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

豸谈金融④:若最高人民法院力推“电子诉讼”,金融机构应该怎么办?| 金融高管会

2020/7/21 15:04:00

111111.jpg

豸谈金融是金融高管会与法大大联合推出的原创合作专题,我们将持续为你解读监管政策、分析金融热点。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与借款人签订合同是一单金融业务成功的开始。但顺利的开始,并不意味就有一个美好的结局。玩金融的都知道,这是一个天然自带风险的生意,你想赚得利息差,人家也许想拿走你的本金。因此,在展业的过程中,金融从业人士需要细致认真、妥善对待各关键环节,不但要遵守相关法律条款、还要符合金融当局的各项监管制度,以降低不必要的操作风险,实现合规经营。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金融机构线上业务占比越来越高,在单量提升的同时,金融违约风险的绝对数值也是同向变化。随之而来的合规风险、经营风险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高管关注。因此,金融高管会和法大大在《豸谈金融》第4期中将一起剖析《若最高人民法院力推“电子诉讼”,金融机构应该怎么办?》

逾期后,金融机构与借款人法院见

经常有一些金融机构向金融高管会吹嘘,该企业在某些时段实现了“零逾期率”。但你品、仔细品,行业人士一听,就会直呼“扯淡,万万不可能”!
金融高管会也观察了央行发布一些数据,了解到一般情况下,大型商业银行的不良率会控制在2%以下,而小微金融平均不良率约在6%。对于金融机构而言,一旦借款人违约,按照正常的催收程序后,借款人仍然不能履约的,那么就只能选择法院见了。
但案子实在是太多了,法院也是忙不过来啊!且伴随着越来越多的经济数字化,也会产生越来越多的纠纷。
据法大大查询到的资料显示: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为例,一年审理的案件约十几万件,案件量非常大。如果放大到全国,这个数量更是恐怖。因此对于案件较多的金融机构而言,每年能够受理的案件量总会在相应法院受到限制。

再者,如果合同都是纸质的,合同保管、取证质证本身也是一个难点,谁能保证纸质合同合规性、合法性、真实性?


破解法院办案难,“电子诉讼”、“电子证据”受重视

在此情况下,电子合同、电子诉讼、智慧法院则备受人们期待。电子诉讼、智慧法院从模式上结合一些技术手段,如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语义识别等,从而可大大提升法院法官的案件审理能力。
在2020年的两会中,相关议案中已经提到:我国将要建立统一的全国司法区块链平台,并将进一步确定电子证据举证存证的标准,以解决电子证据在提取、审查、使用、传输等过程当中造成的证据遗失、证据篡改、证据失效等问题,从而进一步解决电子证据存证难的问题。而全国统一司法区块链平台的建成,也将对电子证据的取证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2020两会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时,也多次提及“电子诉讼”,此外,“智慧法院”“数字正义”“电子证据”等亦有提及。
在法大大法律事业部副总经理张霖看来,司法是区块链非常好的一个应用场景。因为,司法对于信息互信是最有需求的,比如在诉讼过程中,一定会有一个质证或提交证据的过程,而当事人提交的证据能否被法院所采信,区块链在这其中可发挥重大作用。但该环节存在很多需要打通的点,比如让法院与企业端或其他事业单位形成相应的节点和白名单去做信息的互通、互信、互传。

电子合同是“电子诉讼”的重要“电子证据”

前面我们讲到了一些关于金融机构举证、存证的问题,而关于电子证据相关的法律法规,相信有志于长远发展的金融机构早已在学习和应用过程中了。
下面我们来看下电子证据效力认证的发展:

  • 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九十三条,明确了电子证据真实性的判断规则;第九十四条,明确了第三方平台、公证处提供的电子证据的效力;

  • 2020年,《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银保监会要求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应当使用电子合同;

此外,各部门也出台了电子合同、电子证据的利好政策。
数字化工具的使用从合规性上而言更加具有保障。以电子合同为例,电子合同的核验手段,包括对于当事人身份的验证手段,相比于线下签约要更加丰富。未来,数字化经济、数字化转型对于使用数字化工具的政策会逐步越来越完善。同时,据法大大法律事业部副总经理张霖收到的一些企业反馈,电子合同在助力企业降本增效方面效果非常明显。
从中国裁判文书网上,我们搜索法大大可以看到,已有近千个(包含一审和二审)判决认可了法大大电子合同。
说了这么多,希望干货能够为你所用。最后,金融高管会想问大家一个问题:若最高人民法院力推“电子诉讼”,你所在的金融机构会怎么办?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