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得物正在失去年轻用户:“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破圈困局难撑估值

2021/4/21 22:23:00

作者 | 黄老邪

来源 | 镭射财经(ID:leishecaijing)

自称“年轻用户的潮流风向标和发声阵地”的得物,近来多次登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与之同框的,是买到假货后质疑其鉴定服务的用户,以及“击鼓传花式”的炒鞋热潮。

01

“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

得物扮演着“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双重角色,在利益面前难免做出有悖于公平正义之举,从而影响外界对其一直以来的信任。

得物身处的球鞋市场前景广阔。潮流媒体Highsnobiety信息显示,中国二手球鞋转售市场的规模就已超过10亿美元。但真假问题,始终困扰着买卖双方的交易,阻碍这一市场发展壮大。

在此背景下,得物主打“过毒鉴定”文化,迎合交易双方的需求,得以在风口上壮大。

得物的商业模式,来自于向买卖双方的交易收费,具体包括技术服务费(一般商品价格5%)、转账手续费(商品价格1%)、查验费、鉴别费和包装服务费,并对外出示对商品真假的鉴别证书、认证鞋扣、包装盒和胶带等“防伪四件套”。

换句话说,这种来自得物的鉴定,是卖家取信于买家的“信物”。在这过程中,得物对于交易物品真实性,起到裁判的监督作用。

问题在于,得物提供鉴定服务的同时,也存在球鞋寄卖服务,无论鉴定结果如何,都会收取服务费用,而一旦鉴定为假,更会扣除保证金。

即使如此,普通用户仍旧在得物上买到假货,演绎了“我打我自己”的现实情景。

据媒体报道,去年6月,小刘在得物上购买了一条LV手链,到货后觉得质感不对,经过得物App线上鉴定,确认这条在得物购买的手链为假货。

自相矛盾的结果,将得物鉴定能力问题摆到台面上来。

02

鉴定能力“噱头大于实质”

一方面,得物大肆宣传与中检奢侈中心战略合作,却对具体内容三缄其口。

另一方面,得物一直强调,其在线下投搭建了人员、硬件和技术并重的得物鉴别系统。经由平台鉴别师团队对商品进行真伪鉴别和瑕疵查验分级,确保是全新正品后才能继续发货给买家。

对于记者提出的如线上鉴别师的专业能力、与中检中奢中心合作的具体内容、线下鉴别查验中心目前的规模、对质检人员的要求等细节问题,未进行正面回复。

对于合作问题,根据红星新闻报道,中检奢侈中心工作人员表示,其与得物并没有实质性合作,双方合作只在宣传层面,鉴定服务实际上由得物一方完成,中检并没有参与。因而,部分用户认为,得物的这一宣传可能会误导消费者,实际上更多是营销噱头。

对于鉴定问题,同样由有媒体报道称,得物虽是圈内“老大”,但鉴定后备军并不给力,大部分鉴定师水平并不高,处于实习生水平,且对假鞋没有太多戒心。

过于自信自身鉴定能力的得物,受到中消协的点名批评:前者“在监测期内共被搜到8735条负面相关信息,主要涉及假冒伪劣、鉴定费、优惠券等问题”。

今年2月,得物还曾被电子商务消费纠纷调解平台--电诉宝给出“不建议下单”评级。

伴随外界质疑与批评,得物正摆脱潮鞋这一小众平台,通过改名、扩大交易品类等方式,撑起独角兽估值,但这一过程,正面临诸多难题亟待解决。

03

破圈困局难撑高估值

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得物每月GMV近2亿元,2019年全年GMV60亿-70亿元,2020年初月活用户达4000万。

目前,得物共获得三轮融资,投资机构包括红杉资本中国、普思资本等。

如何支撑平台发展壮大?

首先是改名这门玄学。2020年1月,“毒App”更名为“得物App”。

杨冰表示,“但当我们面对更大舞台时,‘得到美好事物’更能准确表达我们所做的事情”。

其次是扩大交易品类。得物从潮鞋起家,目前正陆续囊括手表、通讯,甚至汽车、家电、艺术品等品类。

此举背后,在于炒鞋已招致外界诸多批评,且无法继续支撑高估值。

毕竟,从交易过程中收费,决定了得物盈利来自于交易次数与球鞋价格,这也为纵容炒鞋提供了天然动机。

乱象丛生的潮鞋热也引来央媒关注。新华社4月在评论中表示,少数互联网平台打着“真假鉴定”等旗号,在“炒鞋”问题上借机推波助澜。

此前,上海分行曾明确提示炒鞋风险,认为国内球鞋转卖出现“炒鞋热”,“炒鞋”平台实为击鼓传花式资本游戏。

而得物的破圈行动也一波三折,沟壑重重。商品售卖、二手抽佣、鉴定收费,仍是得物的基本盘,想跨越到更大规模的市场,一是要解决用户数量与活跃度问题,这将加大营销投入,采买愈来愈高成本的流量。

二是要打破交易场景壁垒,得物以潮鞋起家,两者联系密切,在用户心中留下刻板印象,想从单一品类扩展到其他潮流品类,需要解决用户对其平台鉴定能力失去信任的问题,并且淡化其垂直潮鞋平台的定位。

三是要转变炒鞋帮凶的角色,调整其收入模式,加强上下游供应链管理,支撑自身多轮估值格局,实现更广阔的的发展。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