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北京核酸检测能力单日破百万背后:多方共举,科技赋能

2020/6/30 19:32:00

  1

  “北京核酸单日采样40万份,检测能力单日最大9万人”、“超负荷运转,有医院已预约至9月”、“排队基本处于爆满状态”、“黄牛层层加价,1780元倒卖北京核酸检测名额”......

  经历半个月的爬坡时间后,上述“核酸检测窘况”一去不复返。北京核酸检测采样、检测能力,正在从6月中旬的“一号难求”升级为“随到随取”。

  6月28日,北京市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第135场新闻发布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6月28日12时,北京累计完成采样829.9万人,已完成检测768.7万人,基本完成“应检尽检”人员动态清零。检测量由6月11日新发地聚集性疫情暴发时的4万份,提升到45.8万份。其中,对部分人群实施5人及5人以下样本混采,单日最高检测108.4万人。

  日均设置检测场所443个,采样点位2224个,动员采样人员7589人,单日最高采样量为121.2万人。

  2

  单日采样121.2万人和单日最高检测108.4万人这两个数据是最大亮点,意味着采样能力和检测能力正在接近持平。这与一开始的“采样40万份,检测只有9万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宏观数据放量升级背后,能否说明实际采样和检测环节也已经大幅度优化?

  我们不妨做个测试。

  2020年6月29日下午,我先来到旧宫庑殿路&果园路检测点,工作人员正在拆除检测场地,有一位作业的师傅说“这边的检测已经结束了,我们的工作完成了”。

  随后我又赶到旧宫第一小学检测点,有两列待检群众有序排队,总数大概不到100人。由于各项能力的提升,旧宫第一小学检测点无需预约,随时排队,随时做,只需要拿一张身份证即可(全程免费)。

  我也加入到排队队伍,开启了手机计时器。从开始排队到采样完毕,仅仅用时18分钟。采样时棉签到嗓子眼转了一圈,没有预想的难受。

  3

  我打开美团、京东健康、爱康体检宝等APP,查看了最新的核酸检测预约情况。

  两周前满屏“预约已满”的“盛况”也已经成为过去时,基本上未来1-3天就可以进行预约检测。甚至有机构还推出了“不下车检测”的贴心服务,进一步减少了交叉感染的可能。当然,这种商业检测服务都需要付费,价格从120元到260元不等。

  北京疫情反弹初期,由于担心挤兑危机,不少人通过这些APP预约了N天后的检测。现在看来,免费的检测服务由于网点布局更为完善,采样能力大幅度提升,排队时间大大减少,采样效率事实上已经超过了这些收费的检测服务。

  那么,如果不是特别在意报告时效(免费的需要等三天出结果)和检测环境的话,这些预定可以取消了。我测试了爱康体检宝的“取消退款”功能,260元很快退回,没有收取额外的手续费。

  4

  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个重要的话题“为什么在短短两周多一点的时间里,北京的核酸检测能力可以十几倍的提升?”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是“因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那么,我们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哪?一方面体现在北京可以在短时间内动员下沉干部、社区工作者、在职党员、民警、志愿者等各类力量30余万人投入到相关工作;一方面体现在我们的科技能力可以迅速的应用、部署。

  没错,就是科技能力!科技能力的迅速应用、落地,是北京核酸检测能力大幅提升的功臣。

  在6月29日下午进行核酸检测之前,工作人员引导我们扫码“火眼实验室”,关注了“华大基因医学”公众号,用以查询检测结果。

  这个听起来就很炫酷的“火眼实验室”,就是此次“科技助力北京核酸检测”的重要载体。

  据悉,华大基因携手各方推出的火眼实验室,在疫情反弹开始后紧急驰援北京。19日开始在大兴区搭建,24小时不停工,不到3天时间,实验室的基本完成气膜舱搭建、设备安装调试工作。

  通过央视的报道画面可以看出,火眼实验室能够高效处理样本、进行检测的凭借就是其超强的自动化能力。实验室内的机械臂模拟医护人员提取核酸的操作,自动将托盘上的试管分批次进行提取,单台设备可以一次操作提取96个样本,每日核酸检测能力可达3万人份。

  PS:前几天,该实验室升级为16个气膜舱,设计日检测能力可逾10万管,进一步缓解了北京的燃眉之急。

  5

  自动化、高科技产品参与抗疫、参与检测,最大的特征就是可以进行批量复制,进而短期内发挥“人海战术”所无法比拟的效率。

  今年春节期间,我写了一篇文章《傅盛内部信中提到的机器人 到底为抗疫发挥了什么作用?》,提到猎豹移动和猎户星空联合研发的医疗服务机器人,助力抗疫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可移动的递送机器人,可以执行递送化验单、药物等工作,用机器人代替医护过程中简单但耗力的重复性工作。

  我当时分析认为,培养一个能上“抗疫前线”的医护人员,少则10年,多则20、30年不等。而培养一个机器人需要多久?前期的研发当然需要耗费数年时间,但现在前期研发的基础早已经打好,相关的调试工作已经做好,理论上来说只要生产环节不出差错,智能生产线全开,几分钟就可以生产一台机器人,甚至更快。

  同样,这一次我注意到在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的带领下,“火眼实验室”开始在北京进行复制(模块化建设,复制起来容易),大兴区建了一个,西城区也建了一个,未来其他区可能也会有。

  我们可以期待一把,如果“火眼实验室”这种高科技产物能够在北京量产、复制十几个,那么北京的核酸检测将会更加从容,“当日出结果”“次日出结果”或将会成为常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