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不要再拿“学历不重要”的谎言,骗正在“入海”的95后

2020/6/23 11:01:00

文|瓜呆呆

来源 | 螳螂财经(ID:TanglangFin)

最近,27岁女会计季某侵吞公款547万的新闻震惊舆论。

季某于2017年考入四川马尔康市人民医院做会计,2018年9月,趁着原出纳休产假,新出纳业务不熟,她就假借“帮忙”为名,将医院账上的钱陆续转到自己的账户里。

547万的巨款,季某都干了什么呢?新闻报道说,这个女孩既没有买房买车,也没有吸毒赌博,全部都用来网购了。

其实,在季某考入医院做会计前,她就已经负债累累了。酷爱购物的她在40多个网贷APP借了30多万,全部用于买衣服、买鞋子、买化妆品、刷机票等等。

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季某似乎不只是“购物成瘾”,还“还钱成瘾”。她明明可以将一个平台的钱还完,但她不,每次在快要还完之前,她会再搜索新的平台,继续借钱。在接受电视台记者采访时,她直言自己“就像吸毒一样,已经成为一种魔怔了!不停的借,不停的还。”

季某的结局是获刑11年、罚款60万。

在这个社会新闻中,有两个关键词构成了这起恶性事件,一个是“提前消费”,一个是“网贷”,提前消费让季某沉迷于购物,而经济能力无法匹配的她,只能向网贷平台借钱,在还不上之后选择铤而走险、挪用公款。

季某的行为引发了舆论热议,但她的行为是个例吗?其实不然。“螳螂财经”今天来捋一捋,为什么年轻人都在提前消费。

一、年轻人们近一半都在提前消费

“我从大学快毕业的时候就开始刷信用卡买东西了。”“螳螂财经”的读者丹丹(化名)跟笔者聊到,她购买的商品主要是包包、衣服和化妆品。在最疯狂的时候,她随身带着一台POS机,还款时间快到的时候,就拿出POS机,先从一张卡里取现,再还到另外一张卡上,每个月的利息都有几百元。

这种日子过了两年之后,丹丹发现靠自己的工资无论如何也无法还完卡债,只好向父母求助。“如果不是没钱也不想跟爸妈开口的,开口那肯定是知错了。”丹丹说,“我爸妈帮我还了一些,让我以后不要大手大脚了。”

“我现在不会提前消费了,也不会买太贵的东西了。”这是刚刚在父母的帮助下,还完所欠的四张信用卡的丹丹告诉“螳螂财经”的话。“但我现在也还是会用花呗。”丹丹又补充到。

另一位男生小易(化名)为了尽快还上所欠的卡债,已经转行去做销售了。据小易介绍,他毕业之后找工作比较困难,加上还在谈恋爱,需要一定的花销,但他已经不好意思找家里要钱了,于是就开始套卡。房租、生活费加上给女朋友买礼物之类的,小易不断套现,总共套了六七万。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小易发现还钱太难,决定去干销售。“做销售来钱快一点,我也想早日还完,再攒点钱下来。”小易说。

不管是锒铛入狱的季某,还是“浪子回头”的丹丹,又或者是“努力上岸”的小易,他们都不是个例。

2019年11月,国内首份全景呈现中国90/95后年轻人消费信贷现状的报告——《中国消费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发布。报告显示,在中国的年轻人中,总体信贷产品的渗透率已达到86.6%,中国年轻人实质负债人群约占整体年轻人的44.5%。在过去的十年间,信贷消费规模扩大超过十倍,国人提前消费和超前消费意识明显。

在另一份由苏宁金融研究院2019年发布的报告中显示,剔除房贷后,80、90的人均欠款金额分别为14.74万元和6.54万元。

在提前消费之下,城市里出现了一个新的人群,叫做“隐形贫困人口”。人们对“隐形贫困人口”下了定义,他们的特征非常明显:“一方面,非常能花钱,朋友圈里晒的是去各地旅游的照片,用的是最新款大牌手机,穿的是当季新款衣服,时不时就去高档餐厅吃大餐,花高价健身或者请私教;另一方面,他们并没有什么钱,不仅没啥存款,许多还身负债务”。

二、提前消费、疯狂借贷,谁来背锅?

那么究竟谁来为这些“负债累累”的年轻人背锅呢?是他们自己的虚荣心?是倡导提前消费的大环境?还是太过容易借钱的各种借贷平台?

“螳螂财经”认为,这些都是原因。但又不止于这些原因。

虚荣的年轻人哪个年代都有,并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就特别多。张爱玲笔下的葛薇龙面对自己的虚荣带来的不幸命运,不无坦然地说:“她们是不得已的,我是自愿的。”而亦舒的喜宝更是直言“我需要很多很多的钱”。

只是我们这一代虚荣的年轻人,要面临更复杂的场景。

首先,95后的消费理念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95后们都出生在相对宽裕的年代。他们成长的时期,是父辈们收入逐渐上升的时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没有经历过父辈们“吃糠咽菜”般节衣缩食的生活,所以也没有“攒钱”的概念。遇到喜欢的东西,那就买,有点贵,那就分期买。96年出生的程冰告诉笔者,他最近买了一个近5000元的华为新款手机,是分期12个月买的。程冰说,看到喜欢就买了,每个月的分期也不多。程冰还说,就算他手中有5000元,也不会选择全款购买。

持有程冰这种“宁可分期,也不全款”观念的年轻人还有很多,他们会觉得手中的钱放到理财“宝宝们”里面,还会有利息收入,而免息的分期不需要承担任何利息成本。“我觉得这也算是理财的一种方式。”程冰说。

这又是95后们的另外一大特点。他们认为分期不是花钱,甚至是一种省钱的方式。他们会主动选择分期。

其次,整个社会消费至上的氛围越来越浓。商家为了迎合年轻人的心理,推出了更多精准锚定年轻人的产品,比如各种限量球鞋、限量口红,还有最近火爆全网络的盲盒等。而电商平台为了吸引年轻人掏腰包,则变着花样的造节。不管是传统节日还是洋节,在中国通通都是“购物节”,没有节日还要创造一个节日,比如618、双十一等。

商家自己说还不够,他们还花钱让各个领域有影响力的人推荐、带货。下图中被评选出来的50位KOL,在各自的领域都有骄人的战绩。从美妆到时尚,从母婴到生活,年轻人在社会上成长的轨迹已经被这些KOL们“包圆”了。“种草”“剁手”几乎填满了年轻人的业余生活。


最后,网贷平台向年轻人们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借钱途径,95后们比他们的父辈们更容易借到钱。向平台借钱时,他们只需要提供基本审核,不再像父辈们那样,要赔着小心看人脸色。

最近正值618大促,“螳螂财经”打开了淘宝和京东,这两大平台自带的网贷平台推出了各种分期方案。比如淘宝的“雅诗兰黛小棕瓶”(下图左),在加购物车时就能够轻松选择各种“花呗”分期方案。而在京东的华为手机官方旗舰店中(下图右),京东金融的“24期免息”成为了最显眼的宣传语。


除了购物平台,网贷平台甚至见缝插针地出现在每一个年轻人出没的地方。笔者在刷抖音的时候,下了一款“全民消砖块”的游戏,在游戏中就弹出了某网贷平台的广告,笔者点进去看,发现申请手续不算复杂,填写一些个人信息,就能提交审核。


事实上,靠着贷款起家的一些头部平台甚至走出了国门,走向了纳斯达克,比如信也科技(FINV.US)、趣店(QD.US)、360金融(QFIN.US)等。

三、那些还不起贷款的年轻人怎么办?

我们不能否认“提前消费”的积极意义。如果没有提前消费,现在可能有一大半的人买不起房。

然而现在的年轻人似乎扭曲了“提前消费”的含义,笔者认为,他们“提前”迈出的步子又小又碎,不是针对二三十年的大步子,而是一年的手机消费、甚至是三个月的球鞋消费的小步子。他们的“理财”“省钱”的办法,在不断累加的消费金额之下,也失去了效力。他们原以为可以存下钱来去理财,结果却用现有资金分期购买了更多东西,欠下了更多债务。这些小步子不但无法实现“平衡”的效果,反而让他们一直“原地踏步”,甚至是不断“倒退”,在工资和卡债、网贷间失衡。

那些还不起贷款的人怎么办?

以卡套卡、以贷还贷甚至成为了一种稀松平常的生活方式。95后王谋(化名)告诉笔者,他身边用几张、十几张信用卡互相套的人太多了。

那发放信用卡的银行对此真的一无所知吗?“螳螂财经”采访了某位银行工作人员,据她介绍,银行的后台有反洗钱的系统,能够捕捉到“套现”的行为。但她也说,只要自己能够承担利息成本,银行一般也不会去停卡。

而当年轻人真的难以还上某个借贷平台上的钱时,如果不求助于父母、求助于有钱的亲戚,暴力催债的人上穷碧落下黄泉也能把你找出来。笔者的同事就说,她曾接到过男朋友的朋友的催债电话,只是因为那个人也存了她的电话。

但也有一些年轻人选择和借贷平台斗智斗勇,加入一些自发组织的“反催债组织”。据“螳螂财经”观察,抖音上某个教年轻人们应对催债的账号,半天就涨粉三万。应对策略包括“协商还款怎么谈”“电话应该怎么接”“接到法院传票该不该去”,而一条置顶的视频“申请停息挂账不同意怎么办”获得了19.6万个赞。


现在年轻人控制虚荣心的难度太高了,而只要打开了虚荣这扇大门,那么后续一环扣一环的麻烦就都找上门了。

值得一提的是,从2018年开始,政府开始主导整治互联网金融和网络借贷。专项小组在2020年4月的电话会议中称,截至2020年3月31日,累计有5000家机构退出,全国实际在运营的网络借贷机构还有139家,比2019年初下降86%;借贷余额下降75%;出借人数下降80%;借款人数下降62%。

然而,在财新的报道中披露,趣店在公布2020年第一季度业绩时,当有投资者询问趣店是否在逐步退出网络借贷业务时,趣店投资者关系负责人在业绩会上予以否认,称随着经济环境和逾期率转好,将会重新扩大借贷规模。

结语

对于年轻人们来说,分期付款、提前享受好东西则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对于商家、银行、借贷平台们来说,提前消费、超额借贷是一门生意,他们想尽办法将年轻人招揽过来。

两者的融合如何平衡?经济学家们也不无忧虑。

央行前行长周小川认为:“借助于新金融科技,使得消费信贷发展非常快,甚至有一些是过分诱导年轻一代提前消费、借贷消费。这个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金融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人口现象,这个可能会带来重要的影响。”

618过去了,年轻人们,你们花了多少钱购物呢?其中有多少是生活必需品,又有多少是“种草已久”的跟风购买、买到就是赚到呢?一个月后的借呗、花呗账单出来的时候,你们的工资还能够覆盖吗?

欢迎来到财经爱好者聚集地,同好共同交流请添加微信:tanglangcaijing01

此内容为【螳螂财经】原创,

仅代表个人观点,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未核实版权归属,不作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螳螂财经(微信ID:TanglangFin):

?泛财经新媒体。

?微信十万+曝文《“维密秀”被谁杀死了?》等的创作者;

?重点关注:新商业(含直播、短视频等大文娱)、新营销、新消费(含新零售)、上市公司、新金融(含金融科技)、区块链等领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专家介绍

  • 螳螂财经

    总访问量:49008
    全部文章:329
原潇湘财经,泛财经新媒体,重点关注上市公司、Fintech、区块链等财经金融领域。 《财富生活》等多家杂志特约撰稿人。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