔造的风格鲜明且看重价值观的阿里文化,拼多多的企业文化向来偏重实用主义。

 

据《财经》报道,拼多多中层项目组多实行轮岗制度,以此避免抱团,也避免更多的信息沉淀。拼多多曾在2019年财报中提及,公司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管和关键员工的持续服务,公司会继续致力为员工提供更佳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公司与员工保持着良好的工作关系,没有经历过任何重大的劳资纠纷。

 

而随着年初的猝死事件以及后续舆论风暴,超高工作强度下的高工资还能换来员工的多少归属感,恐怕要打一个问号。

 

如今的拼多多似乎陷入某种循环,对业务和人才的焦虑越深,对增长的期盼就越强,而越渴望增长,对员工甚至产业链上下游的压榨便越严重。

 

狂飙猛进二十年后,互联网企业似乎正在尝试放缓脚步,寻找一种更长期、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但对如今拼多多而言,这样的尝试或许还太过奢侈,在重重焦虑之下,只能继续加速狂奔,不管终点为何。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