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城市向何处去?深圳“HAT”正在给出自己的答案

2020/9/15 9:48:00


文 | 周天财经

周天财经 原创出品

未来学者乔尔·科特金在《全球城市史》一书中写道,「城市代表了我们作为一个物种具有想象力的恢弘巨作,证实我们能够以最深远而持久的方式重塑自然。」

工业革命以来,由于生产效率发生的巨大变化,城市,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在全球各地落地发芽,谱写着现代人类文明最为华丽的一段乐章。

然而事物总有辩证的两面,城市作为一个无所不包的庞大系统,涉及到复杂的人口、资源、体制、机制等种种因素的整体运作,随着城市发展,各种各样也在暴露——人们常常将其概括为「城市病」。

不同的时代,「城市病」有着不同的指代和内涵,但技术的不断迭代总是能够为城市所存在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比如说,19 世纪 60 年代,伦敦建成了全长逾 2000 公里的地下排水系统,几乎将伦敦地下挖成了「蜂窝煤」,极大改善了城市的卫生条件,也让之前一直肆虐的各类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又比如,19 世纪末,美国芝加哥利用钢材建设起世界上第一座摩天大楼,因为摆脱了砖石和木材的限制,这样的现代大楼更轻也更加安全,先进的建筑技术让寸土寸金的城市能够「向天空进发」,单位面积的商业效率也有了脱胎换骨的进展。

而现在,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正在给现代城市治理带来新一轮变革。

是的,「智慧城市」真的离我们不远了。

从中国来看,总部位于深圳的三家大型企业,平安、华为、腾讯,即「HAT」(Huawei、PingAn、Tencent),都在大力加码智慧城市相关布局,而深圳,也又一次「躬身入局」,成为巨变的先行者与策源地。


01 HAT逐鹿智慧城市

实际上,「智慧城市」并非新鲜事物,早在 1998 年,阿尔·戈尔提出「数字地球」概念,旨在将城市的地理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存储在计算机网络上,形成虚拟的城市空间并进行演算。

而后经过多年发展,智能化进程愈发清晰,2008 年 IBM 公司提出「智慧地球」概念,2009 年,IBM 与美国迪比克市宣布将共同建设美国的第一个智慧城市,也是在同一年,IBM 开始向中国市场宣传智慧城市理念。

尽管目前作为一个全新概念,学界包括不同国家、企业对于智慧城市还没有形成绝对意义上的共识,但大方向是明确的,智慧城市应当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底层支撑,以助力城市治理更加高效有序、经济发展更具质量和可持续性、市民生活更加便捷幸福为目的。

一言以蔽之,就是让城市拥有一套如人类般的神经系统,力图让政务、企业、民生实现三方共赢。

与此同时,智慧城市升级所带有的「高科技属性」和「复杂项目属性」也决定了,其建设一定是在政府的顶层设计下,由平台化科技企业来梳理和落地。

从各国经验上来看也确实如此,美国的 IBM、韩国三星、法国的施耐德电气等知名企业,都深度参与到了智慧城市建设中来。

在中国,坐落于深圳的「HAT」三家大型企业,也没有缺席。

布局上看,各家企业的解决方案有共通之处,但也都带有着鲜明的企业特色。

硬件起家的华为长于 ICT 解决方案与服务,提出「智慧城市神经系统」概念,以感测和反馈响应作为主打优势;

互联网领域的腾讯则擅长「连接一切」,以微信等国民级产品为抓手,赋能城市生活的各个领域;


而多年来聚焦「大金融资产」和「大医疗健康」两大产业的平安,则提出了「1+N+1」智慧城市平台体系,定位于智慧城市的全面解决方案提供商——利用 1 套「城市智脑」以及底层支撑的「智慧城市云」,来支撑 N 个智慧城市板块,包括政务、民政、财政、教育、医疗、交通等等。

据第一财经报道,截至目前,平安智慧城市已经上线了 230 余个项目,遍及中国 118 个内地城市,以及日本、菲律宾、意大利等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应当说这些企业的探索和努力,极大丰富了中国在智慧城市领域的实践样本,其中,又以深圳尤为典型。

02 「优政、兴业、惠民」架构下的平安智慧城市,带来了哪些改变?

如前所述,「智慧城市」尽管是一个舶来概念,但在中国政府和中国科技企业的努力下,正在给其注入中国内涵。

我们不妨以平安智慧城市的落地应用作为样本,来看智慧城市正在给城市治理带来哪些方面的赋能和改变。

具体来说,平安智慧城市在应用领域能够涵盖城市治理的各个主要领域,而这些领域又可以归纳为三个大的方面,即「优政、兴业与惠民」,分别对应着「政务、企业、民生」的三角结构。

先来看优政领域,平安智慧城市与深圳市政府合作打造的智慧政务解决方案,为深圳市政府搭建了统一的政务工作平台,打破原本存在的数据壁垒和信息孤岛,完成政务资源的全面整合,推动了办公无纸化、移动化、可视化和智能化。

同时深圳市的智慧财政一体化平台也由平安集团完成智慧化升级,目前该平台已有 27 个业务子系统上线,并在疫情期间完成了深圳市本级约 18 亿防疫资金安排,确保了紧急公共事件下,政府财政的高效运作。

而在兴业领域,平安的智慧市场监管能够利用 AI 技术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流程智慧监管,在企业出现经营异常前提前进行风险预警。

目前该系统整合信息 9200 万条,完成日均 6.2 万次信息推送,智能预测预警准确率达 90% 以上,企业风险拦截准确率达 85%。同时该系统也作为广东省唯一入选的政务改革标杆案例,成功入选了 「广东改革开放 40 周年成果展览」。

最后是对于市民来说感受最直接的惠民领域,以深圳为例,平安智慧城市打造的「i 深圳」App,自 2019 年 1 月 11 日上线后,已经汇聚了 7696 项服务以及 55 类电子证照和电子证明,全市 95% 以上的个人事项以及 70% 以上的法人事项均已实现掌上办理。

而截至 2020 年 8 月份,「i 深圳」累计下载量超 1700 万,累计注册用户超 1000 万,累计 PV 达到 9.2 亿。短短时间内,深圳市已经建设起了一座「线上市政大厅」。

将这些市政服务搬到线上进行,来自于平安智慧城市在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领域的研发能力。

比如说,在 i 深圳的电子证照和电子证明服务中,就应用到了平安的 BCID 数字码中台,利用区块链技术可追溯、防篡改的特性,市民在办理电子证照时不再需要携带出示身份证等实体证件,也不需要复印各种材料,只需要在线上授权后即可实现相关数据的自动填充、上链。


又比如,应用人工智能的城市服务智库 AskBob,目前已经先后落地深圳、珠海、成都等城市,服务上千万人次,AI 智能客服能够全天候在岗,应答市民的各类咨询需求。

包括像平安已经落地的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职业教育等能力,也都是通过将 AI 等先进技术与现实民生场景相结合,给出面向未来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力以外,智慧城市的推进落地,也涉及到了复杂的项目管理与多方合作,举例来说,过去政府各垂直部门的信息化往往是「各行其是」,每家都有不同的 IT 供应商,数据结构混杂,体现到市民操作上就是在不同部门的网站办事还需要注册不一样的账号,很不方便。

因此,把「惠民」落到实处,离不开「优政」的先决条件——只有当各个部门的数据打通了,信息孤岛被重新连接起来,一站式的业务办理才成为可能。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平安之所以选择在各个领域全面出击,并不是出于「大包大揽」的商业考量,而是因为如果要将智慧城市落到实处,助力城市治理更加高效,那么就必须是一个整体升级的过程,不能够存在短板。

03 更加智慧的城市治理,能带来什么?

在新的时代,城市基础设施不应该仅仅指「硬件」的基础设施,一个城市的智慧化水平,也应当是衡量城市治理的重要指标。

这是一场新时代的「城市战争」。生产要素充分流动的时代,综合治理能力更强的城市,将能够集聚更多资源,为发展提供燃料。

已经可以看到,深圳因其开放的市场环境,生发出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企业,而现在像平安、华为、腾讯等企业,又在将先进的智慧城市技术,反过来赋能城市治理。


治理能力更强的城市,也能够更加有效地应对社会问题所导致的种种城市危机。医疗资源紧张导致的看病难、道路交通拥堵导致的低效、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银发赡养问题等,都能够在智慧城市框架下得到改善缓解。

这不仅仅是效能层面的降本增效,这些积累的各类数据,又能够反过来指导政府的各类政策优化,构成反馈回路。

举例来说,根据市政服务的查询数据和内容,一方面能够判断像公积金、落户、医疗保险等相关政策在调整时的成效,另一方面也能够给进一步地调整提供有力参考,城市治理将会变得更加敏捷,也更加有的放矢。

这样的改变,已经在平安智慧城市的「深圳实践」中有所体现。而以平安为代表的智慧城市服务商,也将在更多的实践中积累经验,并将之带往全国。

考虑到中国「大政府」的国情背景,智慧城市的发展也因此多了一层现实意义——在过去,如何平衡「看得见的手」以及「看不见的手」总是十分困难的,抓得紧了伤害市场活力,抓得松了又担心风险酝酿。

从根本意义上来说,对于复杂的社会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只靠自上而下的「拍板式决策」是行不通的,城市治理必须要靠整体的、全局的智慧来解决,智慧化的城市治理,就是在试图解决这一问题。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曾预言,21 世纪有两件大事会影响世界,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二是中国的城市化。

是的,技术与人的两股浪潮,构成了时代最重要的两大背景,而现在我们有机会在深圳,这一同时代表了中国城市化与高科技产业的纵横交汇,看到智慧城市是如何从零到一,再从一到百。

发展智慧产业,推动政企的智能化升级,一个繁荣的智慧深圳是时代的应有之义,而以平安为代表的智慧服务提供商,也将与之共生共荣。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