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平安这一年的科技豹变,从何而来?

2021/1/1 23:24:00


文 | 周天财经

周天财经 原创出品

12 月初,人民日报针对互联网公司争相布局「社区团购」业务作出了点评,「别只惦记着几捆白菜、几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未来的无限可能性,其实更令人心潮澎湃」。

是的,企业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再正常不过,但是对于在资金、用户和数据上都处在领先地位的科技企业来说,也应当主动承担起「仰望星空」的责任。

12 月 12 日,搭载着四颗人造卫星的「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在海南首飞成功,而其中一颗卫星,是由国电高科协同平安共同研发的「平安 1 号」,该卫星是国内首颗金融物联网卫星,也是平安对天基物联网的重要一步。

简单来说,卫星进入到预定轨道后,将会应用在电力物联网、矿山水文监测、海洋牧场等诸多应用场景,以物联网技术为企业提供资产监测与控制服务,提升平安供应链金融的服务能力。

长期以来被认为是「金融集团」的平安,其实早已借助科技力量实现了升级转型,平安在硬科技领域的投入与研究成绩,也已处在科技公司的头部序列。

根据零壹财经·零壹智库与国促会数字科技发展工作委员会联合发布的《2018-2020 年全球数字医疗专利 TOP100》,2018~2020 年间,中国有近 8000 个申请人参与了数字医疗专利申请,其中,有 31 家公司上榜,覆盖了医疗、金融、互联网、AI、家电制造等行业,其中,平安集团以 1074 件专利位居全球第一,领先于飞利浦、强生、西门子等一众医疗科技强企。

这一成绩体现出,平安作为一家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同时也已经在医疗健康领域成为了领先企业,并且拥有全球最大的智能诊疗辅助平台之一,而帮助平安实现跨界发展的底层推动力,正是科技。

过去一年,在疫情带来的突发冲击之下,平安依靠科技能力上的长期投入,不但使其金融主业平稳发展,同时还在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等多个方面,发挥了抗击疫情,助力复工复产的关键作用。

科技早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共识,但真正实现科技升级的样本却并不多,能够像平安这样在多个领域有所建树的更是寥寥无几。那么,科技是如何在这家金融企业完成渗透,平安在与一众科技企业的竞争较量中,又拥有着怎样的优势?

01 科技赋能主业是平安的长期议题

企业的发展脉络往往埋藏在其创立的最初阶段,平安对于科技的重视便是如此。

尽管不是技术背景出身,但嗅觉敏锐的平安掌舵者马明哲早在上世纪 80 年代,就已经觉察到了科技应用之于商业的重要意义。

媒体人秦朔在《无止之境》一书中记录到,在 1988 年平安甫一创立,马明哲便提出以后要给公司的每个人都配一台电脑,也是在同一年,平安总公司电脑室逐步开发出处理保险业务的系统软件,平安的第一张保单就是由电脑完成出单操作。在那个连「敲键盘打字」都是稀缺技能的年代,平安对科技的重视已经可见一斑。

而在 2000 年,平安就已经推出了一站式综合理财网站 PA18,在金融业中率先开展电子商务建设,据报道,平安在初期给电子商务投入的资金就高达 2 亿元人民币,平安在当时就已经将一些标准化程度高的险种搬到网上销售,并且还面向寿险业务员建立了网上社区,便于客户和业务员了解产品,在网上沟通。

在 20 年后的现在看来,这种内容社区加交易服务的思路,仍然丝毫没有过时。虽然 PA18 项目最终没有如平安预期一样大规模铺开,但其体现出平安对于新技术的应用相当大胆、超前。

此后,平安在 IT 基础设施建设上不断加码,不但将分散在各个子公司的 IT 团队整合集中,还在麦肯锡等外部咨询团队的建议下,对业务系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使其运转更加高效。

对平安集团而言,对科技的重视早已渗透在这家公司的「血液」之中,而在最近十年,科技的引领地位更是提升到了平安的整体战略层面,累计投入超过 500 亿元人民币。

马明哲在 2019 年的元旦致辞中,明确了平安要将「金融 + 科技」更加清晰地定位为核心主业,并且在核心业务稳定增长的基础上,用科技投入强化「金融 + 生态」的建设。

目前平安拥有一支近 11 万名科技从业人员、超过 3000 名科学家的人才队伍,并且每年将 1% 的营收用于科技研发,平安所孵化的 11 家科技企业估值总额超过了 700 亿美元,其中的陆金所、金融壹账通、平安好医生都在各自的业务赛道处在头部地位。

经由对平安科技发展的回顾,不难发现,科技之于平安,已经从业务的支持角色,逐渐成为与金融主业并驾齐驱、相辅相成的重要板块,科技帮助平安在主业竞争中获得优势,也让其不断突破经营边界。

实际上,在科技实践的过程中,平安所体现的主动和果断,放在科技公司中也无出其右。

比如说,以电商起家的阿里巴巴,之所以开始云计算的开发,来自于其自身不断增长的业务需要,由于传统 IT 架构无法满足其电商节日时的高并发需求,所以必须攻克技术难题,避免技术掣肘业务增长。又比如,腾讯在发展的前十年,也主要是将精力放在社交软件以及游戏业务上,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后,研发的重要性才日益提升。

其中的原因可能在于,平安始终是一家很有危机感的企业,其所在金融赛道既需要高度的专业化能力,也需要同时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如何利用科技赋能主业以获得竞争优势,是平安从诞生伊始就相伴而生的议题。

02 这一年的科技实践

12 月初,《经济学人》杂志发布了一篇剖析平安从传统金融集团转型为金融科技企业的报道,报道中认为,「平安集团是一瞥未来金融的窗口」。

在顶层战略的引领下,基于人工智能、区块链、云三大核心技术,平安已经成为将科技落地商业场景的业内翘楚。截至 2020 年 9 月末,平安集团科技专利申请数量累计达到 28037 项,较年初增加 6654 项,位居国际金融机构前列。

科技创新带来平安的回报也体现在了运营数据之中,根据平安财报,尽管遭受到疫情冲击,平安科技板块仍然实现了逆势增长,在 2020 年前三季度,平安科技业务总收入达到 650.28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8.3%。

对于其金融主业来说,科技升级远不止是降本增效的渐进式改善,而是彻底改变了金融产品的服务形态。

根据平安人寿披露的数据,在 1 月 24 日至 2 月 27 日疫情最为严重的时期,平安人寿完成超 8.3 万件赔付,赔付金额超过 14 亿元,最快赔付仅用时 2 分钟,在新冠肺炎出险理赔方面,截至 3 月 22 日,累计完成 108 例赔付,合计赔付 351.08 万元,且全部案件均为线上申请、远程审核、空中办理的「云赔付」。

而定位为帮助传统金融机构实现数字化升级的云服务平台,金融壹账通在 2019 年底完成上市后,也在今年不断加速发展,截至 2020 年上半年,金融壹账通累计服务 630 家银行、100 家保险类机构,覆盖国内 100% 的大型银行、99% 的城商行和 53% 的保险公司。

而在平安的生态业务中,医疗生态圈和智慧城市也在 2020 年实现了高歌猛进的增长。

根据平安披露的数据,截至 2020 年 6 月底,平安医疗健康生态圈覆盖超 370 个城市、1.7 万家医疗机构、3.46 亿用户。平安的计划是构建起涵盖「以科技为基础的,用户端 - 服务端 - 支付端 - 政府端」等利益相关方的全方位医疗健康生态圈,包含 12 个商业实体。

疫情之中,平安智慧医疗联合国家权威机构建设的「全国新冠肺炎疫情实时动态」系统,为 21 个省和 31 个地市提供疫情动态查询服务,由 AI 技术支持的新冠肺炎智能阅片服务,出具单一智能分析结果平均用时只需要 15 秒。

与此同时,拥有中国最大医生服务群体的平安好医生,也在疫情期间面向公众提供医疗咨询服务,其 3.46 亿的用户数和 6700 万的月活用户数,已经超过了互联网医疗行业前 2~10 家公司的合计数量。

也是在今年,平安智慧城市打造的「i 深圳」,已经成为中国智慧城市领域的一个标杆案例,并陆续复制到绵阳、珠海、盐城等城市,城市的政务、交通、医疗、教育等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都在平安科技能力的推动下,发生着改变。

03 平安的科技升级启示

正如《巴伦周刊》对平安研究中所言,「称平安为一家科技公司并不为过,其对标企业也早就不是友邦、瑞银等金融企业,而是转向了亚马逊、微软、BAT 等科技巨头和垂直领域的领先者。」

相较于被认为「根正苗红」的互联网科技公司,像平安这样能够从金融主业出发,并将科技能力与之进行有机结合,无疑更加难得。

平安成功完成科技升级的启示或许在于,技术升级不是单纯的「即插即用」,而是需要长远的谋篇布局,它包含了管理制度、组织架构乃至文化价值观的一整套规范,尤其需要自上而下的坚决推动。

马明哲笃信,科技是未来世界的主流。在 2020 的元旦致辞中,他提出了三个不变:「在新的一年里,我们积极研究前沿科技布局未来的决心不变,平安将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坚定走智能化、数据化经营之路;我们与祖国同心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恒心不变。」

趋势是明确的,疫情拨快了数字化、智能化的时钟,未来的企业都需要学会成为「科技企业」,而走过 32 年历程的中国平安,在供需两端仍然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人的金融科技新生活,也才刚刚开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