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艺术书展,一种「另类」的都市社交筹码?

2020/11/3 23:12:00

 

作者| 银瀑布

编辑| 吴怼怼

 

 

距离北京1242.8公里的上海,距离2007年夢廠自出版计划创立13年的abC艺术书展,在空间和时间的相互依存里,形成了自己的运转秩序。

艺术书展和我们日常可见的艺术空间一样,有空旷的场地,也有多元的展现形式。都市少男少女离不开它们作为自己的社交筹码,它们也具备着能丰富匮乏生活的能力。

但它又有些不一样。

 

 

01

展开艺术书

 

2005年,独立艺术书店Printed Matter主办了为期三天的纽约艺术书展,它成为了热爱印刷物的文艺者聚会。独立艺术书展是由各种非正式出版机构、艺术家创作平台、漫画人、音乐厂牌等等连缀而成的一个个群落,独立是它的关键词,透着一股野生、戏谑、特立独行的劲。重要的是,它免入场费。

 

为什么免费与否是重要的?除了减轻打工人的负担之外,它还关乎自出版的出路。

首先我们来弄清一个概念:艺术书。

艺术书(Art Book)不是常规的印刷品,它印刷规模小,且不在主流渠道发售。艺术书听起来无非就是充满了设计感和艺术感,而更多地,它是一种传播方式,需要承载内容。

而艺术家(Artists' Book)是艺术家们探索书这个媒介本身的传播方式,他们做书的过程相当于是做一件雕塑的过程,是一个完整的作品,而不是另一种内容的载体。「书」这种媒介则在内容和形式两??都为他们提供了游戏的空间。从内容的组合、纸的形状与质地的选择,到印刷与装订,所有这?切都是创作的过程。

Printed Matter肯定没有想到,16年后全球会有超过150个艺术书展在全球各地的城市举行,亚洲也在近十年内引入了纽约艺术书展这种形态。

2019年的东京艺术书展有超过300家日本和海外独立出版机构和艺术家参展,他们带来各自的艺术书和Zine,观众超过3.5万人。Zine最早是从“Fanzine”演变而来的,它是从一个社群粉丝文化中发展出来的词汇。历史上第一本Fanzine是由科幻迷在1930年出版的《彗星》(The Comet),现在看来设计装帧非常简陋,看上去就是用订书机把纸张订在一起的抄本。

就在东京、首尔等地的艺术书展如火如荼时,同样的热闹也在中国上演着。

每年的abC艺术书展都会在北京和上海各举办一次,今年由于国外参展方无法到场,书展的总体规模比原始名单减少了近40%。从最初的数十家参展方到如今的上百家参展方和上万名观众,abC书展用了5年时间。

9月4日,OCAT上海馆,今年延宕了两次的abC艺术书展开幕。70元的预售门票价格并未阻挡艺术爱好者前来闲逛,在排着长队的场地门口,仍有人在求购进场门票。

 

而如果你顺利入场,同样也需要拥有迅速占领领地和眼观六路的技能:一边寻找自己慕名已久的艺术家摊位,一边不带冒犯地挤开周围的人群,在迅速浏览面前艺术书作品的同时还要见缝插针地和创作者交谈。

艺术书展的定位是一个大的合集。它制造了一个进退都有余地的框架:可以是具有学术性的,与传统严肃的艺术圈直接交谈;也可以后退到一个更加流行的范围里。

「流行」意味着你可以在这里看见更多种可能。在书展的工作坊里,你可以体验丝网印刷、日本和式装订、还有充分发挥纸材魅力的 Letterpress 凸版印刷。除此之外,展厅还有很多做漫画和手工制品的摊位,你还能来一杯三顿半咖啡。

在abC的联合创办人赵孟莎看来,上海市场的发展更加系统化,对出版物的设计、品质要求更高,观众的素质有目共睹;而北京多元的底色让每届的现场都充满可能性,观众对于更前卫的、野生的包容性更大。

而二地的共同点都在于,它丰富了人们对于纸和书的想象。

 

 

02

自出版的灰色界线

 

自出版不是一件新鲜事。

早在20世纪初,《达洛维夫人》的作者弗吉尼亚·伍尔夫和丈夫受独?出版运动的影响,买下?台??打字机,印刷出自己的作品。而这个家庭作坊在之后演变成了霍加斯出版社,他们挖掘和培养了很多作家。1978年的北岛、芒克等诗人在北京东郊的农民房内自主印刷了诗歌刊物《今天》的创刊号,手刻蜡版,手工油印。但不出两年时间,《今天》就被查禁。几乎同一时期到1980年代初,全国各地高校也兴起一批自主出版的文学刊物,如北京师范大学《出航》,南京大学《耕耘》,中山大学《红豆》等等。

实际上,自出版并不一定需要非常复杂的工序和制作过程。有时候,一张纸就可以折成一本十页的小书,可能不通过印刷,只是手绘几本书,创作者也能做出一本自己观察到的想法和概念。

摄影师Madi在2005年和三位女性朋友以Girls Only的班底,制作了中国第一本女性电子杂志《after 17》,探讨独立女性的精神世界,之后又与编号223共同创立了中国第一本独立影像杂志《Too》,探讨流行文化和生活方式。在十几年前的南方,这些出版物都是新尝试。

而今艺术书展的重心已经迁徙到大城市,这种聚集性来自更包容的多元文化和能够平等对话的同好者。

 

这种极具鲜明风格的出版物显然显现出了出版人的个人趣味,而电子杂志的呈现形式迎合着普通人的碎片阅读时间,同时也延伸了独立出版的审美。

但自出版在中国大陆的情况仍然没有一条清晰的界限。我们的出版机构分国营和民营,而所谓的自出版,则是在两者之外的。它们没有合出版法的书号,从而在书店上架。

但是没有书号的出版物也不一定如同人们想象中那样灰暗,事实上,独立出版物们更加阳光且活跃。?出版?久以来就是?条与传统出版并?的发声轨道,在传统出版??企及之处,自出版创作者不再看重精致的表达出?,而偏向于可以快速传播的快印作品。

有的艺术书本身就是一种链条,将两种想象连接在一起。比如《青年的选择》,它由生活在北京的年轻地下漫画创作者创办,书的外观就是一个DV带。这和五条人乐队的专辑《梦幻丽莎发廊》异曲同工,仿佛真的氤氲着洗发水的清新味道。还有一个参展方“POD豆荚”,由三个小学生组成,他们第一期的主题是探讨校园暴力,让我们从更多角度去思考暴力为何诞生。

需要厘清的一件事情是,独立出版从一开始就有“不合作”的意识,因为创作者们清楚传统出版出于对市场的考虑,对题材是有顾虑的;而对于文稿的编排和装帧设计这些环节,自出版显然给予了创作者更多自由度。

在出版利润和出版这件事本身带来的意义里,对于创作者来说,后者更加具有吸引力。而且,书号实在不是自出版的问题所在。申请一个国际书号不困难,关键是它的存在是否被出版机制认可。相反,当自出版变成一种行为的叫嚣和标榜,就失去了独立的意义和价值。

 

 

03

是自娱自乐还是自给自足

 

让我们从参展方、书展创办方和读者这三个角度来看自出版这门生意。

对于参展方来说,展位费根据面积从500元到2500元不等,而想要通过销售覆盖这部分的成本并不算困难,一本自出版物可以称得上是「敢想敢印敢要价」,价格基本上都在几百元。而也是因为疫情影响,今年参展方的展位费打了7折,书展成为了最好的销售渠道。

 

abC艺术书展从最开始第一届的十几家,到现在140多家参展单位,其中70%左右都是中国创作者,新增的展方几乎会达到30%。而且每一次书展的本土新增申请也都有至少40到50件是第一次艺术书创作。不难看出,艺术书展正在不断地激励更多的灵感创作。

而对于abC书展创办方来说,主要收入来源是单价70元的门票——尽管最后的票房收入要和场地支持方的美术馆分成。目前来看,艺术书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是需要拥有稳定的场地合作伙伴和政策扶持。

海外几个国际性的艺术书展,每一年的合作场地(通常是美术馆)、活动时间都是非常稳定的。

这些美术馆会非常尊重和认可艺术书展这样的活动形式,并且在多年的连续合作之后,书展也慢慢变成一个城市的节日,所以每一年即便是抢手的档期,也能免费留给艺术书展,但在国内目前很难做到如此。同时,艺术书展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交流窗口。外国人会惊讶于通过书展看到的中国:更年轻的一代中国人充满了创造力。

在与场地的拉锯过程中,艺术书展们秉承着创造健康的艺术生态的愿望,但就生存和运转而言,它们的确需要探索更多的商业接合点。

香蕉鱼书店的上海门店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工作印刷室、展厅和书店,旗下的豆本计划是创作小尺寸的超短篇故事书;abC与Cabinet工作室一起开发了一系列艺术家温凌创作形象的衍生品。10年前我们或许不会想到变性人Jari Jones会出现在CK的内衣广告里,而这正预示着主流与亚文化场景跨界合作的案例在未来也许会更多。

对于读者来说,“小众”不意味着没有生命力。书展受众狭窄,但是足够稳定垂直;更何况,艺术书和它的衍生品们(贴纸、T恤、单肩包等等)看起来设计感十足且低价可得,和Z世代人群的喜好和生活方式不谋而合。因此书展的“出圈”和它在年轻观众中的高人气是必然的。今年是读者,明年可能就申请书展出摊了。

而残忍的一点是,想要买到低价的自出版物几乎是不可能的,像《黑纸》那样可以把价格压到1元钱,或者,别说是1元了,就算是10元的一本自出版刊物,也很难,因为无论是从渠道打通还是受众需求来说都要求非常大体量的支撑。

在独立出版物的「不一样」里,作品们总能带给人后知后觉的触动,而往往正是这种缓慢的共情,才拥有更为久远的时效,催生出人与艺术的微妙共振。在假杂志的创始人言由看来,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假杂志的出版物中有艺术家个人风格鲜明的,也有更能引起观者共鸣的视觉语言的。在探讨独立出版物的过程中,需要有更多有自我见解的艺术家。

在自出版物中,我们得以看到更多创作者的个人力量。而书的本质是在「讲故事」,它们正以某种对抗的形式否认「纸媒已死」。这可能是一种「徒劳」的对抗,如果运气好的话,它也许能以更为多元化的内容与形式丰富纸质出版物,以都市社交的方式,「重塑」着人们的阅读趣味。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