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教训是最好的教育,特斯拉能做好消费者教育吗?

2021/5/14 9:50:00

近日,特斯拉全球副总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车辆的使用环 节,还需要加强消费者的教育……

近一段时间以来,特斯拉不断因为刹车问题而不断被各种渠道爆出恶性交通事故,在产品品质上已经开始受到持续质疑。在这种情况下,潜台词就是有些问题可能是因为消费者学习不够而引发的言论,又被认为是公关部门的“神补刀”。

客观讲,自动驾驶,与互联网思维下所说的“傻瓜式操作”显然不是一回事,因此,自动驾驶还是属于具有一定专业性的技术活,需要必要的教育培训。从这个角度讲,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问题是,为什么事到如今,才提出需要对消费者进行必要的教育呢?早干什么去了?

按照特斯拉全球副总裁陶琳的提法,接下来要对消费者加强教育,特斯拉能做好教育工作吗?消费者对这种教育能买账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还是要从进一步理顺分清需要收到特斯拉教育的消费者的具体情况来分析。总体上来讲,也就是分成左中右三类。

第一,坚定力挺特斯拉的消费者,主要是对特斯拉有些极高认同和忠诚度的消费者,这些人才是特斯拉的真正消费者,他们实际上并不需要特斯拉主动做出什么教育举措,他们往往具有极强的主动学习交接特斯拉的意愿。按照近期的说法,开特斯拉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因此,他们是特斯拉的种子用户,铁杆粉丝,他们不需要特斯拉额外进行教育。

第二,对于特斯拉并不感冒认同的大多数,这个人群,应该不是特斯拉的目标客户群。这类人群的消费能力、消费习惯或者消费认知,对特斯拉并没有基本的认同,甚至是有一些警惕或者反感。这个群体,不管特斯拉怎么努力教育,都不会改变对特斯拉的认知,不会买特斯拉。一般来讲,也不需要进行教育。

第三,中间派人群。有一定的消费能力,有一定的消费识别力,有理性的自主选择。但是,因为对于汽车这种高消费品,又比较谨慎,往往需要做出多方比较才能决定购买。他们对于特斯拉并没有明显的肯定或者否定,是需要结合汽车的配置、品质、品牌价值、价格等进行综合对比后才能下定决心。因此,他们可能买特斯拉,也可能买其他品牌。这个时候,特斯拉集中出现的最要紧的刹车失灵的事故,可能对于他们的选择影响非常重要。这个人群,才是特斯拉在面对一系列负面信息后才需要强化教育引导的。

而从近期关于特斯拉销售量已经出现下滑的情况来看,显然是这个摇摆的人群出现了动摇。因此,更加说明了特斯拉需要加快消费者教育步伐的迫切性。

那么,特斯拉能够做好对于第三类人群的教育引导吗?就特斯拉公关的神助攻来来看,恐怕比较困难。

首先,这个时候,才想到要去和驾校、交通部门去合作,了解新型汽车的使用方法。这个考虑看得出,很懂国内情况,一下就抓住了能够快速推动消费者教育的关键突破口。但是,驾校和交通部门要为特斯拉们开设专门的课程吗?就算要开,效果姑且不说,耗时费力是可以预计的。

其次,智能汽车比传统汽车更安全,但这并不意味着什么情况下都是如此。从网络传播的一些特斯拉汽车恶性事故视频而言,像特斯拉这种短时间加速进而无法有时间进行安全操控反应的情况,是不是跟安全就两说。一些技术性能指标上的追求反而是增加极端情况下不够安全的关键。而这些问题,实际上与对消费者教育的关联性有多大,是有疑问的。所以,把一些恶性事故的发生与消费者教育不够联系在一起,有点直接甩锅给有些消费者的意思:不是特斯拉的车有问题,是你们虽然有钱买,但没学习好!

第三,教育最好的方式就是教训,所谓吃一堑,长一智。教训有自直接或者间接两个来源。就特斯拉最近的情况来看,最能够影响中间派潜在消费者的基本上都是间接教训,主要来自特斯拉车辆事故视频的传播等,再就是来自特斯拉对于出事车主的态度以及特斯拉在媒体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傲慢态度。这些信息给潜在消费者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进而可能改变购买决策。至于直接教训,则需要看一些特斯拉车主的具体评价和说法。但不管怎么样,最近一段时间从舆论信息来看,给到大家的多是特斯拉的事故教训。这可不是靠特斯拉所谓的加强对消费者的新型车的教育能解决的。

最后,想要通过教育来解决特斯拉面临的一些问题,可能首先是特斯拉自己的教育。也就是,特斯拉可能还是得自学反省一下应对事故的处理态度和方式方法等自身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优化,继续一贯傲慢下去,那特斯拉后续给消费者的可能更多还是教训,而不是教育。这种不管是教训,还是教育,最终都体现在潜在消费者的选择上。

有些企业要教育消费者,这或许是个伪命题,因为,有些企业最擅长的,可能还是教训消费者,然后被消费者反教训!

【文/笨手蛇,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