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双重主要上市获批,小鹏汽车能否获得资本与市场双赢?

2021/6/25 23:02:00

文/济止

编辑/大风

文中图片/图源网络


距离美国上市不到一年,小鹏汽车又有了大动作。6月24日,据港交所官网显示,小鹏汽车已通过港交所聆讯,将冲刺港交所智能电动车第一股,同时,小鹏汽车也将成为今年首个美国、香港两地双重主要上市中概股。


一旦上市成功,短期内并不追求毛利的小鹏汽车希望将筹集到的资金更多的用在自动驾驶、智能操作系统等科技创新的研发上。


同时,在国家政策推动下,以及众多科技巨头的入局,智能汽车即将进入快速增长期,小鹏汽车的成功上市,或将成为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事件。


将成为首个新势力港股


据外媒报道,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公司小鹏汽车国际配售部分已录得足额认购。据富途数据显示,小鹏汽车公开发售暂募资9.97亿港元,超购0.3倍。


6月25日,小鹏汽车发布公告称,公司于6月25日至6月30日招股;拟全球发售8500万股股份,其中香港发售股份425万股,国际发售股份8075万股,另有15%超额配股权;每股发行价不超过180港元,每手买卖单位100股,入场费约18181.39港元;预期股份将于7月7日于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据港交所消息显示,摩根大通和美银为此次联席保荐人,这些投行曾在去年8月帮助小鹏汽车完成赴美上市事宜。


2020年8月,小鹏汽车以15美元/股的发行价在美国上市,其首日开盘价为23.1美元,较发行价上涨幅度超过55%。上市之初,小鹏汽车将目标定为成为一家千亿美元市值的公司,其股价也确实按照该公司的预期发展,2020年11月底,小鹏汽车一度涨至74美元。

此次据港交所的规定,公司赴港二次上市需要满足一些“硬性”要求。首先,公司所处行业要求是创新产业;其次,公司必须在另一家符合条件的交易所至少有两年的良好监管合规记录;第三,市值至少超过400亿港元,或者市值超过100亿港元且收入超过10亿港元。


对于赴美上市还不到一年的小鹏汽车而言,此次香港上市属于双重主要上市行为,为此该公司需要受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SFC)的共同监管。据悉,双重主要上市是比二次上市更严格的上市过程,在二次上市中,第一上市地点的监管机构拥有主要监管权。


截止目前,已有包括京东、网易等10多家中概股在香港二次上市。在造车方面,此前也曾出现过小鹏、蔚来、理想国内三大造车新势力在香港上市的传闻。


今年3月,路透社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蔚来已联系瑞士信贷和摩根士丹利,将在港股发行股票,未来还将筹划登陆A股市场。而理想则与高盛和瑞银进行合作,预计在今年第三季度完成香港上市,募资10亿-20亿美元。同时,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曾表示,理想不介意任何一种方式的融资,包括二级市场、银行贷款和发债等。


此次小鹏汽车率先通过港交所聆讯,无疑跑在了其他两家造车新势力的前面。


艾媒咨询CEO张毅告诉锌财经,在香港上市,可以分摊美国资本市场尤其是二级市场不确定性的风险;同时,双重主要上市对企业融资会有很大的帮助,而双市场可以直接提升小鹏汽车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有助于扩大品牌营销。

加大研发投入打好“科技创新牌”


企业上市,无疑可以筹集到更多的资金。而资金的用法,才是真正可以影响到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有消息称,此次小鹏汽车融资规模最多为20亿美元。对此,该公司不予置评。但据其招股书显示,将所得款项净额中约45%用于拓展公司的产品组合及开发更先进的技术;所得款项净额中约35%用于通过提升公司的品牌认知度,借助全渠道营销策略获取客户,以及在国内及国际上增加销售及服务接触点,来加速公司的业务扩张;所得款项净额中约10%用于提升生产能力,包括扩大产能、升级生产设施和开发生产技术;所得款项净额中约10%用于一般公司用途,包括用作运营资金。


从中可见,研发已成为小鹏汽车战略布局的重中之重。事实上,作为一家技术驱动型公司,小鹏汽车已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自主研发技术,希望凭借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推动公司的快速发展,乃至推动智能电动汽车转型。

据小鹏汽车此前发布的财报显示,在2018-2020年,小鹏汽车营收分别为970万元、23.21亿元和58.44亿元。今年第一季度,其营收29.5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16.1%。


研发开支方面,在2018年-2020年及今年第一季度,小鹏汽车研发开支分别为10.51亿元、20.70亿元、17.26亿元及5.35亿元。在2019年、2020年及今年第一季度,研发开支分别占总收入的89.2%、29.5%及18.1%。


小鹏汽车认为,只有凭借对研发的持续投资,才能保持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领先地位。公司将专注于技术创新,不断升级自动驾驶、智能操作系统以及核心车辆系统。


在技术创新方面,小鹏汽车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自主开发全栈式自动驾驶技术,并在量产汽车上应用该软件的汽车公司。其最新自主研发的自动驾驶系统XPILOT 3.0是目前市场上所售汽车中已采用的最高水平自动驾驶技术。


不可否认的是,在追求技术创新的路上也会遇到因高额研发成本带来的亏损问题,对此,小鹏汽车有着自己看法:“从长期来看,一个科技型的汽车企业应该是有很高毛利的企业。从短中期来看,短期有太高的毛利是错误的。我们会坚持走科技路线,走好自己的道路,做好自己的定位。”


“企业在市场培育和产品打造上会经历一些战略性阶段,只要资金不出现问题其余都是其次的。”在张毅看来,“在小鹏汽车的融资能力是不用怀疑的。”


实际上,目前小鹏汽车资金也较为充足。截至今年3月31日,公司拥有现金、现金等价物、受限资金、短期存款、短期投资和长期存款为共计人民币362亿元。小鹏预计,第二季度公司车辆交付量为1.55万至1.6万辆,同比增长380.2%至395.7%;总收入在人民币34亿元至35亿元之间,同比增长475.5%至492.4%。


深耕智能汽车引众多资本加持


时下,在全球范围内,电动汽车替代燃油车已是大势所趋,各国政策都利好电动汽车发展。


在国内,2020年10月,国务院公布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中国转型为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国务院已经设定到2025年将新能源汽车在中国乘用车市场的渗透率提高到20%的目标,预期纯电动汽车会成为新销售车辆中新能源汽车的主流。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政府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了智能互联汽车的发展愿景,计划在2025年前实现特定场景下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大规模商业化,同时还加强互联车辆关键零部件和系统的研发。

在前不久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办的第11届中国汽车论坛上,小鹏汽车嵌入式高级总监余鹏表示,智能手机之后,我们非常有理由相信,下一代全新的智能软硬件核心载体,一定会是智能汽车。


目前,包括百度、小米、滴滴、360等众多科技巨头开始布局智能汽车领域,软件已经在逐渐成为智能汽车的全新制高点。


据麦肯锡的调查显示,汽车软件和电气电子元件(E/E)市场预计复合年增长率为 7%,该市场将在2030 年增长至4690 亿美元。


有业内专家预计,到2025年,在中国一线城市智能汽车+电动汽车在新车中占比将达60%,其中,智能汽车占到50%以上。预计到2028年,智能汽车会进入到急速的跳跃时期。


据锌财经了解到,小鹏汽车很早之前就开始发力智能电动汽车。截至2021年3月31日,智能电动汽车已交付量13340辆。今年4月,小鹏汽车发布了P5,这是其第三款智能电动汽车,该公司计划在今年第四季度开始批量交付P5。


除了P5,小鹏汽车还计划在今年第三季度末交付G3的中期改款版G3i,并计划在2022年推出旗下第四款智能电动汽车,这是一款具备高级自动驾驶系统和加强版核心车辆系统的SUV。


在锌财经看来,车辆交付的加速,意味着小鹏汽车将正式渡过产量爬坡期,迎来新一轮的高速增长。此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截至今年第一季度,小鹏品牌超充站172座,覆盖60个城市。计划至今年年底建设超过500个自有品牌超级充电站。


软件方面,小鹏汽车目前是中国唯一一家实现全栈自研的自动辅助驾驶软件单独收费的汽车企业,总计确认收入8000万,在2021年第一季度,软件收入为3000万元。未来,软件业务收入的商业模式在智能汽车领域会有明显的利好趋势。


从今年第一季度的数据看,软件收入占了小鹏汽车总收入的2.5%。而该部分收入的计入也提升了毛利率。随着交付量的增加,接下来软件对公司的营收及毛利贡献度将持续提升。小鹏汽车预计,在今年第二季度软件收入的渗透率会比第一季度提高1%。


如此不遗余力的布局智能电动汽车市场,也换来更多资本的青睐。公开资料显示,小鹏汽车自2015年成立以来,先后获得了阿里巴巴集团、小米集团、IDG资本、晨兴资本、GGV纪源资本、春华资本、高瓴资本、 红杉中国等国内外众多投资者的支持。


新世界发展执行副主席兼行政总裁郑志刚表示:“我一直看好智能汽车发展,当中的市场潜力无限,而小鹏汽车从创立至今,一直坚持自主研发,是中国内地唯一一家能够将自家研发的软件、硬件深度整合,并且做到量产落地的企业;当中的产品研发包括自动驾驶、高级语音交互等创新技术,为更多消费者带来安全性与未来感兼备的创新驾驶体验,这也促成我投资小鹏汽车。”


在众多资本的支持下,再加上此次若成功在香港上市,或将成为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事件,小鹏汽车未来还会更多的想象空间。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