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借5“机”协同,华为将全场景智慧进行到底

2020/9/4 18:15:00

如果回首传统企业ICT基础设施近十年来的变化,我们会发现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冲击下,企业ICT基础设施一次次地改变着自己的形态。但我们不曾想过的是,以往的冲击只是一次次量的积累,当这些新技术开始融合,进而发生裂变时,又会带来什么变化?

2020年7月28日,华为云与计算BG总裁侯金龙在华为云与计算城市峰会发表了“打造全场景智慧,共创世界一流‘智慧深圳’”的主题演讲,提出了“全场景智慧”的概念,给这种融合做了一个全新的诠释。

智慧如何照进现实

“全场景智慧”被华为定义为面向城市、企业和行业等场景,通过5G、云、 AI、计算等多种技术与行业知识深度融合创新产生的裂变效应,提升城市综合治理水平,让居民的幸福感更强、让企业生产效率更高、让行业创造力更强。

“全场景智慧”最重要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让用户都能感受到高新技术带来的温度。如此一来,高新技术所带来的变革,就是一场符合人性的变革。在人性的渴求之下,影响变革的就只剩下技术制约因素了。

从技术因素来看,全场景智慧的实现也有其必然性。如果我们将一个机构的ICT基础设施定义为一个单元,当它有交互需求时,就需要用到网络。而现在,5G步入商用阶段,带来了高速、低延时的网络,已经实现了网络的无缝覆盖和万物互联。而从ICT基础设施接口的角度去考虑,云计算的成熟与普及,让算力、 AI触手可及。最后,AI技术的突破,已让智能化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AI使得海量的数据、算力和行业知识充分结合, 创造出新的业务体验、新的行业应用和新的产业布局。

这样,当云、 AI、 5G等新技术融合到一起之后,全场景智慧的实现也就成了顺势而为的事情。据此,华为云与计算提出了自己的新追求:让云无处不在,让智能无所不及,共建全场景智慧。

如果我们用数字化进程中点、线、面发展的观点去考量这场全场景智慧变革,会发现它虽然是华为所提的一个追求和目标,但在局部却已经变成了现实。

从行业角度看,在医疗领域,华为云联合华中科技大学、蓝网科技,在抗疫期间共同推出了新型冠病毒肺炎AI辅助诊断服务,实现CT量化结果秒级输出,减轻医生诊断工作负荷。而在农业生产行业,广西慧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华为云打造农业智能生产平台——耘眼,基于华为云ModelArts的优化模型算法和自动标注功能,实现常见病虫害识别率提高到95%,疑难病虫害整体识别率提高到80%。

再从地域角度看,华为一直在云、AI、5G、大数据等领域与深圳政企客户持续进行创新与合作,着力实现“全场景智慧深圳”。8月27日, 华为云又挥师北上,全面助力北京的产业智能化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全场景智慧北京。

因此,接下来华为将要做的,不过是实现由点到面的突破,在更大范围内全面实现“全场景智慧”。

裂变的制约因素

针对全场景智慧,华为显然在谋一个更大的局。因为华为将全场景智慧的范围覆盖到了城市、企业、行业,惠及每个组织、每个家庭、每个人。具体来说,细分为全场景智慧城市、全场景智慧企业、全场景智慧行业三个方向。

其中,智慧城市上升到新阶段,让城市治理者可以感知城市每个角落,实现城市一体化协同,集中式管理向场景化服务的转变,就成了全场景智慧城市。而企业通过新技术的融合,提升服务体验、优化业务流程、使能商业创新,最终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创造力,就可以进化为全场景智慧企业。当千行百业因新技术而提升生产效率,实现了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创新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之后,全场景智慧行业也就产生了。

近年来,华为不断加强基础创新,特别是发展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并使之普惠,但要在如此广大范围内实现全场景智慧,却还存在着人才、生态和政策的三大阻力。而事实上,华为也早就看清了问题关键所在,并在这三方面着手布局。

疫情过后,新基建成为ICT产业发展的新源动力,新基建的核心是以信息网络为基础的新型基础设施。这其中,信息网络是指包括云、 AI、 5G等在内的新ICT技术, 5G是“信息的高速公路”,而云和AI是“发动机”。它们相互融合,赋能行业和企业、驱动产业变革,成为数字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因此,新基建的目的是为了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而云、 AI和5G不仅是新型基础设施的三要素,也恰好是全场景智慧的发动机。因而,从政策层面来说,全场景智慧不过是新基建政策的延伸和具象化。

尽管AI是未来的应用趋势,但目前国内研究AI数据、算法的人才却很稀缺。为此,华为已从两个方向着手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用工具降低AI开发难度,让会软件的工程师,就可以简单的使用AI,最大程度赋能现有软件工程师。另一方面坚持以市场开放牵引生态建设和人才培养,通过与高校配合储备人才,以及与各个人才机构加强人才培养的力度。

2019年,华为推出了沃土计划2.0,计划未来五年投入15亿美金,联合社区和高校在全球培养500万开发者。最近网上热议的华为天才少年计划,入围者也不乏聚焦人工智能、算法领域者。几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就是让华为和其合作伙伴在创新的过程中,将不再受制于AI人才短缺问题。

华为通过联手ISV伙伴、开发者,打造一个成员间互相依存,互相协作的生态,通过多方共赢,让更多合作伙伴愿意加入进来。

龙田科技为德邦快递提供智慧物流解决方案,通过AI自动识别快递商品的暴力装卸行为,保障消费者权益。自从2007年与华为合作以后,龙田科技已经在工业物联网、园区智能化、区块链、 AI和VR培训等多个领域,为客户提供多元化、专业化和定制化的解决方案,营收也从最开始的几千万增长至超过10亿元,这其中80%都是和华为合作产生的。事实上,在华为的生态圈中,象龙田科技这样的伙伴并不少见。

共建全场景智慧离同样离不开开放、合作、共赢的繁荣生态,显然,华为利用多年的积累,已为此做好了准备。

这一次,为什么是华为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在“全场景智慧”之下,通过联接、云、计算、行业应用以及无处不在的AI的融合,以5G为特点的新型ICT基础设施所提供的,已不仅仅是联接,还有算力、应用。在这样的新型ICT基础设施之上,场景化的行业应用才能把5G的红利充分释放出来。全场景智慧在局部应用中,已经向我们展示了它的价值。

金融行业内,费用、表单审核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压力,富德保险却基于华为云和雅克康易提供的OCR(光学字符识别)服务自动审核费用,实现10多个通用表单、30多个自定义表单自动识别,大幅提升运营效率。

深圳机场的吞吐量在全国排名中位列第五,深圳机场携手华为,通过云、 AI、大数据、 IoT等技术,为旅客打造“服务一条线”的便捷化、全场景智慧化体验:在安检环节,刷脸安检、预约安检、全流程自助安检,给旅客带来了顺畅、高效的体验。在登机口,刷脸登机让每位旅客平均只需1-2秒即可快速准确完成验证通行,实现一张脸走遍机场。智慧机位分配让靠桥位至少提高10%,意味着1000个航班中就有100个不再需要通过摆渡车,每年总共400万旅客无需乘坐摆渡车。

透过这一个个全场景智慧的实例,我们能够抛开术语和指标,来近距离感受全场景智慧带来的温暖体验。但惊叹之余,我们还是会把一个问题提出来:这一次的全场景智慧变革,为什么源自华为?

截至2020年7月份,全球5G用户已经超过了9000万。全球5G部署已告一段落,下一阶段的重点成了发展行业应用,释放5G网络红利。从应用上来看,5G、计算、云、AI等战略性技术历史性地汇聚到一起,相互促进,带来联接、AI、云、计算、行业应用5个产业“机”会。做为5G技术的引领者,华为当然不会放过这难得的历史机会。

另一方面,在云计算和AI等方面,华为同样经历了多年的技术积累。我们可能会更加关注华为在2018年推出的全栈全场景AI解决方案,原因在于它实现了普惠AI,但我们却可能忽略了另一个数字:同样在2018年,全球权威的咨询与服务机构IDC发布了《2017H2 SDC Software Tracker》报告,其中华为位居软件定义计算(SDC)市场全球第二,同时持续排名云系统软件(CSS)中国市场第一。有了这样的利器积累,华为又如何能在“5机”协同的良机下放弃变革和做大的雄心。

因此,“全场景智慧”既是ICT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大势所趋,也是华为技术多年积累后的必然大融合,更是用户需求由数字化向智能化转变的结晶。

在“全场景智慧”的征程中,华为将充分利用自身在5G、云、 AI、计算等技术优势,再结合伙伴的行业知识,聚焦场景化解决方案,和合作伙伴一起,协同“5机”的力量,助力完成全场景智慧城市、全场景智慧企业、全场景智慧行业三个方向的全面变革。

【结束语】

2011年美国著名风投 Andreessen Horowitz 的创始人Marc Andreessen写下了《软件正在吞噬整个世界》,它为软件定义世界指明了一条正途。也正是在这一年,距离2006年8月,Google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在搜索引擎大会首次提出“云计算”的概念五年以后,云计算的应用之路才真正变得清晰起来。而本文的另一个主角——5G,直到2015年以后,还处于技术标准的研究阶段。至于人工智能,虽然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被称为世界三大尖端技术之一(空间技术、能源技术、人工智能),但它的爆发只能说是后来居上。但谁能想到,这几个引发ICT系统裂变,在新基建政策中被列为重点发展对象的技术,会在华为的“全场景智慧”变革中相遇。

我们还应当记住的是,在这一年,全球5G用户已经超过了9000万。5G开始由部署期进入到了行业应用期。于是,在“全场景智慧”之下,通过联接、云、计算、行业应用以及无处不在的AI的融合,以5G为特点的新型ICT基础设施所提供的,已不仅仅是联接,还有算力、应用。于是,在华为的策动之下,全场景智慧城市、全场景智慧企业、全场景智慧行业也因为新型ICT架构下造就的新型行业应用,将给我们在更大范围内带来更多温暖。

—————————————————————————————————

微信关注公众号“懂懂笔记”每天第一时间为您奉上最新最热的科技圈资讯~

多年财经媒体经历,业内资深分析人士,圈中好友众多,信息丰富,观点独到。

发布各大自媒体平台,覆盖百万读者。

《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微信思维》、《微信力量》三本畅销书的作者。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专家介绍

  • 懂懂笔记

    总访问量:331531
    全部文章:1627
科技互联网自媒体懂懂笔记,钛媒体2017年度十大作者,蓝鲸TMT2017优秀作者,著有《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微信思维》、《微信力量》等三本畅销书。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