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三星折叠手机优劣并存 想买的用户不要冲动

2020/11/9 10:04:00

撰文/蓝科技

手机同质化是一个普遍现象。

但是在高端手机领域,同质化则是“讳莫如深”的词语。如苹果的iphone Pro Max系列、三星Galaxy Z Fold系列以及华为的Mate保时捷系列,都十分注重对自身差异化属性的保留。

其中,三星Fold折叠屏系列手机更是在外观设计上极具辨识度。作为一款十分超前的屏幕设计理念,三星的折叠屏手机不仅打开了全新的交互体验,也更衬托出了用户独树一帜的品位,从而受到众多消费者的追捧。

折叠屏是手机差异化体现的全新方式,大小屏同时兼顾的设计理念,也极有可能成为手机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在2019年,三星就曾推出第一代量产的折叠屏机型Galaxy Z Fold,但碍于产品的交互体验还不够成熟以及自身存在的诸多缺陷,因此并没有获得极大的成功。

今年,三星在吸取教训下再次推出了全新一代折叠屏旗舰手机三星 Galaxy Z Fold2 5G手机。

相信,大家也很好奇三星 Galaxy Z Fold2 5G究竟是一台怎样的手机?蓝科技在使用两个月之后发现这款手机优劣并存,有四个优点,同时也存在四个缺点。

四大优点:

其一,交互体验的提升。我们简单对比上一代的三星折叠屏手机就可以发现,此次的三星 Galaxy Z Fold2 5G手机显然是有备而来。相较于上一代7.3英寸的内屏屏,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稍显不足。因此,失去了很多交互的乐趣。

而全新一代的折叠屏屏幕尺寸增大到了6.7英寸,并去掉了“刘海”,改成右屏中置打孔,加上收窄四面边框后,屏占比有了更大的提升。展开后视觉效果远超其他机型。在日常差旅过程中也可替代平板使用,不仅可以进行商务办公,日常的看剧休闲的观感也有极大的提升。

其二,极佳的拍照体验,小白秒变大神。作为如今的旗舰手机产品,摄影功能是不能不重点突出的。三星Galaxy Z Fold2 5G更是在折叠屏的基础上,将拍照效果体现的淋漓尽致。

当前,在我们拍照是,如果想要查看自己拍摄的照片,都需要退出相机页面。而三星Galaxy Z Fold2 5G在利用主屏拍照是可以“一分为二”,在上半部分拍照的同时,下半部分可以直接翻看照片,更加灵活地进行拍照以及查看。

同时,其还充分利用双屏交互的优势,在给他人拍照时,可以依靠内外双屏的优势,拍照双方同时看到拍摄界面,减少了“被女朋友打”的风险。

其三,手机处理业务不再焦头烂额。三星Galaxy Z Fold2 5G在多任务处理方面也有显著提升,它可以同时打开3个应用来分屏,比如,你可以边看视频,回复朋友的微信消息,不需要来回切换应用,操作效率更高。

处理工作时,你可以同时打开Office的三大办公软件,处理的文本、表格或图像,可以在3个应用间拖拽,保存后可以直接发送,省去了另存为再发送的步骤,多任务操作媲美PC、平板等大屏设备。

其四,尊贵身份的象征。折叠屏是手机,展开又变身平板,这种差异化的创新产品无疑给手机市场增添了活力。可以说,三星折叠屏的成功,也印证了折叠屏手机发展的可行性。而在如今手机市场严重同质化的情况下,极具辨识度的三星Galaxy Z Fold2 5G也成为了高收入群体、潮流人士的选择,成为人群中瞩目的焦点。

当然,作为一款还不太成熟的折叠屏手机,在其新颖的设计与操控下,也不可避免的有一些瑕疵。在蓝科技的使用过程中,也发现了日常操控手机的四大不足。

其一,指纹识别不清晰。对于一款智能手机来说,指纹识别是其技术能力最直观的体验。但是,对于三星Galaxy Z Fold2 5G这款折叠屏手机来说,也许是因为屏幕相互之间的算法问题,导致指纹识别并不灵敏。经常出现连续5次不能识别,智能滑动密码解锁的情况。

其二,外屏过小。在外屏上,虽然相较于前一代4.6英寸,增加到了6.2英寸。但是,由于折叠后的长宽比例下,导致仅使用外屏下会产生不适应的感觉,且字体在固定比例下也显小,对于视力较弱的群体并不友好。

其三,手机过重。三星Galaxy Z Fold2 5G的整体重量达到了282克,并且由于对内折叠的原理,也导致在折叠完成后过于厚重。在穿运动裤,坐在沙发上或开车的时候,手机容易从裤兜掉落,携带极为不便。

其四,隐私无法保护。三星Galaxy Z Fold2 5G在双屏使用过程中接打电话需要打开扬声器,无法保证隐私问题,只能在折叠之后再次通话使用。让用户在沟通的过程中造成不变。

总体来说,三星Galaxy Z Fold2 5G手机,已经弥补了前一代诸多的问题。但是,作为一款全新理念的手机类型,其也有自身很多问题。作为消费者的你,是否愿意购买这样的一款折叠屏手机呢?

本文原创于蓝科技,未经授权,任何网站及平台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