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论折叠手机内屏摄像头的存在必要性

2021/2/24 10:58:00

文/姚华

5G时代,手机行业里最受关注的莫过于折叠屏。折叠屏出现之初,三星Galaxy Fold采用了内折叠方式,华为Mate X选择了外折叠方案,当时两种折叠方式一度掀起了市场争论,孰优孰劣各执一词,不过时间、市场是检验产品的唯一标准,如今内折方案成为市场主流,华为刚刚发布的新一代折叠旗舰Mate X2,就改用了三星一直坚持的内折叠方案。

华为Mate X2的外观与三星Galaxy Z Fold2 5G颇有几分神似,都采用内外双屏设计,但是也有细微的差别,即华为Mate X2的折叠内屏上少了一颗前置摄像头,正是这个看似细微的差别,让两款产品的使用体验大不相同。本文就来探讨一下这颗内屏摄像头的存在必要性。

产品创新以人为本 内屏摄像头必不可少

众所周知,任何产品的研发到投入使用最基本的核心目标是为人所用,产品服务于人,创新的出发点要落到用户身上。首先,从用户使用体验来说,大家拿到折叠屏手机的第一反应肯定是打开它,无论是看视频刷抖音,还是自拍直播、发布微博微信,超大内屏都能呈现出无比震撼的开阔视界。这时内屏上如果没有摄像头的话,自拍、直播等使用场景就无法在内屏上实现,不能不说是折叠屏手机的一大遗憾。

其次,折叠屏手机带给用户很多直屏机型无法实现的使用体验,而部分独特体验也需要借助这颗内屏摄像头来实现。比如基于多角度旋停技术,三星Galaxy Z Fold2 5G和Galaxy Z Flip 5G等机型在灵活自如开合的同时,翻折屏幕可停留在特定角度,用户可解锁多种新的自拍、拍摄视角,更轻松的拍摄Vlog等,还能同时进行视频通话和在线办公,正如上图,内屏摄像头的存在顺理成章。

没有内屏摄像头 诸多趣味玩法无法解锁

三星的每款折叠屏产品都配备了内屏摄像头,其实际使用体验也证明了内屏摄像头的存在必要性。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如果没有这颗内屏摄像头,体验又会有哪些不同。

首先,最显著的就是拍照,让用户能够明显感到这两款机型在体验上的差别。

三星Galaxy Z Fold2 5G配有一颗1000万像素内屏前置摄像头,当其处于折叠状态时,相机应用程序可通过自适应分屏,将操作界面分为上下两个部分,预览处于上方,操作界面处于下方,用户只需调整手机折叠角度就可从新视角免手持拍摄,并且用户还可设置相机中“伸出手掌”的手势拍照,无需手持手机,即可解放双手进行自拍。

而华为Mate X2的内屏则是一整块屏幕,没有内摄像头,这样的操作是无法实现的。

另外,无论是在自适应分屏模式下自拍或是用内屏手持自拍,三星Galaxy Z Fold2 5G用户都可以在下侧屏幕或左侧屏幕中浏览最新照片。通过上图可以看到,用户不仅能查看自拍时的取景预览,还可在不仅如此相册的情况下查看刚拍摄的照片缩略图,因此用户能够更直接地判断是否满意并决定再次调整拍摄,以获得精彩画面。

折叠科技集大成者非三星莫属 开启5G移动互联新时代

内屏摄像头为折叠屏手机带来的不只是拍摄体验,基于它,折叠屏手机还可为用户打造立式交互体验,带来更多更便捷的使用场景,比如可以更方便地应对远程会议,视频通话或在线教育,用户还可更方便的独自一人拍摄Vlog等。

疫情期间学生党们经常在家视频打卡网课,上班族们在家视频会议,借助三星折叠屏产品的内屏摄像头、多角度旋停技术和多任务处理,用户可一次打开并同时运行三项应用程序,从而高效完成工作需求、解放生产力。比如当你使用上半部分屏幕进行视频会议时,可通过下半部分屏幕同步整理会议纪要、或是查看会议相关的资料,简化操作的同时,大大提升工作效率。同理,上网课也是如此。

另外,当你一个人出行想要拍摄一段Vlog时,三星Galaxy Z Fold2 5G就可以发挥“专属拍摄神器”的作用,其自动构图功能可以让你时刻处于画面中心并保持对焦,提升视频质量。而多角度旋停技术则可以彻底解放双手,不需要额外的手机支架就可以轻松将手机立于桌面之上。再加上三星Galaxy Z Fold2 5G内置的专业级编辑工具,让你可以随时随地编辑视频,享受“一站式”的Vlog拍摄体验。

尽管华为Mate X2在产品配置等方面属于第一梯队,但这一颗摄像头的差别,也让该款新机在内屏应用体验上,相较三星略显单一,甚至在需要这颗摄像头时,其体验可能还不如一台平板电脑。正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在折叠屏领域,三星相比较其他品牌早已更加成熟,无论是产品设计、功能创新还是体验便捷,其展示出来的综合实力令其领先优势不止一星半点。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